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战场上的小堡垒 (散文)
文/邢宪鹏
这是一个600人的小村庄,村民的祖籍大多在山东省。一百多年来,村民既保留了齐鲁之地的文明礼仪,又吸收了秦人的豪放率直。民俗淳朴,风清气正。这就是西张堡镇兴隆村。
庚子春节,村民欢天喜地,一派节日的气氛。初一刚过一半,疫情传来,震惊人心。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病魔在肆虐,疫情在蔓延。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举国总动员,一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大战开始了。
兴隆村虽小,然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村口的六号公路,向南通往西张堡镇,向北过泔河二坝到达烟霞。向东的公路经小应到烽火,向西的公路过土洞上旅游路。还有多条铺设砂石的生产路,四通八达。每日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都较大,打好这场不见敌人、不冒硝烟的战争,兴隆村是一个小而重要的堡垒。书记张强和主任邢宪恭,接到上级的指示,立即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初一的下午,村里的街道上就贴满了极具警示作用的标语,村口竖起了四面宣传牌子:鉴于疫情严重,禁止探亲访友!村上的广播展开了宣传,倾刻之间每个村民都知道了形势的严峻,具有了预防意识。纷纷和亲友电话联系,今年不走亲戚,也不待客。到了初二,果然没有人走亲戚。年前买的各种礼品、待客的食材,只有留着自己一家人享用了。
兵贵神速。从初二开始,兴隆村书记.主任挂帅,共产党员带头,全体村民配合,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陆续展开:对外地归来的人员,特别是武汉、湖北归来的人员,逐一排查;常住人员用二维码网上登记保存信息;无人机和车辆多次对全村进行 消毒;广播每日 定时公布疫情,宣传各级指挥部的文件,告诫试图外出的人:国家有难,不要添乱,呆在家里,就是贡献;把消毒液和宣传小册子发放到各户。
村子东西两头,各摆了一张桌子,立了两面公告牌,挂了一条横幅,两个疫情检查点建立起来了。书记把村里的共产党员编成了 小组,每组两人,轮流上岗,不断循环。有个老党员在登记簿上写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赤诚之志:年过古稀去上岗,排查疫情保村庄。全国打响防疫战,共产党员在前方。设备虽然简陋,执勤的党员工作却非常认真。天寒地冻,朔风凛冽,仍一丝不苟。对于过往人员,进行排查登记。有的同志患病吃药,依然按班出勤。特别是两名年轻党员,十多天不间断地连续值勤,得到大家的好评。站在空荡荡的村中央,远远就能看见执勤者如火的袖章红光闪闪,长长的横幅辉映蓝天。
村民不断打电话给领导,提出要求,希望能站岗值勤。于是志愿者也排班值勤,有两位高 校学生值勤多日仍末下岗。有些村民送 来食品和防疫用品,慰 问值勤人员。有两位爱心人士说他们不能回来、各捐一千元表示心意。这就是令人敬佩的兴隆村人,这几十位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恕我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
随着疫情的发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决定封村。除了设卡的大道外,几条外出的道路都堵死了。经过检查点的外地人员,一律劝其返回,不得入村。村民凭通行证出入。几位咸阳西安回来的人都在家自己隔离两周,不得出门,每日两次检测体温。检查站搭起帐蓬,24小时有人值班。村民购买粮油蔬菜,不用出村。严防严控,守土尽责,战斗堡垒的火力越来越强。
虽然最近形势有所好转,人们都在祈盼出现拐点,早日结束疫情,兴隆村的防守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他们根据礼泉县委的指示,坚持打好"保零战斗"。直至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取得全面胜利。柳梢在泛黄,迎春在绽蕾。堡垒中的战斗者将在明媚春光中凯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