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功县张沟村西面约二百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马路,在紧邻的这条马路的西侧,有一块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刻的墓碑,墓碑上面竖着刻有“明敕赠荣禄大夫少傅谥(文)简行部左侍郎马公(墓)”二十个大字。因这块墓碑是后来重新修缮了碑座,为了稳固起见,将碑身下面的“文”、“墓”俩字用水泥封住便只能看见另外的十八个大字,但在碑座上补刻上了这俩字,以使得碑身文字完整。
这块墓碑的主人实际上就是明代的武功籍人氏马京。据资料记载,马京(1351-1424),字子高,年轻时从师于康汝楫先生,明洪武十七年(1384)岁贡,十八年(1385)以二甲第一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1388)后,任左通政、大理寺卿。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马京被征赴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恪尽职守辅佐太子,随着时间推移,他对太子更加忠诚,因而深得太子倚重。不曾想此举却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永乐十二年(1414)八月,成祖率兵五十万北征还,太子遣使迎接稍迟,高煦就让人制造谣言,蓄谋动摇太子的地位,并中伤马京、黄淮等一批监护太子的官员。成祖闻后大怒,以“奉表不敬”的罪名将马京等人下狱十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境)。是年八月,太子高炽(仁宗)即位,马京当即被释,不久病逝,时年73岁。
而这块墓碑是怎么来的,又如何保存至今天呢?
从墓碑左下角可以看见有"合族人等"四个刻字,其中"合"为繁体字” 闔“。可见,这块墓碑是马京的后人为纪念祖上而后来修建的。
另外,我们在此不得不提到张沟村的马春民老人。马春民今年73岁,曾在緑叶中学读书,后来在武功镇拖拉机站工作。据马春民老人讲,大体在1959年,因为响应上面大炼钢铁运动而波及本地的烧石灰找石料,有人就提议将这块墓碑拉到本村原先居住的沟下的石灰窑去用来烧石灰。当用马车运送墓碑到了当时村子的淖池跟前时,又有人说不如将这块石碑放在淖池边,以方便村里人洗衣服,再说烧石灰也不缺这一块石碑。运送石碑的人们听了后纷纷赞同。于是,便将这块石碑放在了淖池边上,而给村里相应的干部就谎称运送出了问题,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村里的妇女开始还能四五个蹲在上面洗衣搓衣什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石碑被周围冲来的泥水所携带的淤泥渐渐埋没,以致于后来完全看不到了。大约是1972年还是1973年,有着明显家族意识观念的马春民找来村里在省城地质队工作的村人的洛阳铲,在淖池周围对这块石碑进行探寻。在发现这块石碑后,还是二十多岁的马春民开上东方红拖拉机将这块石碑在村人的帮助下移至自家上房明间前的台阶下,再后,便竖在了现在的位置。据老人说,现在马京墓碑的位置距离早先的位置是偏南偏东了几十米,在2016年村里修路时,他让人在此墓碑下方用水泥进行了加固,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老人还说,当初的墓碑所在位置是一片约有十来亩的墓地,马京墓就处在其中,老一代人将这坟叫侍郎坟。而且,在坟前的墓碑下方还有龟座,碑楼等建筑物,游人和祭祀者可以近前参观瞻仰但不能贴近碑身。七十年代中期,武功镇东庙文物管理人员陪同咸阳市文物馆人员还来到墓碑前了解情况,并意欲搬至省城碑林,经与本族名望大的马玉林等不少老者商议后,墓碑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老人特别翻开了《武功县志》中与马京相关的记载地方以及家谱示意笔者观看。据史料记载,马京死后,仁宗甚为痛惜,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特发“圣旨",除派遣官员致以祭奠外,还追马京为荣禄大夫、少博,赐文简。到了宣德三年(1428),宣宗又发两道圣旨”,一是封马京妻为太夫人,一是“以父勋劳擢马京之子马健为文林郎在太常寺典簿”。不难看出,当年在辅佐太子的过程中,马京与太子间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图为马春民老人)
岁月荏苒,能够保存下来这样一块墓碑既是马京后人的一份光荣,也是所有热爱文物者的光荣。这里,我们还要感谢马春民老人以及张沟村的乡亲们,是他们为我们保存下来了那一段记录历史的见证,让大家今天都有幸能看到这块珍贵的历史文物。
作者简介:豫园草,陕西武功人,1989年毕业于武功师范学校。有九十万文字散见于《月亮诗刊网》《文章阅读网》《左联》《蟠桃网》《中国诗歌网》《简书》《博客中国》《凯迪》《都市头条》等网页。作品有《谁是教育的凶手》《山东出邓贼》《渣滓败类横行必有流氓丑恶土壤!》《裸贷,刀尖之舞》《萨德落地之日便是刀架中国脖子之时》《顺丰,再为你点赞》《思念是条暗流的河》《开往春天的航班》《到底拿什么评价老师及乱弹》《哪里找个安静的地方教书?》《做一个甜甜的梦》等。
欢迎点赞留言,欢迎转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