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 连载(三)
作者:张坚
上学读书
我是九岁时才上学的,入学前和同伴们常在村东玩耍,听到学生们的上操声、升降国旗、唱国歌及朗朗的读书声,我很羡慕,期盼着当学生多好啊!刚入学,觉得学校一切都很新奇,学校建在村北的寺庙里,设施很简陋,桌凳不足,还要学生自备。教室的正面墙上悬挂着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肖像,两面是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那时的学校,分设四个班级,一、二、三年级在大教室,复式教学,四年级在小教室,单式教学。那时把老师不称老师叫先生。我们初学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等旧的读本,后来有了语文、算术课本,教学的日程安排很简单,早上上操升国旗(国旗的图案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后背书;中午上课做作文、演算术、写大字小字;下午,满院学生都在念书、背书,后降国旗。学校生活非常呆板而枯燥。
上课时先生讲的很粗略,主要由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知其意,最头疼的是每天早晨背书,把念过所有的书放在先生前面,背身从头到尾往下背,背不下去就要挨板子、教杆抽、搧撇子,还有罚跪、顶板凳。有的同学往往手被打的红肿红肿的,多天不得消散。我那时没有挨过板子,只有一次书背不下去,王化民老师搧了我三个撇子,打的我头晕眼花,结结巴巴越发背不下去,后被罚站一晌午。那时学校从来不搞课外活动,学生如同被囚禁牢狱,偶尔老师不在学校,学生们就翻了天,闹腾起来了。有一次先生没在学校,泔河发洪水,淹死了一个人,同学们一涌而出,到河岸观潮。杨正芳校长回来后,把全体学生集合起来,狠狠的训了一顿,把几个带头的同学每人挨了五个板子。我对那时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生活很厌恶,也就产生了不想念书的心理,但在家庭的敦促下不得不坚持下去。这就是想象和实践的反差。
解放后,教育制度渡过新旧交替,学校的教学慢慢走上了正轨。课程设置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正式课本也规范了。先生的称谓也改成了老师。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活泛起来了,也不打骂体罚学生了,再不死记硬背书本了,也有课外活动了。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亲密和谐了。每星期日杜家嘴完小王康老师带着王哲哲等几个同学到土洞学校给同学们教唱《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苏武牧羊》等革命歌曲。到1951年秋,我考入杜家嘴完小,完小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水平也高。我们五三级学生的学习风气很浓,绝大多数同学的学绩都很优秀,我爱好语文,学的也好,历史、地理、自然学的也可以,就是不爱学数学,成绩一直拉后腿,总的成绩,只在优等偏下水平。因为心有余悸,提起上学总感头痛,毕业后再也不想考学,家里人总是督促我考学,但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听劝告,父亲恨铁不成钢,就这样终止了学业。到后来参加工作才后悔莫及,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实践使我领悟到读书的金贵,从而启迪了后来喜爱读书的自觉性。于是借来中学语文、史地等有关课本,自学自习,弥补已往的缺失,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求。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