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四)
作者:张坚
情系建陵
20世纪70年代,有些人常说建陵人难说话、是非多、爱告状。76年元月我被调任建陵公社书记之时,有好心的同志劝我别去那个是非之地,我想组织已作决定,只能服从不能说啥,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向建陵,躺下身子,尽职尽责,干了近四年。
经过这段工作实践,我对建陵人的认识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建陵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政治素质是好的,是通情达理的,是有建设好建陵的理想和信念的。
建陵解放前是礼泉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红色据点,在这里发展壮大了礼泉党的地下组织,开展过艰难曲折而卓越的地下斗争。从这里给边区护送了大批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省、地、县级领导干部,这里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过很大贡献。
解放后,在建立新政权、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历史时期,从来都不落后,不少工作还走在全县的前头。但由于建陵地处我县北部山区南沿旱腰带,靠天吃饭,六、七十年代以来,十年九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贫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成为礼泉最贫困的公社,大部分群众为养家糊口发愁而奔波,造成人心涣散。加之,那时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我们一些干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作风和方法上存在某些过激行为,在执行政策上存在某些偏差,伤害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利益和尊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下关系和干群关系失调,感情不和,上访告状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着工作的健康推进。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公社新的领导班子,当时有李占生、赵继尧、吕珍、刘彦凯、郑建华、张涛等七位同志。我们紧密团结,齐心协力,通过调查研究,吸取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基调定为:狠抓当前,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着眼长远,狠抓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五年内实现“两个一”,即人均达到一亩旱涝保收田、人均一亩苹果园。使建陵的贫困面貌、生产条件、自然环境初步得到改变。
为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切实为建陵人办一些好事实事,我们公社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廉洁自律,严格执行政策。当时流传着“村看村、邻看邻、社员看的党支部、党支部看的是党委会”。打铁先得自身硬,我们公社党委成员基本上做到了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处处事事模范带头,给大小队干部做好榜样。要求大小队干部做到的,我们率先做到。我们到农村吃派饭,绝不搞特殊化,做到不白吃群众一顿饭,不白拿生产队一斤果子,不白拿社办企业一物一件。“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在处理大小队班子调整、干部任免、划批庄基、救济粮款发放、招工及计划生育等群众敏感的事情上,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并把这些工作置于阳光和群众监督之下,绝不暗箱操作,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合法,避免误差。在招工上,我在建陵也有相好的亲朋,是可以利用职权为其招工进城,但我没有办,免得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次招工,县上有位中层领导干部弄了个带帽的招工指标,我们审查后,认为这个人并不符合招工条件,会上没有通过,于是就把招工指标给了多子女有困难的西洼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儿子,结果得罪了县上这位干部,在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评论。群众自有一杆秤,老百姓是最好的天平,我们领导班子自身廉洁了,执行政策严格了,方法得当了,也就没人说三道四、上访告状了。从而初步营造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气氛,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那时建陵的主要矛盾是群众生活困难、经济贫乏。抓当前,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抓长远,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和资源开发,解决经济困难,才能和民心,顺民意。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我们尽量争取国家的救济粮款和多方社会支援。同时,尽管那时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劳力外流,但我们从实际出发,若明若暗地放松了群众的“小自由”,不硬卡硬挡,不把社员困死在生产队,让群众出售自产的柿子和其它产品,让社员多搞一点家庭副业,外出打点零工等,解决燃眉之急。这样做,虽有违上级旨意,但群众深感公社能关心他们的疾苦,能和社员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对搞好长远建设,改变贫困面貌增添了信心和力量。1977年风调雨顺,建陵公社夏粮喜获丰收,在公社没硬催硬督的情况下,三天内完成了几十万斤公购粮入库任务。有人认为建陵缺粮吃还那样积极交售公购粮,我们也不忍心催缴。但建陵人认为,多年来吃国家返销粮,拖累了国家,受到他人不好的议论,今年夏粮丰收了,我们不忘国家,牢记党恩,路归路,桥归桥,这是“皇粮”,我们务必完成。建陵人这种爱国精神受到了县上的表彰,也深深打动了公社干部们的心。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我们在建陵期间,任何工作从来不搞花架子,不大哄大嗡,不图形式,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没搞大批判开路,没搞人山人海的大会战,一队为单位,各自为战,不搞加点加班,不提高指标,更没搞夜战,一天三晌只要社员尽力干就行了,没有磨民劳民伤民。在工地里公社干部和社员一样整天实干,不是只说不干,或者干一会儿做一做样子。尽管那时群众吃不好,甚至吃不饱,仍然在工地坚持大干。就这样人心齐,泰山移,干群一条心,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到四年,全社平整土地近万亩,小流域治理800多亩,建小型抽水站3座,打深机井7眼,办起东马庄林场,植树造林3000多亩,养育树苗1000多亩,新发展果园6000多亩,开山辟石修通了20多华里的环社公路。特别是77年冬建陵的农田水利建设成绩辉煌,全县在建陵召开了现场会议,受到了地、县的表彰。这些成绩,都是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出大力、流大汗努力的结果。
1978年夏季,县上搞机耕大会战,给建陵分配了十五、六台机子,县上某领导要求集中作业,以便造成声势,新闻媒体还要采访录像。我们鉴于建陵田块小而分散,机子过多集中,不便操作造成浪费,就小集中分三片作业。这位领导来检查,从态度看不大满意。
那个时期,县上的会议多、文件多、工作头绪多,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许多工作挤在一起都说重要,虽说要学“弹钢琴”,但总是猴子搬包谷随搬随撂,每样工作很难搞彻底,甚至有些事情只是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说在口头上,不了了之。这对搞好中心工作和农村基本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影响总体效应。多次县上要求公社书记参加的会议,我都安排其他领导成员参加,以便腾出手来多搞实际工作,对此,受到县委领导的批评。
在建陵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公社工作即农村工作,说到底是要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过上富裕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这才是我们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顺民意、得民心、接地气,切实际,推动各项工作健康顺利的发展。联系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党各级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巨大成效,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我已离开建陵三十八年,但有一件事一直使我内心不安,责怪自己,那就是西陈沟建坝通路一事没有完成。东、西陈及叶家三个大队通往公社的道路,隔沟不畅,人们要环绕一圈多跑十多华里,才能到达公社。1978年冬,这三个大队的干部群众积极要求在西陈沟筑一小坝,开通便捷之道。公社顺应民意,支持干这个小工程,就自力更生由一位公社副主任负责,三个大队抽调劳力,干了两个多月,疏通了道路,坝底清基垫底,打通了溢洪道,待来年冬季继续施工建成。就在此时公社领导班子调整,我和几位班子成员分别调到县上和其他公社。后来放弃了这个工程,使前期施工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劳民伤财。我有责任,但无可奈何,至今深感愧疚,对不起这三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
写于2017年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