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连载(七)
作者:张坚
参加社教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简称社教。1963年中央发出开展社教的决定,先是以县为单位,分期进行(叫面上社教),后以地区为单位,集中一个县一个县的进行(叫点上社教)。礼泉县63年夏季先在阡东公社试点,冬季在烽火、西张堡公社进行。64年上半年在赵镇、烟霞公社进行。下半年省上决定在长安县集中进行试点社教,一个县包一个公社,都由县委书记亲自带队。礼泉县包的斗门公社,由县委书记王伟章、副书记董孝先亲自带队,抽调189名干部参加社教,中央和省上大批领导干部参加。杨尚昆(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办公厅主任),刘澜涛(时任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等大领导蹲点搞社教。长安社教搞得很严密,干部一律不能暴露身份,中央和省市县领导都有化名,必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绝对不能搞特殊化。那时长安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主要吃的是杂粮。礼泉一位女同志在街道食堂吃了顿饭,受到严厉批评,通报全团。长安社教搞得很“左”,阶级斗争搞得太过火了。
我参加过面上的阡东、烽火社教,在公社社教办公室,这期社教搞得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后遗症。后参加点上社教,在泾阳永乐公社,担任工作队副队长兼办公室主任,这期社教就不同了,效法长安社教的那一套,认为面上社教搞得不彻底,西北地区民主革命、土地改革不彻底。所以在这期社教中,普遍有宁“左”勿右的倾向,宁找“蚂蚁”,力求多补定些地富成份,多搞出些“四不清”干部,多挖出些历史和现行反坏分子,就说明社教搞得彻底,成绩就大。那时我们工作队也是跟着路线走,但比较保守。社教工作团经常在简报上公布社教战果,弄得我们十分被动。社教后期,各工作组报来需要撤换的“四不清”干部、要补定的地主、富农成分、要戴帽子的历史现行反、坏分子共六、七十份材料。对于所报的这些材料,经过我们严格审查,重点复查,发现很多材料证据不足,定性不准,矛盾百出。于是打下去,报上来,报上来,又打下去,多次反复,结果大部分未被批准。为这事,有些工作队员意见很大,认为工作队太右,个别队员还反映到社教工作团。事后看,这样做错误要少得多。
文革开始,泾阳群众掀起揪斗社教干部之风,许多社教干部被揪去体罚批斗,永乐工作队只有一名队员被揪去挨批。后来,泾阳县对社教中错误处理的基层干部、错定的地富成分、错戴的反坏分子帽子,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纠正平反。
总的来说,社教对当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发展集体经济,干部的清正廉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阶级斗争搞得过火,伤害了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负面影响也很大。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