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五)
作者:张坚
土洞村变迁史
(一)
土洞村,位于礼泉县腹地西张堡镇北侧,南壤东刘、西刘村,东南接留邻、周邢村,西靠沿村,东畔南兴隆村,北与小召高、李家寨、安驾庄隔河相望。距离昭陵约十公里之遥。本村地处沟塬接壤之处,地形南高北低,属缓坡冲击地带。自古以来,每到夏秋两季遇到大雨、暴雨,洪水由南向北倾泻而下,带着泥沙注入泔河,洪水冲击造成河岸许多锯齿式的沟沟壑壑。河道沟坡曾茂树成林,绿草丛生,山花烂漫,曾聚栖着多种飞禽走兽,生机盎然,具有美好的河道湿地风光。
本村地势海拔500米左右,地域面积约6平方千米,年降雨量平均540毫米,年气温平均12.9度,昼夜温差6—8度,无霜期214天左右,土壤属塿、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养分比较瘠薄。昔日土洞村以种植粮棉为主,广植枣园达数百年之久。那时站在南塬北眺,只见枣林,不见村庄,形成林中有村,村外成林,每到秋季满树红枣,一片通红,美如画卷,所以又有枣林村之称。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粮食紧缺,逐渐毁林还田,至今保留甚少。
土洞村的村名来源。传说在明王朝时期,为防北敌南犯,曾在这里设屯驻兵,加上那时泔河流域满生杨柳,屯柳相映,风景独特,顾名思义,曾名屯柳村。后更名土洞村,有两种传说:一是因祖先当初择沟崖凿窑洞安居而得名;二是那时村庄常遭洪水侵害成灾,豁然出现一处地洞,由南塬通往河道,排洪入流,免于村庄受害,人们把它叫做奇洞,于是就把村名改叫土洞村,现在村西最长的漏冲沟就是奇洞的残迹。两种传说偶合,可以肯定土洞村名,的确是因洞而得。
土洞村历史悠久,据说在唐贞观时代,就有一田姓大家族约300多口人,在东围墙处居住,因战乱灾荒,基本绝户,只有一户母子3人投亲迁居骏马北庄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队起壕平地挖掘出有唐代的砖瓦、铜镜、古币等残留遗物,还有田家井、窨子的遗址。
现在的土洞村,是以张、杨、汤三大姓为主的多姓大村。其祖先都是那里人,普遍地说,是山西大槐树底的人。事实上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年至1438年),大明王朝曾在山西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从晋中晋南等受战争影响小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出部分人口,组织过18次大规模有计划带有强制性的向黄淮流域移民大迁途,人数达百万之多,涉及十八省市区,于是在冀鲁豫陕苏皖等广大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虽说是移民,但给移民地区的移民只是少量补充,绝大部分还是原有老户。所以说,土洞人是否是大槐树底人,无从考证。有根据的是:西土、南土和中村西门里名冠“福”字的张姓家族是一个老祖宗,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从渭河南举家迁居而来。老祖爷名讳张兴,老祖爷的陵园建在西堡子村西一块高地上,葬有五代祖先,立碑记载。留有三、四亩官地,由族人轮流耕种,谁种地就由谁管理陵园,供奉祖先,到建社前最后一位耕种者是张永春。那时年年春节全族人都到这里集会祭奠祖先,清明节扫墓,我们这一代人,全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个陵园在合作化后,集体养畜取土,逐步缩小,到 “文革”时期平了坟丘,一举毁掉。中村和东围墙杨姓大家族,传说是在明末崇祯时代由烽火王堡村迁来的。王堡有虎家,俗说,虎羊相克,虎追羊(杨)跑,杨姓人家不得安然,逼迫北迁。根据杨居祥编写的杨氏族谱,是从名讳杨毕忠、毕信的先祖续起,一辈一辈有名有姓排列到现在,已有十三代人了。前辈老人还记得每年清明节曾去王堡祭祖扫墓。汤性家族,据说是在清朝后期,从咸阳马庄迁居而来。至于东土另一张姓家族老祖宗从何而来,尚待考证。
过去这些大家族都立有“老影”(即神主),老影上端坐着老祖爷、老祖奶,在二老膝下一排一排按辈次一一记载着祖先的名讳,人逝三年后即上老影,五辈为一符,符满后又分支立影。每年春节首先挂上老影,献上年饭祭品,供奉祖先,天天早晚上香叩拜,直到正月十五,以示不忘祖先开山创业、养育后代之恩。这些老影基本上都在“文革”中烧毁了。
土洞人的祖先们植根于这块深厚的风水宝地,生生不息,开枝散叶,人口增长很快。到现在,两个张姓大家族分支为六个家族,约300多户,1200多人;杨氏大家族分支为五个家族,约250多户,1000多人;汤姓有12户,40余人;其余李、王、赵、刘、郝、尚、陈、穆、徐、金等散户40多户,160余人。全村发展到600多户、2400多人,可谓大村大社。
随着历史的变迁,土洞村落也不断发展改容。始祖初居都是在沟坡凿筑窑洞分散而居,后因兵荒马乱,匪患成灾,为了安全,利于群防,逐步聚集成两个旧堡子。东土旧堡子在学校东侧,残留痕迹尚在。西堡子的旧堡子在村西北的一座“孤岛”上,本世纪初期李昊阳开发旅游景区,修筑旅游专线取土,全盘平掉,变成了钓鱼台。随着人口繁衍,便于耕作,逐步搬迁南移,形成四个互不相连的田野小村,就是现在的东围墙、中堡子、西堡子、南堡子四个自然村。村容发展到今天,四个村庄已基本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大村。
(二)
在明王朝及清王朝前期,战乱较少,社会较为稳定,百姓较为安宁,经济有所发展,族势逐步增强。但到清朝后期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王朝腐败无能,遭受英、美、德、法、意、日、葡等帝国列强的侵略,到处割地赔款,香港、澳门就被英国、葡萄牙强占为租。于是清政府就加重百姓的税赋粮款,搜刮民财,使百姓不堪重负。加上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到处烧杀汉民,掠夺金银财物。土洞村亦遭劫难,村里许多房屋烧毁,不少村民惨遭杀害。从此各族人丁大减,家业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专制腐败,军阀混战,仍是残酷压榨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拉夫抓丁,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官逼民反。1928年5月1日在礼泉中共地下县委书记秋步月和县委其他成员的组织领导下,发动3万多穷苦百姓举旗起义,1.8万多人扛着大刀梭镖铁叉,浩浩荡荡围攻县城,反抗国民政府的压迫统治,要求减免田赋,取消苛捐杂税的农民暴动,又称“交农”运动。本村地下共产党员杨居智返回家乡,发动有杨清海、杨成云、杨应岐、张福云等数十名敢于反抗的村民,上县参与了这场“交农”运动。但围城数日后惨遭镇压,不少勇士在这次斗争中光荣牺牲,雷德田、段育藩、张学海等组织者及多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县委书记秋步月于1930年5月9日也被残忍杀害。敌特严密追捕,杨居智藏入马粪堆中,幸免遇难,后来人称“马粪先生”。但革命的烈火没有熄灭,且越烧越旺。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929--1932年),关中大旱三年,蝗虫肆虐,六料无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恶狼伤人,瘟疫流行,礼泉全县饿死、逃荒者达6.6万人。仅西堡子一个小村饿死和死于虎烈拉(霍乱病)者就有40多人。那时村族十户九空,男逃女嫁外地,卖儿卖女、卖婆娘的约有30多户。有逃往甘肃、宁夏的,有逃往北部耀县、铜川等地的,有的亡命在外,有的至今未归,此时村容一片凄凉惨状。
那个时期,不仅国民政府残酷压榨百姓,而且匪患成灾,南北有几股匪盗,还有蟊贼,经常来村扰民,抢劫财物,且时常“撒条子”(绑票),通知你几时几刻送多少钱、粮,送到什么地方,否则要你性命。曾有杨志升、张永德、张世凯等多户较富裕的人家遭受此劫。那时为了防匪防盗,村里大户人家挖有窨子(地道),由屋内连通水井,遇有兵荒马乱和匪情时,就给窨子藏粮藏物。东、西堡子都在村北挖有通往泔河的长道马窨子,各长150多米,直通泔河半坡,如有战乱或匪情,全村人和牲畜都可藏避在此,有险时,可以出洞沿河逃逸,免得人畜受害。
解放前夕,村里人的生活仍然穷困艰难,日子过得像样的只有极少数较富裕的大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吃的粗粮淡饭及野菜,穿的是土布烂衣,几个人盖一条旧被子,过年没有新衣穿,吃不上好年饭。许多家过的是“借着吃打着还、跟着碌碡过个年”的苦日子,还要受到“加八带花”等高利贷的盘剥,日子越过越穷,越过越难。居住的条件更差,除极少数富户盖有大瓦房,绝大部分户是土墙烂房及麦草棚房,还有20多户住的地坑窑、崖窑。由于贫困,绝大多数家庭供不起孩子上学,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年人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高小、初中以上程度不过二、三十人。
(三)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全国广大地区得到解放,礼泉县1949年5月同时得到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彻底崩溃,县、区、乡三级人民政权建立,把广大老百姓从暗无天日的苦海中解救出来,人民群众翻身得自由做主人。此时,土洞村所在的原大路乡第七保,改为一区区公所管辖的留邻乡人民政府,乡政府仍然设在土洞学校前,管辖土洞、沿村、留邻、周邢、兴隆五个行政村。新政权建立后,党和政府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反霸、清匪、肃特、减租减息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时,广大农民热情高涨,各村普遍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演小戏、唱大戏、扭秧歌,搞宣传,农村的政治文化生活非常活跃。同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风尚。
1950年10月,各级分派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下到各个村庄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三榜定案,划分阶级成份,分为雇农(含工人)、贫农,中农(含富裕中农、小土地出租)、富农、地主共五个阶级,土洞村划定地主、富农4户。土改中,部分贫雇农分得了一些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农村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接着开展查田定产,统购统销,发动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建设新家园,农村一派新气象。
52年土洞村建立互助组,实行以工换工,54年春留邻乡在周邢村建立起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名曰“晨光农业合作社”。到55年冬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新高潮,土洞村建立起东、西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初级社的政策是:土地平等,牲口、农具折价入股,实行股份加按劳分配的政策。到56年春,两个初级社合并转为土洞高级农业合作社,取消了土地分红,牲口、农具折价分期偿还,全部实行按劳分配的政策。从此农村由新民主主义进入向社会主义过度阶段。
1958年进入大跃进时期,乡、镇政府改为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成为政社合一的经济体制,农村呈现一派急于过度的新浪潮。那时土洞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是徐德胜、大队长是张崇琪,副职有杨明升、张振忠、张育正等。这一班人齐心团结,勤奋工作,加上社员们生产积极性很高,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加,并办有林场、油坊、醋房、粉房、理发、缝纫等多种经营,群众的生活大为改善,粮食也有了储备。土洞大队被大乾县(乾、礼、永合并)评为先进大队,党支部书记徐德胜进北京参观过全国农业展览会,大队长张崇琪出席过全省农业会议,那时期是土洞村的黄金发展时段。但在59年农村“三反”(反右倾、反贪污、反瞒产私分)运动中,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土洞村成了重灾区,干部受到批判,三、四万斤储备粮被平掉一空,后来又将一百多亩土地平调而去。从此土洞村元气大伤,一落千丈。
大跃进期间,极左思潮泛滥,“四风”(平掉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越刮越大,农业上出现瞎指挥、虚报产量、高指标、高征购,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给苏联还债,社员口粮大大减少,又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了自留地,办公共食堂,出现了饥饿年时。那时土洞村的情况亦是如此,人们挖野菜、用油渣、粗糠充饥,用土布、衣物、家具、自行车到泾、三、高灌区和北部山区换粮,艰难度日。有些老年人因饥饿加疾病而亡,人们情绪低落,村情苍凉,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局势到62年春七品县官进京,中央七千人大会后,才得到扭转。
1962年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进一步调整了农村经济体制,明确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及三级相互权、责、利的关系。从此土洞大队分为东、西两个大队,东土大队下设五个生产队,西土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实行生产队独立核算,确立了生产队的经济主体地位,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广大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东、西土洞两个大队在张振忠、杨希学、杨守军、杨西武、张育新等同志的带领下,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分担的宝鸡峡工程任务,使其及早通水灌溉,平整土地1000多亩,建起抽水站,田园实现“三端一平”,四旁绿化成荫,重新办起了两个林场,泔河沟坡得到初步治理和绿化,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科学种田水平大为提高,粮棉产量大幅增加,社员生活随着不断改善。
树欲静,而风不止。1966年“文革”运动的烈火,迅猛烧遍祖国的神州大地。土洞村也不例外,红卫兵进村串联宣传,煽风点火,造反派在村里夺权罢官,揪“走资派”,批斗大队干部,有的小队干部也受到冲击,并出现砸庙碑、毁族谱、烧“神主”、焚旧书古衣,平坟墓等等。瞬息之间大队党支部、管委会班子瘫痪,学校停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林场树木遭到损坏,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也受到损失。这种局面,直到革委会成立后,才有所转变。
文革中的68年冬,土洞两个大队集资,在政府支持下,通了高压电,四个自然村安了一台变压器,唱大戏祝贺。从此土洞人告别了几千年点清油灯、煤油灯的历史,用上了明亮的电灯,有了农用电力。
(四)
春风复苏,万象更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思想禁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土洞村和全国一样,1981年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砸烂了“大锅饭”,村民有了经营自主权,使其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经济有了巨大发展。
1984年9月,人民公社解体,西张堡公社改为西张堡乡人民政府(现改为镇),东、西土洞大队改为东、西土洞两个行政村,设立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加强了村民的参政、议政和监督权,施政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随后,南堡子独立为行政村,到2005年,西土和南土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到2015年冬,东、西土洞两个村合并成一个行政大村。这就是土洞行政村分与合的变化。
1986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一号文件。出台了许多兴农、促农、富民、惠民的好政策,使农民如鱼得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尽力释放能量,发展多种经营。土洞人从85年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把以粮为主,改变为粮果结合,工副并举的格局。全村5290亩耕地,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果树面积发展到4000多亩,占到总耕地的80%以上,经营项目也不断增多,经济收入翻上加番。到2003年以后,国家又决定取消农业税和林特产税,反过来又对种粮、农机、设施农业、种养大户、购买家电实行补贴。而且又全面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精准扶贫政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村容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祖祖辈辈住的烂房、草棚、窑洞,全被瓷砖红瓦封闭式的大瓦房和层楼所代替,一行行新房排列有序,村里各条街道全部铺上水泥路面,路灯通明,路旁两侧树木、花卉美观好看。全村有集体和私有机井、深机井十多眼,自来水直通各户,村民的家用电器、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户户齐全,许多家庭购有小汽车。加之昭陵旅游专线从村旁而穿,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五)
土洞村是共产党礼泉地下活动的据点之一,最早的共产党员是张世凯和杨居智。张世凯青年投笔从戎,在陕十七路军骑兵团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次参于发动农民暴动、军队起义活动。后转入泾阳苗家祥创建的游击队、渭北游击第二大队、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第二支队任职,之后又在礼泉党的地下骨干康泰部下,长期从事对敌斗争和党的地下活动。
地下共产党员杨居智,早期曾在土洞搞过地下活动,做过不少工作。1928年5月1日,他又参与党的地下县委书记秋步月组织发动群众反抗伪政府的“交农”运动,亲自返回家乡,发动本村数十名群众参加了这场斗争。
1947年春,党组织委派地下党员张吉昌返乡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筹建发展党的组织,先后介绍发展张侃、杨正芳等十多名同志入党,成立了党支部,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宣传党的救国救民的宗旨和红区的新政策,和敌特组织坚持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党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
土洞村又是西张堡镇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国统时期的保公所,解放后的乡政府都设在土洞村,很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土洞村也是设立私塾、建立小学最早的村,邻村学生都曾在此校就读。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完全小学,七十年代建成中小一体的初级中学,成为西张堡镇北片的中心学校,八十年代中、小学分校,在村南建立独立初中。九十年代学校合并, 土洞初中并入西张堡初中。由于文化教育设施健全,人们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旧社会有过专员、县长和文人墨客,其中有国民党国大候补代表、陕西第十区(汉中)专员杨志俭。解放后的年轻人没有文盲,普及了初中文化,高中程度成为普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500人,教授、博士、中小学一级、高级、特级教师及各类高级技术职称200余人,县、团、处级领导干部20多人,地师级领导干部2人,这些人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土洞村增光添彩,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土洞村有着深厚古老的文化底蕴。明清朝代有建庙敬神之风,土洞全村建有大小庙宇十二座,特别是在中堡子村北建的一座寺院,内有多座庙宇,庙内塑有无数菩萨、倒座韦陀、送子娘娘、麦王爷等多尊神像,庙内篷壁生辉,香火缭绕。临解放只保留大小庙宇两座,改作学校教室。寺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柏,苍劲古朴,气势雄壮,是土洞村历史的见证,也是土洞精神的象征。数百年前,在农历四月初十立庙会,代代相传,年年祭祀 ,举办古会,唱大戏,抬上麦王爷,敲锣打鼓,放鞭炮,游神一周。信奉神者烧香敬神,祈福求安。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看戏逛会,会上的文化活动物资交流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近期,把这个古庙会改办成古文化节,越办越好,越有新的内涵。很早流传一句顺口溜:“有女就给土洞嫁,土洞有枣又有四月会”这是周边群众对土洞的赞美和向往。同时在东、西堡子中间有座大庙堂,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庙前有双小庙,是文武神像。西堡子村北对峙着观音菩萨和关圣帝庙,石碑尚在,村西有三只眼的马王爷庙,村内中间有座大神堂,供奉着多位佛像,由神父神婆主事,其中有个裴寨师村不男不女的神父叫三仙。每逢初一、十五上香敬神,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初一,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集会祭神,由神父主持,敲着木鱼,伴有器乐,口念经文,信徒结队跪在神像面前,跟着念经“阿弥陀佛”,祈求太平吉祥。如遇大旱之年,神父、巫婆带领信徒们求神施雨,伴有“角子”,从泾阳龙口筛子洞、礼泉烟霞洞,用瓷瓶取来神水,悬挂在神堂,天天祷告许愿,若及时降场好雨,就给神唱戏还愿。这些都是古文化的活动,至今还在流传。十多座庙宇都在集体建校时拆除一空。唯东围墙村北的关帝庙现在尚存,已破旧不堪。西堡子的观音菩萨庙近期又重建起来,前往烧香敬神者不少。
( 七)
土洞村地处泔河下游,沟壑纵横,北靠九嵕山,又是礼泉通往泾阳、三原的古道,曾是丝绸之路驼队、商贾过往之处,具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军事要地的特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封建王朝曾在这里设屯驻兵。国民党也多次在此驻军设防,1949年春驻军长达四、五十天,对抗解放军西进。49年6月,彭德怀元帅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也在土洞安营扎寨,休整军队,并在村北进行军事训练和大炮射击演习,后来向西开拔,解放了大西北。
土洞村又处昭陵风景区的黄金地段,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村东有大唐御路,唐太宗李世民巡查陵园建设、狩猎,在此安驾过河。村西有旅游专线,泔河大桥南北飞渡,二坝淡水湖宽阔清澈如镜,湖内鱼群游荡,野鸭戏水,河区山水田林,果园环抱,相映成辉,自然风景美丽如画。而且靠近昭陵博物馆、烟霞重镇及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目前已招商引资,建有御品庄园、绿色产品展销厅、鲜果采摘园、湖区垂钓等。还有新的旅游项目正在筹建。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仍然很大,前景无量。只要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全面规划,励精图治,采取自办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深度综合开发,搞好系列配套设施建设,让自然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把这里建成具有特色公园式的昭陵旅游重点风景区。也一定能把土洞村建设成美丽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共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土洞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个天赐的好地方。村西大门有一副门联:“东来紫气润福门,西去红霞映新村。”这是对土洞村吉祥美好的写照。

土洞村千年古柏(上图)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