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三)
作者:张坚
投身农村改革试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实现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农村改革首当其冲,打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形成了集体和农户的双层经营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潜在的社会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增多,存在着许多阻碍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处于瘫痪状态,生产和经济管理制度无序而混乱,集体经济遭到损坏和流失;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多种服务得不到解决,产品进入市场遇到困难和问题;土地承包分户经营,造成田块粉碎分割,不利于集约经营、机械化操作,有碍于设施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和优质产品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1987年一号文件,及时提出有计划地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先后在15个省、市建立了20个地、县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的总目标,选择与近、中期决策相关的改革内容和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在各试验区设立不同的试验项目,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自愿选择的办法,进行实地试验,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路,提供思路和示范,为中央和地区党委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礼泉县被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主要承担完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双层经营体制和农产品商品基地配套建设两个课题的试验任务。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领导参加的试验领导小组并设立试验区办公室,县委副书记韩瑞林兼任主任,后由王好贤同志任主任,我是专职副主任,主持业务负责综合及综合报告、监测报告的撰写工作。从87年5月开始,由省、市、县抽调780人(次),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试验。截至91年底基本完成了试验操作任务,尔后转入不断完善、提高、配套和监测阶段。同时,不断拓宽试验领域,进一步引深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改革试验。
完善社区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的试验,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建立健全了各乡镇和各村的经济联社和经济合作社,实行一套班子,行施行政、经济管理两个职能,加强了乡村两级经济管理工作,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集体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了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使农村经济活动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特别是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开始向经营大户、专业农场、集体庄园转移,使农村劳力向城镇非农产业流转;三是加强了统的层次和管理协调功能,改变了集体的事没人管,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事而无人管的问题;四是建立健全了农村生产服务体系,扶持发育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全县乡镇、村先后建立起农技、果业、农机、水电、运销、工副业等专业服务组织1012个,科技示范户一万多户。这些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服务,解决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许多困难。此后,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公司和家庭农场、集体庄园等等,像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在试验中期的1989年6月,礼泉试验区召开了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级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其它试验区及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教授、学者共101人,印发了22篇论文,其中有我撰写的《必须建立农村三级服务体系》及我和唐涛同志合写的《试验成果监测分析报告》。通过这次理论研讨会,使试验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深化和提高。
苹果商品基地配套建设试验课题,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苹果商品基地的产、供、销、加、储、运的配套建设,使苹果基地建设逐步走上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轨道。试验选点在东庄、叱干、南坊三个乡镇和县果工商公司进行。通过试验,叱干镇把果树服务站改建成果工商联合公司,采取股份制,吸收全镇15个村集体和数百名果农、职工参股,集资建起营业大楼,开展了多功能、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东庄乡将苹果技术协会改建成果农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287户,集资办起了生产资料供应、果品经销、科技咨询、机械防虫等五个经营实体。南坊镇将东桥村苹果专业合作社扩建为南坊镇苹果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流通入手,发展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服务实体,有效地推动了全镇苹果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几个试点,起到了改革引路的作用。
在该项试验进入攻坚阶段,1988年9月,省政府及时在礼泉试验区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由常务副省长徐山林主持,研究解决苹果基地配套建设试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出由省级有关部门支持帮助礼泉试验区搞好苹果基地配套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使该项试验得以顺利开展,很快建成百亩苹果示范园、50亩良种苗圃、铺设果区油路36公里、建全了果品职业中学、建立了1座恒温贮藏库、建起了大型果品批发市场等八项配套工程。同时争取到400万元的世行贷款,扶持苹果基地建设和其它专业生产的发展。
整个试验成果报告和资料,试验办汇编成《撞击与反射》两集和《裂变的思索》等论文集,并拍摄有电视专题片。全国和省试验办也把礼泉试验的主要成果报告和论文收入到“探索与创新”、“试验与示范”等专著之中。我撰写的试验综合报告及同刘继德同志和写的社区合作组织论文,分别获得省、市二、一等奖励。这些成果资料,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有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央和省市以文件形式,各大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推广了礼泉的试验成果,并在不少地方得到了应用。后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惠民的好政策,很多都是在全国广大试验区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出台的。
我在试验办干了六年,由于任务艰巨,要求严格而紧迫,同志们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日夜苦干,付出了超常规的心血。91年8月我腿骨折,牵引在病床上,不能动弹,还在坚持写综合报告、修改材料,并不断推敲,认真修改,一定要把它搞得实实在在。在试验工作期间的1989年11月、91年6月我两次随团前赴安徽阜阳、江苏吴县、浙江温州及山东平度、莱芜市等试验区考察学习,吸取了他们的经验。1988年12月2日我和梁宏超同志参加中央农研室在北京召开的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建设理论研讨会。1990年8月我还参加全国试验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现代调查与研究培训班学习,这对我的理论水平和调查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使改革试验的科学操作和监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