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一)
作者:张坚
农村蹲点
蹲点是我们以往和现在指导工作的重要方略,焦裕禄同志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工作都要先进行试点,解剖麻雀,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取得经验,推动全局。这就要通过长期蹲点才能实现。所以过去各级领导都有点,各级干部都蹲点。
我在过去蹲过多次点,都是工作组组长,其中一年以上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赵镇尧张大队蹲点。这个大队先是王伟章书记的棉花高产点,后来又为学大寨的重点队。这个点县上先后多次派工作组连续蹲点,没有放松过。我是1971年带着五名干部在这里蹲点一年,任务是主攻棉花高产,我们和干部社员一起,千方百计摸索经验,研究如何突破障碍棉花高产的不利因素,夺取高产。请县农技站站长赵启文同志担任技术顾问,在各个生产环节,他都亲赴田间现场指导,讲授务棉技术,培养务棉能手。通过努力有效地解决了棉花蹲苗、控制疯长、黄枯萎病、棉铃虫防治、精细整枝、科学施肥、合理灌水等问题,使棉花产量突破亩产百斤皮棉大关,并及时召开现场会,指导和推动全县的棉花生产。
第二次蹲点,是72年在北屯二大队蹲点,工作组由九人组成。这个点是县委书记刘润的点,重点是搞“三端一平”园田化建设。这个大队地处泾河沿岸,灌溉条件很好,但渠畦不配套,队与队田块插花,渠路窄而弯曲不直,不便耕作。对此,我们在秋播前,组织由大小队干部、水利技术员、社员代表参与的“三结合”规划小组,到田间进行反复勘察,对田、渠、路、树做出全面规划。在规划中,队与队之间,对渠、路改线,调整插花地意见分歧,对道路拓宽通不过,争吵不休。经过反复动员做工作,说明利弊,放眼长远,规划总算定下来,就立即撒白灰划路线。各队秋播按新划定的方田耕种。秋播后,总动员,按规划重新修渠,开辟新路。经过努力,一冬把十多条斗、支渠、生产路、村南、北、西三条大道全部修通建好。村北和村西塬上两条主干路拓宽到七八米宽,到春季所有渠、路全部栽上杨树。展现出一幅“三端一平”、田成方、渠路成线的棋盘式田园化的格局。旧貌换新颜,才得到广大干部社员的认同。他们把村北的主干路称“张坚路”,先是贬义后成褒义。
第三次蹲点是1973年在西张堡南寨大队。这个大队既是学大寨的重点队,又是农业科技试验点。我们工作组五人在这里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冬季平整土地,当时邢琪副县长在新城大队蹲点,搞农田基本建设,新城和南寨毗邻,他提议两个大队搞竞赛、打擂台,三天一比,五天一评。蹲点干部和社员一样,天天都在工地大干,邢县长更是一马当先,带头实干,搞得热火朝天,使平整土地的日进度不断刷新,成绩翻上加番,南寨大队只有三个生产队,一冬平整土地150多亩,新城大队的成绩远远超过南寨;二是办青年实验农场。在三个生产队村南调整出十多亩地,作为实验基地。建场没有资金,缺材料,就自力更生,勤俭办场。用渠岸杨树作檩条,柳树股做椽用,杨柳枝条编笆用。自己打土坯、做门窗,建起五间场房,几个知青搬住在那里。由县农技站一名技术干部驻场进行科技实验。先后搞有棉花、小麦、玉米新品种对比、“920”菌肥使用、黑灯光、毒茸杀虫、套种间作等实验项目,进行探索,取得经验,指导大田生产。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