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 连载(五)
作者:张坚
参加整风反右运动
1957年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旨在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纠正不良作风。整风运动由中央机关到省、地、县分期逐级开展。运动中广大干部对各级领导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和合理化的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干部思想和作风的大转变。但在运动中,却把某些言论过激或意见尖锐的人视为向党进攻、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毒草”。于是整风运动一时风向大变,转为反右斗争,揪出来不少右派份子,展开批判斗争。
县级开展整风运动期间,我参加整社工作会议,观看了县委、县人委(即县政府)大院,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内容十分广泛,言辞尖锐恳切,我很惊讶。
到冬季,乡级干部集中到县上搞整风运动,同样是县上那套做法,领导作动员报告之后,学习有关文件,发动大家大鸣、大放、大字报,揭发问题,提意见,谈看法。由于有县级整风反右的先例,绝大部分同志在鸣放中都很慎重,深怕被抓住辫子挨整。但同样还是揪出了魏某某、马某某等几个有“错误”言论的同志,大小会上批判斗争,戴上右派帽子。之后转入自查自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出小结,运动就此收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县、乡被打成右派分子的那些同志全部得到了平反纠正,恢复了党籍和工作,这已成为历史。
温馨的县委农工部
1958年2月,我被调入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一直干了七年。回想这七年,在邢琪部长的领导下,我们这一班人非常团结和谐,都是一股劲儿地搞工作,工作热情像一团火,很少有私心杂念,谁有困难就互相帮助,亲如兄弟,不分你我。但在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却毫不留情,开诚布公,直言相奉,互帮互勉,会后又说又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恩怨,政治生活十分活跃。像一个非常温馨的大家庭。
我在农工部期间,部里有刘俊仕,曾志君,李克荣,雎国明,李永令,王化林等同志。邢部长的工作责任心极强,雷厉风行,要求同志们的工作要快要好,严而又细。我在部里年龄最小,初来乍到,摸不着头绪,很不适应,邢部长和同志们对我的工作生活都很关心,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之下,很快进入了角色。我下乡回家没有自行车,他们主动借车子给我使用,我买车子,刘俊仕等几位同志主动借钱资助。59年夏季,我患重感冒,坚持工作,昏倒在办公室,曾志君、李永令同志背我到县医院住院治疗。那个时期,农工部的工作非常紧张繁忙,经常是日夜加班加点,对星期天的休息看的很淡,都在拼命工作,同志们一、两个月回家一次,我三个月没回家,邢部长催我回家探望,使我深受感动,工作更加卖力了。
农工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为县委的重大决策提供政策和资料依据,起草县委有关重大会议的工作报告和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两头,吃透中央和上级的政策精神,吃透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下功夫钻研上级文件精神,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要承担这项任务还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水平、文化功底和实际工作能力。我的文化底子薄,打的鸭子上架,硬是刻苦钻研,以勤补拙,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断提高,逐步达到承担这一任务的要求。
那时我是部里的文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接待群信群访,邢部长要我学会“百事通”,应对方方面面。遵此要求,我就牢牢记住有关政策和重要数据,并建立了“资料库”,问什么政策和数据,可随口回答,要什么资料随手可到,大大有利和方便了工作。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