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路历程》 连载(二)
作者:张坚
一 经 历
童年生活
每个人都有童年,都会忆起童年,这也是人生中追忆最多的时段,闲谈时最多的话题。我的童年有欢乐,也有苦恼,有长进,也有遗憾。我是1937年10月出生于礼泉县东乡土洞村的一户农家。生我的那年,正是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动“双十二”西安事变之后,八路军途经我村宣传动员全民抗日救国,因此,父亲给我起名“宣传”。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有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意义。
儿时的我,体质极差,瘦弱多病。人家儿童只出一次麻疹,终生免疫,而我在十岁时二次又出麻疹,引发肺炎、脑炎,高烧、咳嗽、头痛,不时昏迷,危及生命。父亲放下大忙收麦,去赵镇请医诊治,母亲不离床边,悉心护理,我食不进口,她给嘴里硬塞黑糖,又给侍饮糖水,维持奄奄一息之命。在父母的亲切呵护,阎君的宽容下,使我最终战胜了病魔,又顽强的活了下来。父母之恩比天高,似海深,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从三、四岁记事时起(1940年之后),记得最清楚,也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日寇侵华出动飞机疯狂轰炸西安,给西安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西安军民积极开展反轰炸斗争,还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商人出城逃难。我亲眼看见有拉“洋车”的、有担“担担”的,携儿带女逃难到我们这一带,来土洞村的也不少,他们痛诉着敌机轰炸西安的惨状和罪行。那时我还看到日本飞机三、五架成群,肆无忌惮的在我们家乡上空飞旋,村里人看到敌机都义愤填膺,大骂日寇狼子野心,惨无人道,更加激起民众抗日救国的义气。据历史档案记载:抗战期间,日寇从他们在山西建立的陆军航空中心基地,出动飞机频频飞临西安上空,侦察轰炸长达七年之久。先后出动飞机1232架次,轰炸147次,投弹3657枚,炸死西安军民2719人,炸伤1228人,炸毁房屋7972间,钟楼、鼓楼严重受损,情景凄惨。
旧社会,土洞村是个穷村子,全村只有少数农户较为富裕,大部分都是贫穷和极贫之家。那时我家祖辈还算比较殷实的,后来由于国民政府残酷压榨,家境逐渐破落。到父辈手里,分为四户,我们的小家庭人多地少,生活难以维系,每到春季,还要借粮借债。尽管拼搏奋斗,但由于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愈来愈重,我家还是翻不起身,日子过得更加窘迫,常年吃不到麦面,主要是秋杂粮野菜糊口。我多半是到大姐家、舅家去,才能吃上白馍好饭。我到十岁时才第一次吃到大姐夫送给父亲的点心,此后,有一次父亲带我到赵镇逛九月古会,首次吃了一碗红肉煮馍。我觉得点心和煮馍是那样的香,那样的回味无穷,真是穷人的孩子没“吃喝”啊!
解放前夕,蒋家王朝即将崩溃,时局动荡,通货膨胀,钱币混乱。民国政府的钞票不断换版,很多钞票不时停用作废,给老百姓带来很大损失,我母亲纺织积攒下的私房钱“官金”20元版本纸币数十张糊作炕围之用。老百姓曾一度自发启用了清代的铜币,我用铜钱在“四月会”上买过东西。那时兵荒马乱,土匪蟊贼十分猖獗。为了防匪防贼,我们家常给窨子里藏粮藏物。因窨子窄小,大人难以施展,主要由我们这些孩子背运。在那期间,父亲和叔父常爬在头门厦房上放哨瞭望,若有异动,家人立即钻窨子躲避。我处于好奇心,也多次爬上房顶观望。
1949年春,我们这一带成了国共两军对峙的作战前线,沿泔河南岸各村都驻扎着国民党的军队,整个河岸挖有战壕,筑有炮台,火药味很浓。土洞村驻扎着一个团,西堡子驻着一个连,一个排的兵驻在我家,连长住在崇琪家。他们的连长、排长很少和村里人说话,对士兵态度很凶,操练时经常打骂士兵,伙食质量很差,馒头、面条、蔬菜做的都很粗糙。士兵们受不了虐待,常有逃兵,有一个士兵逃跑未遂,被打的七死八活,目不忍睹。住在我家的一个士兵患了大病,卧床不起,我母亲给烧米汤、擀面条吃,由于吃的好了,那个士兵的病很快痊瘉,他接二连三的感谢我们家人,说行善人必有好报。这支部队驻扎一个多月,开赴泾河以东去了。同年五月下旬一天下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渡过泾河向西进发。一支大军从土洞学校门前浩浩荡荡而过,同学们蜂拥而出观望解放军,许多同学高兴的拍手欢迎,老师禁令回校,批评同学们目无纪律。六月上旬解放军东撤,马步芳、马鸿逵的马家军东进,沿泔河北的赵镇至北屯整个一片白茫茫的牛皮帐篷,驻扎着马家队伍,伺机进攻解放区,但始终没有打过泾河。
一个下午南路的马家军从沿村向东开拔,当时正值麦子上场打碾,我在麦场打杂,忽见一支马队马蹄疾奔,尘土飞扬,大刀闪亮,我非常害怕,急忙飞跑回家。谁知几个马家军追到我家,下马提着大刀把家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搜索了一遍,大声吆喝:“嗨,小鬼,跑啥?”我浑身发抖,不敢回答,父亲解释说:“碎娃害怕军人”,接着,他转身追问父亲:“你家有无红军?”父亲说:“多天前红军早就开拔走啦”,父亲对马家军说了些好话,问吃问喝,人家只是摇头,就这样上马东去。原来他们当我是给解放军通风报信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后来解放军和马家军在咸阳塬上大打一仗,一举击败马家军,残部向西北退去。
六月中旬,解放军二次浩浩荡荡西进,大军一团人在土洞村扎营三天,官兵们对老百姓和蔼可亲,像亲人一样,问这问那,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不拿一针一线,还帮村里人担水扫院,用了的东西都给付款,从而博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记得当时支付的都是老区的钞票,解放后都兑换成新的人民币。解放军士气很高,政治生活非常活跃,官兵一致,亲如兄弟,整个军营里欢声笑语,歌声嘹亮,给村子里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机。孩子们都很爱解放军,紧紧跟着学唱《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由于军情急迫,最后一天还没有吃完午饭,部队紧急集合整队出发,余下的大米饭烩菜都给村里人分着吃了。部队出发时,村里人都有恋恋不舍之情,纷纷走出家门,欢送解放军。他们的军风、士气、生活待遇和国民党的军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怪不得解放军常打胜仗,节节取胜,国民党军队总是打败仗,节节败退。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心路历程》留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