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浓荠菜情
作者/高粱
惊蛰前后,邢襄大地乍暖还冷。当其它草木还在酣睡未醒时,田野上的荠菜便与返青的麦苗为伍,率先展示着嫩绿鹅黄的春色,彰显出顽强生命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欣欣向荣。
因此荠菜便被黎民百姓誉为“报春菜”。
荠菜俗称地苗菜,系野生草本植物,属十字花科。
荠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寒耐旱抗涝,适应性极强,在大江南北乡野的田间地头,道边溪畔随处可见,一缕春光便足以使其葱茏旺旺。
荠菜基生叶羽状分开,呈莲花座平铺地面,茎生叶披针状,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基部耳形抱茎,开碎小白花,角果扁平呈倒三角形。
荠菜鲜美爽口,大美舌尖。营养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食用时凉拌热炒均可,尤其是添加牛肉猪肉做成肉馅,配鸡蛋粉条做成素馅,蒸包子捏饺子掐馄饨随人心愿,咋样食用都是喷鼻香,美食美味美沁心田,喜上眉梢。
我国各地食用野生荠菜历史悠久,有据查证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名誉天下的古典名著《诗经》一书,其中便有这样的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由此可见,远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便已开始食用荠菜。
据史料记载,宋代人食用荠菜已在民间普遍流行。每逢春暖花开,各地百姓纷纷手提竹篮,三三两两搭伴踏青,开心采撷鲜嫩的荠菜带回来,择洗干净剁馅煎烙荠菜荤素春饼。
宋朝著名文学大家苏东坡,对食用荠菜也情有独钟且花样翻新。
他添加其他食材,自创东坡荠菜粥,别具特色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苏东坡曾多次对文友们赞美道:“君若品此味,则海陆八珍可厌也。”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题图诗赞曰:“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凡此诸誉,足见春野荠菜食用历史独特悠久。
我属马,出生在农历三月,正是采食荠菜的极佳时期。
记得童年时,每到阳春三月,母亲便领我走向春野,去河畔路边或麦田垄沟里挖荠菜。
回家后,母亲便在小院里择洗干净,切碎后撒进白面糊糊里,加盐搅匀,用小油锅文火摊成金碧辉煌的煎饼,馋得我直流哈喇喇。
我的生日娘做主,扑鼻香的荠菜煎饼管我吃个够,至今想起来还直咂巴嘴。
那一年闹灾荒,庄稼欠收。在青黄不接的漫长春季,忍饥挨饿的人们,纷纷走向野外寻找吃的。
近处田里的荠菜,树上的榆叶几乎都捋采光了。
骨瘦如柴的母亲,便沿着子河走向离村很远的偏辟地带,费劲巴力挖了一篮鲜嫩的荠菜。
母亲把面缸底扫了扫,勉强为我的生日摊了一张绿多黄寡的煎饼。
渐渐长大懂事得我,便把难得的一张煎饼掰开,执着递给母亲吃。
母亲含泪编造美丽的谎言,说她早已吃过了。盯着我吃完手里的煎饼,才开心地笑了。
当我走出家门突然想起什么时候返回时,却发现母亲端着半碗清煮得荠菜根,眼噙泪水艰难地吞咽。
我再也忍不住了,呜咽喊了一声“妈",便和母亲相拥而泣泪如雨下。
后来,母亲便去捋槐花槐叶,用清水泡一泡,放在箅子上,撒一把豆粉蒸苦累充饥度日。
终于熬出来了。我在母亲鼎力鼓励和支持下,靠顽强拼搏成家立业,一步步走向美好幸福。
当我年近古稀,在一年一度一清明去乡野祭拜母亲时,却发现坟头上长出了一丛带露的荠菜,青葱蓬勃长势旺盛,虔诚陪伴母亲安息长眠。
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我及时捕捉灵感荧火,即兴创作了一首题为《清明的怀念》的新诗。
这首小诗不长,现抄录出来,为此文结尾。
泪落如雨的日子
一串凝重的音符
在乡野的琴弦上缓缓呜咽
几株青葱的荠菜
在母亲安息的山顶垂泪
勾起一幕幕心酸
当年为迈过青黄不接的门槛
瘦弱的母亲四处寻觅
拎回一筐筐滴翠的春野
刚强的母亲悄然吞咽苦涩草根
捧一腔母爱哺育心肝宝贝
好不容易熬出苦难走向生活圆满
安享晚年的夙愿终于美梦成真
知足常乐的母亲却九泉含笑
浓郁的乡愁化为永久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