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二)
作者:张坚
在山区工作领导小组任职
礼泉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北部山区的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撤区并乡时,北部山区只进行了小乡并大乡,叱南区委、区政府不但没有撤销,反而加强了领导,由县委副书记张秀儒兼任区委第一书记。六十年代,又成立了山区工委,由李少君同志任工委书记。到七十年代初期县委决定,成立了山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革委会副主任王振山任组长,我和董建民同志任副组长。抽调八名干部组成工作班子。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抓好党的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及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抓好山区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同时,督导各时期中心工作的开展。
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建成后,我们遵照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用半年的功夫,跑遍山区六个公社的村村队队、山山水水,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山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矛盾、难点问题及其根源,作出了党的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的方案,制定出建设山区的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提出人力、物力、财力向山区“三倾斜”,各个部门各行各业总动员、齐上山,打一场建设山区攻坚战的举措。实施期间,县上多次召开专业与现场会议,就地解决难点问题,面对面的夯实各个部门与行业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山区工作领导小组作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
经过四年,上下同心,左右协力,实实在在,共同奋斗,山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随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和分期分批的整顿,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党支部和基层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懒、散、软”的班子有了很大改变,给农业学大寨、建设山区,增添了不可估量的动力。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实施建设规划的宣传与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搞农村基础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使山区建设规划得到逐步实现。在这期间,北六公社平整土地约三万多亩,建起大小抽水站十多处,打深机井三、四十眼;建起了万亩苹果林带,打响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的第一炮;社社队队大办林场,加速了荒山荒沟的绿化进程;对五千多亩吊庄地,进行了调整集中,解决了多年撂荒现象;给尚未通电的十几个小村庄,全部通上了电;中小学校园建设、师资配备得到加强;公社卫生院村医疗站设备增多,医疗队伍增强,素质有所提高;社村道路改直拓宽,普遍铺上沙石;地方病严重的村、户,实行移民搬迁,建起了新村;村村设立购销店,方便于民。所有这些,使山区群众的吃水、住房、用电、交通、上学、医疗、购物等七难八难的问题,程度不同的得到解决和改善。为建设美好的山区,打下一定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开端。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