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十)
作者:张坚
组织千名青年上山造林
千名青年上山造林,也称兴办三万三林场。1965年春,我刚到任农业局主持工作。当务之急,就是不失时机地抓好春耕生产和春季植树造林。
这里不说春耕生产,单说千名青年上山造林。我们礼泉北部山区荒山荒沟面积广阔,有10万多亩宜林地尚未绿化,依靠山区公社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绿化任务。有人建议平原地区人多劳广,能否采取“借鸡下蛋,借兵绿化”的战略,加快山区植树造林的步伐。于是,我们征求山区和平原各个公社的意见,他们均认为这个举措很好,表示欢迎和支持。这个设想我们向邢琪副县长和王伟章书记作了汇报,领导很赞成,要求我们提出具体方案,于是我们按照领导的意图,组织力量实地勘察,划出由五凤山到顶天寺约三万三千亩的造林带,作为大会战的战场。具体分为14个造林点,一个公社一个点,连线进行绿化,并以军事化的形式组织千名青年上山造林。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批准,立即作出决定,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成立了山区造林指挥部,由邢琪副县长兼任总指挥,郝肖谦同志任副指挥,邓广泰同志任教导员,抽掉了一批林业技术干部和政治、文化、军体、音乐教师,投入大会战。平原每个公社组织有百名左右青年,建成民兵连,设立正副连长、指导员,并由公社一名强硬干部负责带队,以军事化的形式浩浩荡荡开上山区造林绿化。
这个指挥部的宗旨是走“五.七”道路,既是造林绿化的指挥部,又是培养基层干部、技术人才的大学校。各个连队在搞好育苗造林生产的同时,每周都有指挥部的各科教师分别讲授政治、文化、技术、军事、音乐等课程,使这只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活跃在山区的一支生力军。
造林大军刚开进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困难很多,白手起家。住处都是利用废弃的旧窑洞安家,不足的自己打窑洞、盖简易房,安营扎寨。发扬南泥湾精神,边生产边建设,不到两年就打好了基础,育苗1500多亩,造林近万亩。千名青年上山造林,给山区带来了生机,打破了山区以往寂静的环境,使山区的政治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了。县上多次组织县剧团、电影队上山慰问演出,造林连队经常到各大队搞宣传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千名青年上山造林的做法,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省林业厅66年12月在礼泉召开了林业工作现场会,推广这种造林组织形式,有些县还组团前来参观学习。按照当时的计划和造林进展,五年内3.3万亩的造林任务,完全可以超额完成,并能培养出一批基层干部、林业技术人才。但正当这支队伍进入造林高潮之际,“文革”开始了,红卫兵上山串联,造反派揪斗“走资派”,冲乱了造林大军的“营头”,连续多年的动乱,毁弃苗地,幼林荒芜,原来的造林成果,遭到严重的损坏,尽管后来做了不少工作,但这支队伍再也没有恢复起来。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