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耀成老师,2020年3月17日摄)

(中年时的段耀成老师与老伴合影照片)

(段老师手写的他自己姓名)
在武功县苏坊村,有一条废弃了近二十年的一条灌溉渠,有人叫它幸福渠。今天,笔者有幸采访了苏坊村已经81岁的段耀成老人——段老师,从他口里了解到了与这条渠相关的一些情况。
段耀成老师出生于1939年,他自己就是苏坊村人,也见证了村里这条引水渠的兴衰变化情况。1958年9月,他按照国家教育扩大化的指示走上了教育岗位,先后在本地苏坊、金塬、周村以及金龙、田庄小学任教,1998年光荣退休。
据段老师讲,这条渠早在1955年就酝酿修建,而真正修建的时间是1958年夏天。主要负责人就是当时苏坊村的段耀先书记。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时期,这条渠是一边修一边就趁势利用上了这条渠在灌溉。当时不像现在有任何机械,完全是人工修建的。开始,男劳力多,后来女劳力也用上了。给他们的报酬就是记工分,男劳力是10分工,女劳力是7分工,老人说当时他也参加了。修建的时候就顺着地势的高低与土坎来掘土。高处的土坎就往低刨,低处的地方就填土垫起来,有的地方还把土粪都派上了用场。
(位于鸭河村西面约三四百米的锈迹斑斑的引水渠斗门,图的左上角是抽引水渠水的已经荒废了的抽水站。3月16日摄)
段老师还讲,当时修建起来时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记得开始引水,有一段没有修好,结果水都冲进了村子,渠水(河水)顺着街道流,人们还在水里捡拾过鱼呢!而且,是看见了哪个地方有情况就修补哪个地方。这条渠没有两个月就修建成了,灌溉苏坊村绝大部分田块,有地方地势高的话,就使用人力水车进行灌溉。正因为这条渠的成功修建,使得村里的庄稼刚好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段老师说,周围塬上的人们因为天旱还背着口袋来过他们苏坊村找过粮呢,而且有了这样方便的水利灌溉条件后,庄稼收成增加了,给国家上交的公粮也多了。另外,在本村浇罢田地后,东面紧邻的尧庄村也使用过这条人工修建的引水渠进行灌溉呢!
这条渠,是从漆水河位于凤安村与他们苏坊村接壤的地方围堵修建了一条坝,本地人叫堰。从开始很长时间里,都是使用在河里打木桩,再用大石块围挡,石块与石块间漏水厉害的地方就用玉米秸秆等东西堵住。这样,就使得漆水河的河水在他们的驯服下乖乖地流进了环绕苏坊村鸭河,西堡,宋堡,中堡,最后到东堡约有七八华里长的引水渠里。而用不了的话还又流进到了漆水河里。
早先,人们除了用水灌溉之外,还用它洗衣喂牲畜和沐浴。如果是初来苏坊村,一看到清清的渠水绕着村子流淌着的情景,没有不表示羡慕的。
段老师还讲,作为村支书的段耀先大公无私,也是一位细心人,碰到河水大雨水多的时候,就亲自或者带人及时堵堰(堵住进水口),避免村子里的雨水和渠里面的河水汇集一起有可能冲垮引水渠。还有,后来在各个分水口,还组织人力安装上了小斗门,更加有利于对灌溉的管理。在农闲季节,段耀先书记还又组织人对引水渠进行清淤。可以说,别的什么不说,但就这点来讲,这条引水渠的修建以及像段耀先书记他们那一代人的付出,真是功莫大焉,他们用他们的付出和汗水为自己,为家乡,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不应该被人们所忘记。
令人遗憾的是,实行责任田承包制度以后,这条引水渠渐渐荒废而再也没有被利用过,当年那种“清水绕村庄,河岸麦花香“的景象却再也难以寻觅到了。当初,那些拼力修建的人们如果地下有知的话,真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