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九)
作者:张坚
置身农业学大寨运动
1964年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在全国广大农村立即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大寨是山西昔阳县的一个规模不大的山寨大队,地处虎头山下,七沟八梁一面坡,乱石滚滚,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过去非常贫困。陈永贵同志带领大寨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综合治理,硬是开山劈石,砌石筑堤,从山下用扁担担土,上山填土造田,建成一层层、一道道“皮带式”的梯田,把严重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改造成肥沃的“三保田”,把荒山变成了绿洲,把一个穷困的山寨村,变成了农业高产的富山村。在农业战线上树立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成为全国农村建设的领头羊。
我在大寨参观过两次,每一次都有感动、有收获。第一次是1965年夏季,咸阳地区组团出访,八十多人,由副专员杭尚增带队,参观学习了山西杨谈大队及务棉能手吴吉昌的棉花高产经验,参观了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辉煌成就,听了副支书梁便良的经验介绍,看到了大寨人劈石造田,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像树皮一样,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
第二次是1971年秋末,县上组团到大寨参观学习。看到大寨人劈山凿渠,西水东调,引水上山灌溉的艰巨工程,看到大寨人一排排整洁有序的新楼房,并建有接待站、宾馆、商铺,成为一座文明的小城镇,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型农村景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人群。和第一次参观之所见有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使我们参观团的同志们感慨万千。
我们礼泉和全国一样,县上成立了“农业学大寨” 指挥部,我参与了县上农业学大寨的全过程。最初全县抽调235名干部,进驻60多个大队蹲点,培养典型,典型带动。接着作出了分期分批建成“大寨社”的规划,县上组成“建设大寨社”工作队,由县领导带队首批在烽火、裴寨、相虎三个公社进行试点。同时召开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群英大会。从而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势如破竹的开展起来,广大干部群众以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气慨,向落后的农业面貌宣战。到处都有学大寨的标语口号,诸如:“大干快上学大寨”、“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建大寨田,夺大寨产”。还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等等。昭陵公社还在唐陵南麓用白灰写了几亩地大的“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站在泔河以南都能清晰可见。每到冬夏两季,到处都是平整土地、大办水利的战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铁锹䦆头飞舞,架子车川流不息的战天斗地的大干场面,大片大片的土地得到平整,许多山沟、山坡得到治理,宝鸡峡工程二次上马,很快建成通水。泔河二库一举建成,小抽水站,机井数不胜数,山区绿化,平原“方田建设”大见成效。现在看来,那时虽有“左”的行为,有些窝工和蛮干,但学大寨的精神是可贵的,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给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大丰收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目前由于土地分散经营,现在要大片大片的平整土地是有一定的困难。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