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楠竹苑
随笔/作者/向仁好/ 配图/向远茂
在溪口到古丈县城、拟或从溪口到所里(吉首)之间,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村寨叫亚家。亚家有个地方叫排几渡,这里有户人家叫楠竹苑。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出山外。这里就是我以前的家。
这里四面环山,一河穿村,山环水绕,形成一个狭长的盆地,交通非常闭塞。在没有通公路前,进出亚家是比较麻烦的,沿河而下步行可通溪口、丹青、排绸、潭溪、泸溪、到达沅陵;要走古丈县城则走张家坪、上窝啦、叭喇、二干、岩坳、菜园坡、到古丈县城;要走吉首就从土蛮坡、上凼鸡市、白岩、下桐坡、大和平、马颈坳、振武营、东门坡、过渡、进吉首城。
伴随现代文明的推进,公路的修通,人们进出亚家变得容易、便捷、舒适起来,过去封闭、落后的亚家已接入现代化的气息。虽然与现代化村落有一定距离,但也金路玉带连州府,一日看尽乾城景。社会在前进,亚家在进步。
从我十六岁外出求学起,家就成为家乡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老家同学的孩子结婚,邀请我去喝喜酒,回到故乡,我却有点恍惚了,不知道是先去兄弟家还是直奔婚礼现场。
这是父亲过世后第一次返乡。母亲先于父亲过世,已有7年了,2年前,父亲也去世了。办完父亲的丧事,临别时,兄弟对我说:“二哥,以后经常回来,住我家、在我家吃饭。”当时我点点头。
但是,当我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村边公路招呼站,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以前当然不是这样。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都直奔我从小长大的家。有时候,我会提前告诉母亲我要回来;有时也会忽然就出现在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我搞突然袭击;有时候也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兄弟家歇个脚,吃上饭、喝二两酒,然后再和兄弟过河回到家。
只要知道我要回来,一到公路边招呼站,就准能看见一直在等候的老母亲,天知道她是从几点就在此等候了。每次这样兴师动众的回来,陈旧的老屋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时时作响。母亲总是用商量的口气询问:“炒点腊肉?”、“炒点鸡蛋?”、“哦,你喜欢吃豆腐,我去取几砣豆腐来”,说完就将黄豆装进脸盆往二房豆腐店去了。不一会母亲提着豆腐回来了,接着就生火煎,一片一片煎得两面金黄,晚饭时,母亲只是静静的看着我吃,她幸福得一样一样的。
老屋只在我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这才是我熟悉的家的味道。但这一次,我恍然不知道去往何处。我自然还可以到兄弟家去,侄孙子也很亲近我,但是,那终归是兄弟的家。 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关系,因为我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我,我可以随时回家。现在再去兄弟家,就只能住那里了,而不是中转一下,我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了。
还是先回到老屋看看吧,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回到老屋,转了几圈。父亲去世后,我和兄弟将屋里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来过。
在公路边遇见堂哥,堂哥说:“回来了,要不到我家坐坐”, 外乡路过熟悉堂哥的客人说:“家里来客人了”。堂哥立即说:“不是客人,是我堂弟”。我谢了堂哥。这一刻我意识到,在堂哥家我是客。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我已是客了。
陈年老屋荒草生,
久立门前似外人。
苑内楠竹声声泣,
游子归来已无亲。
街前板凳今还在,
再无爹娘喊儿声。



背景音乐:《那就是我》-戴玉强。


作者简介:
向仁好,字:文讯,号:洞庭西人。湖南省湘西州人,供职于金融部门。喜爱文学、游历及创作,常有作品,散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