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 连载(六)
作者:张坚
目睹五八年大跃进
1958年经过整风反右运动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很多同志头脑开始发热,“左”的倾向愈演愈烈,很多地方想当然提出改变农村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有的提出办集体农庄,有的提出仿照巴黎公社的模式办人民公社,还有提出别的什么名称。河南新乡七里营首当其冲,建起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建集体宿舍,吃饭不要钱,做活不记工,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好像一夜之间进入了共产主义。毛主席视察七里营公社时说:“还是人民公社好”,于是全国轰轰烈烈一涌而起,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礼泉县也不例外,几天内各乡镇全部改建为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整个农村成了另一番世事。县上组织工作组在烽火公社搞试点,我也参加其中,规划人民公社的发展蓝图,搞城市化的新型农村建设,设想大小汽车都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还要建飞机场,设立空中警察,人们都要吃上高级饭,穿上高级衣,住上高级房,坐上高级车。还要养老虎豹子,将来人人都能穿上虎豹皮子大衣,言下之意,这就是共产主义了,真是空想一场。
紧接着大办粮食、大炼钢铁,提出“赶美超英”,一年内粮食钢铁产量要翻一番,河南、山东、贵州等地,曾提出放“卫星”,粮食亩产几万斤的高指标,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礼泉也有人提出建几层楼亩产万斤粮的设想,县委在门前搞了二、三亩实验田,深翻一米深,打狗熬汤上地、亩施十大车马粪、十袋化肥,下种100斤,担水灌溉,长出的麦苗像毡片似的,全部倒伏,基本无收。此后生产队在这块地里种的小麦,连续几年没有施肥,都取得很好的收成。在深翻地的过程中,白天工作忙,晚上拉上电灯加班翻地,并开展劳动竞赛。农工部的进度慢了,邢琪部长带领我们大干通宵,把进度赶上去了。
说起大练钢铁,为了钢铁元帅升帐,县委、县人委在大院的南面分别建立两座土炼炉,日夜炼铁,炉火映天,把烂锅碎铁置入炉中,大火猛烧,炼成铁块就算成功。尽管嵕山仅有少量的鸡窝铁矿石,县上还是投资建起赵镇、石泉两个炼铁厂,运输车辆不足,就发动群众上山背矿石。加上宝鸡峡水利工程大量上劳,农村主要劳力几乎调空,满地玉米棉花不能及时收回,造成很大损失。这两个炼铁厂,由于铁矿石资源贫乏,两年后全部关闭停办。赵镇铁厂后来改建为水泥厂,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1959年中央庐山会议本来是纠正“左”的倾向,总结“三面红旗”的经验教训,拨正前进的航向。会议期间,彭德怀元帅向毛主席上书,反映农村在“左”的形势下出现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实事求是,切中要害的。结果会议由反“左”转为反右,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彭,黄,张,周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集团,军事俱乐部,彭德怀被罢官,文革中迫害致死,成为千古之恨。
反右整风运动,逐级一直扩大到基层,伸展到农村神州大地,到处掀起拔白旗插红旗的风暴。不知有多少人被批判,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在乾县大县时,时任县委委员、商业局党总支书记宁忠暄同志,是地下党员,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斗争,对党忠诚,对事业尽责,为人耿直,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敢于针贬时弊,谏言匡正。大县时,他常下基层到农村,调查研究,对大跃进中出现的不少负面问题,基于忧国忧民之心,觉得下面解决不了问题,便直言上书毛主席,反映大炼钢铁、深翻土地、作物密植、高征购、口粮低及“四风“(一平二调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命令风)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意见,目的在于拨正航向,纠正“左”倾错误。结果他谏言之书,被逐级批转下来,这封信被定为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纲领,本人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撤销了县委委员、商业局党总支书记职务,下放到乾县农场任副场长,监督改造。1961年分县后,礼泉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宁忠暄同志的问题进行甄别平反,恢复县供销联社主任职务。恢复工作后它不计前嫌,志在千里,更加忘我的工作,使购销系统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宁忠暄同志的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高尚品德,堪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左倾严重泛滥,“四风”越刮越大,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大大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显现逆转运行。加之出现的59—61三年自然灾害,勒紧裤腰带给苏联还债,高征购,低口粮,国家建设基本停滞,城市经济萧条,农村出现粮荒,饥饿死人不断发生,越是“四风”严重的地方,饿死人的数量就越多。甘肃、山东、河南、四川、贵州等省饥饿死人达数十万,有的达百万之多,陕西较为平稳,但也有饿死人的现象。那时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市居民,和农村一样受过饥饿,实行粮票制,成人每月30斤,还要扣除4斤节约粮,副食蔬菜有及其缺乏,许多人身体出现浮肿。这种“左”的倾向,直到六二年春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七品县官(县委书记,县长)进京才得到纠正。在这个大会上中央、省、地(市)、县四级领导干部畅所欲言,实事求是总结五八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包括苏联逼债。中央领导承担了主要责任,下面各级领导都开诚布公对照本地出现的问题承担了相应的责任。这次大会开的很成功,使各级干部洗清了头脑,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拨正了前进的航向。至此,农村经济发展的元气逐步恢复,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饥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活开始好转。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