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的轨迹
而当黛玉成为香菱的老师之后,她又是怎样施教的呢?在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平仄虚实,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等。如果真的按黛玉所教的去做诗,我个人就尝试过,完全用此方法,则会出现“孤平”的现象。黛玉的教学内容具体可分为:首先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其次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再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最后就可以自己作诗。香菱使用的教材在当时不可能有各个大诗人分类的作品,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把这三五百首诗全读完,从五言到七言的过渡,的确难为人。那么只这三位大诗人的诗就要掌握这么多,那唐诗三百首将置身何处呢?可见黛玉教得很随意,但香菱学得却很用心,香菱的诗是渐入佳境,苦志学诗,精血诚取,竟然在梦中所得。灵感常常眷顾那些执著追求的人,可验证那句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孔子有“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差别,那么香菱应是在五岁丢失之前的家庭熏陶,加之后天的勤奋因素,黛玉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况且黛玉的七绝诗被李纨评为不是最佳的,而香菱在创作过程中却能注意到“天狗吃月亮”的特殊天文现象,她的内在才华并不是黛玉所教的。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内因,只有个体思维被激活,才可以找到与宇宙接轨的最佳途径,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才是教育所真正期待的。
贾代儒虽为“代”字辈但非嫡派宗族,在辈分与贾母同辈,为贾敬贾政的长辈,只不过是他们的远房,贾府里的一个教书先生。后文书在贾政对他的评价前,秦钟的父亲认为贾代儒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让秦钟有所长进,虽家境贫寒,可还是交学费叫秦钟来学堂。在第九回中宝玉和秦钟,贾兰上学堂,而薛蟠也去凑热闹,目的却是结交些契弟。可巧贾代儒老师家里有事,只留一副七言对联,将学中之事,交给长孙贾瑞来管理,于是乎就上演了一场“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需顽童闹学堂”的闹剧来。且不论这位贾代儒老师的能力与学识,可否与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相提并论,单说他的离开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可想而知宝玉这群学生会学有所获吗?“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可这代儒先生似乎还未意识到,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怎么能生敬畏之心呢?“亲其师,信其道”,没有情感投资的教学又怎么能够实现双向共赢呢?
而在第九十回中也有宝玉给巧姐儿当老师的历,宝玉道:“你认了多少字了?”巧姐儿道:“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宝玉便信口开河从姜后讲到钟离春,从谢道韫讲到乐昌公主,从木兰代父从军讲到王昭君、西施,当讲到艳的、妒的,却被老祖宗打住了。史太君为何阻止这一教学行为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束缚;二是宝玉不顾及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贾母生怕这个“多情叔叔”毁了侄女儿的“三观”,因为此时巧姐儿还是一张白纸,你给她涂上什么颜色那就是什么样的颜色,必须慎重。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在老师的选择上也是极为重要的,三国时的曹操虽然被称为“奸绝”,可是他在后代的教育上却是很有章法的,培养方向是“孙仲谋”,而坚决摒弃“刘阿斗”。一个人的大脑如果不能进入时空隧道,那么所做之事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时下有这样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就是在菩提老祖那儿学到的,火眼金睛却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成就的。可见老师能走多远,学生便能飞多高。
“善言无瑕谪,善教须有痕”,综上所述,《红楼梦》中为人师者有真伪,“传道授业解惑”都停留在不同的层面上,师出同门的教育痕迹却迥然不同。“名师出高徒”的关键之处在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恰到时机的外在因素引领,这只能完成“学而知之”的学习层面,而“生之知之”却是悟性所得,真正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内因,只有个体思维被激活,才可以找到与宇宙接轨的最佳途径,才能传递生命的正能量,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入脑、走心,生命的蜕变往往就在刹那间完成华丽转身。
【作者简介】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县级以上书报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