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武汉疫情牵动众多友好邻邦及世界各国的关注援助,日本的援华物资上引用了两句古诗感动了无数国人。不但语句美,更是传递的感情真。
一句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另一句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寓意深刻,底蕴丰厚,文脉相连,情谊深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当年,日本长屋王子向大唐僧众供奉一千领袈裟,衣缘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诅佛子,共结来缘。
正是这四句话,在大唐繁华盛世,膏腴之乡广陵(扬州),任大明寺住持的鉴真大和尚,面对日本孝谦天皇派来的两位使者的邀请,怦然心动,不顾弟子的阻挠,毅然答应了赴日弘法。开启了十年九死一生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最早有记载出自《大唐和尚东征传》。意思是,就算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却还是在同一个天地之中。

《东征传绘卷》(唐招提寺藏)第一卷第五段叙文截取
另一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句意思是怎么说没有战衣,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来自日本捐赠中国的包裹上这两句偈语,温暖了正在抗疫战斗中的亿万中国人,鼓舞了我们士气!历史不应被忘记,但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对来自异域的温暖,我们要铭记在心!中国是个知恩必报的民族,待到抗瘟胜利之日,樱花烂漫之时,国人要面朝东瀛,叩以致谢!
在共同抗疫过程中,再看看我们自己喊的口号: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不哭,
战斗,
打赢,
厉害了我的国……
不是不励志,好像枯燥缺少了些文化气息,历史上我的国是最讲究文化韵味的。
有人说,文脉断了。
子曰:中原失礼,求诸四夷。
信夫!
难怪有人戏说:
唐在日本,
宋在韩,
明在南洋,
清在台湾。
作为方块文字的嫡传子孙,这次避疫在家,有空大人孩子一起补习一下国学,她博大精深,力争有所传承,这是正事。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或曰乃集体创作作品,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杂念。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主要是通过音乐的种类和表达内容来区别的。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道:“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意思是从音乐种类来划分,风中收录的诗篇都是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作的,大多都是本地区的风土之音,体裁较为单一,读起来朗朗上口。而雅顾名思义,讲述的是朝中贵族或诸侯在宴会和朝会上谱写的乐歌,用词比较华丽,且蕴意深刻;被称为宗庙之音的颂则都是为宗庙祭祀活动准备的乐歌和史诗,由于需要搭配舞蹈要演奏,所以曲风较为柔和缓慢。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一件长袍.国王发兵要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与你敌对同一目标.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件衬衫.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矛和戟,与你同把敌人歼灭.
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国王发兵要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与你一道去杀敌。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衷心祝愿此瘟疫早早被葬送,殷切期望国学文化在华夏传承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