
《心路历程》连载(十七)
作者:张坚
家史略记
国有史记,方知理乱兴衰之由。家有史谱,才知家族根基和相互的血缘关系。我辈资浅而世远,家族远史知之甚少,只能从现存的六世老影(即神主)和祖父、父辈的传说得知二、三。所以家史只能做一略记。
从老影上看,我们大家族可追溯到大清乾隆年代,属土洞村西堡子张氏宗族的中份子。这个中份子大家族到民国初期又分支为三个家族,即本家族和思孝(人称窑里家)、育生(人称场里家)两个家族。本家族一世老祖宗张茂财,二世祖先张月仁、月忠、月礼,三世祖先张秉舟、秉篙。这三代祖先,只有名讳,没有什么记载。四世大曾祖爷张成林,生殁年月不详,也无后;曾祖爷张成英,生于大清咸丰二年正月二十日子时,殁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戌时。这个曾祖爷张成英是清同治年代陕甘回民起义的幸存者。那时反民进村烧杀掠夺,年青的曾祖姑母急中生智,把他弟弟埋藏在草堆之中,只听得两个回民对话,一个说把这堆柴草放火烧掉,一个说留着还能喂马,结果草堆没有烧毁,老祖爷幸存在世,而年青的曾姑母却被一刀杀害。这个老祖爷是创业“龙”,有智慧很能干,因家境贫穷,给王堡虎家岳父当佣工。他岳父是个富裕之家,开营油坊,祖爷给人家担担卖油,学到一些经营油坊之道,多年勤劳所得,有了点积蓄,就自力更生,自家开办油坊。由于辛勤劳作,善于经营,家业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耕地扩充到160多亩,车马俱全,前厅后楼,雕梁画栋,成了远近有名的大富户,人称“财东家”,因卖油发家,又褒称“油户家”。那时家大业大,雇有长工,年年有余,是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每到青黄不接之际,把余粮周济给村邻的贫困户,借出者虽加有“合子”,但无力偿还者,则少收或不收。对于化缘、讨饭之人总要多施一点,积德行善。
到光绪年间(1861--1874年),伯祖父桂春、祖父积春继承祖业,继续拓土开山,经营农田,操办油坊,巩固发展家业。后来两祖父哥东弟西,家业各半,分门立户。伯祖父勤朴持重,单嗣传承,家中人口少、土地多,常年雇工经营。祖父忠厚耿直,勤奋持家,家中人口多,劳力充足,有我父亲永育和永昌、永福、永禄三位叔父,自耕自营,继续操办油坊。在此期间,两个家庭日子过得尚且殷实,仍尊祖训,乐善好施,帮困扶贫,村邻赞誉。祖父们深受没有文化的苦头,重视后辈的文化教育,父辈们都读过私塾,没有文盲,成为村中有文化的人家,继而“耕读传家”,成为书香之家。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1929--1931年),关中地区大旱三年,蝗虫肆掳,六料未收,饥饿成灾,土匪、蟊贼光顾。加上之前的回民起义,烧杀掠夺,之后的国民政府横征暴敛,从此两个家庭经济随之衰落。
当祖父年事已高,交由我父亲挑起大梁,主持家务,他尊老爱幼,精打细算,兼顾各方,维护俱家老小平安稳度。同时当保长、甲长多年,里外操劳,忍辱负重。三叔父永昌多在外支丁支夫,担当外事;五叔父永福是庄稼行的全把式,承担着农作的重担;六叔父永禄先是教书后接管当家,操劳运筹,治家有序。兄弟们相互尊重,妯娌和谐,融融乐乐,可谓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民国后期,我们这一带属红白两区交界,两军对垒,战事紧迫,兵荒马乱,匪盗蜂拥,无有宁日。伯祖父家曾遭土匪勒索(撒条子),受到严重危害。为防匪抢贼盗,家里多次给窨子藏粮藏物。父亲、叔父们经常夜间爬在前门房上瞭望,若有兵荒、匪情动向,全家人立即躲藏在窨子里,以免受到伤害。那时,由于我大姐丈张吉昌、大哥张侃是地下共产党员,敌特不时实施追扑,家人提心吊胆,多方提防掩护,确保安全。
民国35年(1946年)我的父辈因家大人多,树大分枝,分为四户,祖父随六叔父过活,正厅大房除给祖父养老之用,其余房屋各户三间,土地每户21亩,农具均分,各立门户。伯祖父家里单嗣传承,只有四叔父永德仍为独户。1951年土改时,五户均定为中农成分。分家时,原有大家庭的前厅后楼拆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唯有二门楼上雕刻的“耕读传家”字匾保留着,父亲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家训,要永远保存下来。但在六六年“文革”开始,红卫兵串连造反,破“四旧”、立“四新”时,四叔父怕招来麻烦,就铲毁掉了。
父辈分户后,三位叔父家人口少,分得的土地尚可维持生活,唯父亲这个家十口人,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计,就省吃俭用,勤耕勤织,加上大哥教书的薪水,参加工作后的工资,七年内买地24亩,直到建社先一年还买地5亩,入社时有地45亩。人多房少,就盖了两座草棚,以解居住之难,从来没有过上充足的生活。
1963年我们兄弟三人又分家立户,随后家族其余弟兄们也陆续分家,立户十二门,即:张侃、张瑞、张参、张仓、张勤、张坚、张俭、张库、纪律、张谦、继业、继荣。弟兄们各有所学,各谋其业。
这个张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孙、重孙又分门立户,已有十世传承,拥有43户、162人的大家族。家族户户谨遵“耕读传家”“忠孝治家”的祖训,非常重视后辈的读书学习,品德培养,族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六十岁以下的成年人,最低都是初、高中程度,有大学、研究生、博士生37人。从事教育、行政、医疗和其它事企业单位工作的有60多人,其中,县处级 、科级9 人,其他各类中、高级技术职称26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家族书香环境的影响下,如今在校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好学上进,品学兼优,将会人才辈出。
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大家族分跨二、三两个生产队。家族的人们和其他村民一样,依靠集体劳动所得,维持生活,遵法守纪,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在三年困难时期,家族各户都挨过饥饿,过着吃野菜、粗糠的苦生活,都用过土布、衣物、家具、自行车在北山、泾河东换粮度日。在大跃进、农业学大寨时期,家族人们都是全力以赴,上宝鸡峡水利工地、打泔河一、二坝,大炼钢铁上山背矿石,以及平整土地,修路铺石,打井建抽水站等战场,出过大力,流过大汗,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为土地承包到户的农业大丰收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发以来,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各户分得了责任田,取得了经营自主权,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收入猛增。到八十年代后期,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各户栽树建园,发展多种经营,加上党的各项促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各家经济收入巨增,日子越过越好。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等等,都有了意想不到的大变化。
人有祖先,树有根,一枝一叶总关情。忘记了祖先,就是忘记了根本。所以我们应该增强念祖思源的观念,坚持每年春节祭祖,清明扫墓,以示不忘祖辈开山创业养育之恩。要谨遵祖训,弘扬先辈固有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更要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准则,和睦相处,互敬互勉,互帮互学,多加宽容,团结进取。对老人恪尽孝道,对孩子关爱教养,对他人尊重友善。树立文明健康的新家风,以适应新常态,充分发挥正能量,与时俱进,开拓未来,使我们后辈子孙都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的一代新人,绝不作纨绔子孙。

老影记
老影者,家族之神主也。吾族之老影,所载之先祖,从一世祖清乾隆年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历六代矣。
其长六尺宽三尺余,居图之上中者,一世祖也,男左女右,着大清盛装,正襟危坐,烨然若仙,似阅人间正道,神态安详,又观沧海桑田,宠辱不惊。后各世先祖之名讳,依辈份分男女自老影两侧依次而下。各类祭器、供品自上而下布与图中,排列井然。
又佐对联两幅,一曰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满湖香。一曰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前者为明初高僧梵琦妆西湖美景,后者乃赣北鸿儒汪开颜书于白鹿书洞。吾性愚钝,不晓其意境,然西湖对桑梓,书洞寓土洞,先祖对故土之情、后辈之望,跃然纸上矣。至是方晓祖训忠孝为先、耕读传家之义。古圣贤云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今吾之家族,人才辈出。盖先祖仙风之庇佑也,今是观之,信乎!
吾年少时,尝聆听先祖父兄言家族史,方知家道中兴之时,声闻八方,时人多以乡贤誉之;亦有受挫之日,家道下滑,几近凋落。然吾诸先祖,秉承祖训,持严谨家风,慎独律己,以坚毅不拔之精神,生生不息,劳作不止,曝霜露,斩荆棘,踬踣者屡,终复家业,每多俊秀,传承至今。今值盛世,吾辈更应发奋图强,惜韶华之光阴,弘先祖之遗风,建功业于今生,留芳名于后世。上不负先祖厚望,下不憾中流击水。
此老影存世逾二百年矣,先后辗转于先辈诸公,终传于吾弟纪荣处,时已破旧不堪,几不能示众矣。纪荣弟聘名师修复之,今焕然如新,重见天日矣。 时己亥初夏。
家 训
为人之本,忠孝当先,尊敬父母,万勿忤逆。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夫妻相敬,妯娌互容。家和为贵,同心协力,温馨致祥,万事皆兴。诲教子女,自身树范,克学苦读,方能成才。耕读传家,不忘祖训,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爱岗职守,敬业奉献,勿贪勿占,堂正做人。勤俭持家,奋发励治,不图安逸,家旺财兴。诚信立身,宽厚待人,大公无私,行善积德。学人之长,补己之短,骄傲招损,谦恭受益。受人之恩,涌泉相报,急人之难,尽力以助。择优交友,不近劣人,亲邻挚友,热诚相待。富贵不淫,穷则思变,自立自强,奋勇直前。修身养性,严于律己,洁身自好,息事宁人。遇事戒躁,慎思明辨,坚持真理,恰当处理。公民道德,自觉践行,爱国守法,切勿越轨。子女婚嫁,重在品德,志同道合,方得美满。婚丧从简,力戒奢华,移风易俗,利国利家。健身之道,平和心态,养生锻炼,戒烟限酒。饮食多样,粗细搭配,少荤多素,少盐多醋。勤扫庭院,内外整洁,种树养花,美化环境。紧跟时代,胸怀远志,求实创新,报国为民。年节祭祖,虔诚心敬,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