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翘水岸边兄弟情
图片自拍/随笔/作者/向远茂 龙渊
龙渊是我的朋友,更是哥们。我们是在亚家村长大的,潺湲的小河将美丽的村子一分为二,乡亲们沿河两岸逐水而居,他家住在河那头,我家居在河这边。我真正了解他的是一九八七年从红石林镇(当时称茄通乡)调回坪坝乡任党委、政府秘书与他一道工作的那些日子。
政府原址在溪口,一条公路贯通南北。公路是通道也是街道,街道左侧依次是信用社、粮站和供销社等。供销社外坎下的河坝坪是一个有着二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市场,它是古丈县、泸溪县、吉首市交界处的边贸墟场,曾有过很多不同的“场期”而沿用至今的是“三八”场,每逢赶场日乡亲们三五成群地去赶集,那时候的坪坝场是繁荣而热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墟场迁往翘水,但它依然是那么的热闹。在溪口村边有一条小溪,水量不大,但水质特别好,水流平缓的地方“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溪口有座木桥,是一座很古朴的风雨桥,桥的两头飞檐翘角,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尤其是夏秋天过往的行人或是溪口的乡亲们都在那座桥上避暑纳凉,妙讲笑话,趣侃大山。多年以后取代那座木桥的是通村公路的水泥桥,人们在木桥上休闲扯谈、小憩歇凉已成为过去的享受。徒步走下桥去,是一块宽敞的大坪,坪场的后坎就是邮电所,与之相邻的是一大排木房,靠河边的那头是开有“天井”的大房子,那就是坪坝人民公社。两条绕村而过的小溪在那里融合,汇成一片汪汪的水域,这片水域是自然天成的浴场,是青少年的乐园,也是公社干部、学校师生、溪口百姓游泳的好去处。沿木桥边向里行进,便是我就读初中的学校,在那里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人民公社门前的那棵大柳树春季含苞点点,细叶鹅黄;夏里绿荫,垂柳摇摇,公社的“头头脑脑”们就在那垂杨下或坐或蹲扯闲纳凉、漫谈家常;秋天柳叶日渐稀疏,好一派秋景映水,柳条在风中飘飘荡荡!
坪坝人民公社曾两次迁址,最终新建在天台山下翘水岸边。记得去年我回了一趟坪坝乡到政府办事,见到两三张熟悉的面孔,其他尽是陌生人,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令人怅惘不已。产生那样的想法和心情也是很自然的,毕竟我离开坪坝将近三十年了。曾经一道工作过的同事,有的是州级领导,有的是县级领导,大部分是科局级干部,还有几个“留洋”去了欧洲的特里尔。在即将半百的人生中,虽然没有混出个“人模狗样”,但我很幸运,也很满足!我在受到上苍眷顾的同时也曾伴随着或多或少的苦难,这就是我人生中注定的命运,欢乐与苦难同行,而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知足,莫过于平安和健康。我清晰的记得:那时我们在一起工作,大家相处得不错,在众多的兄弟们中我与龙渊很投缘、很聊得来,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最要好的朋友,不仅仅是同村的原因,更多的是我们彼此意气相投,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他是个有才气的人,一笔文章滔滔,一手书法好字;他博学善谈,说话很风趣、幽默、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摆起龙门阵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记得我们一起在坪坝工作的时候,夏日炎炎的晚上,我们俩经常仰躺在办公楼前的乒乓球桌上“扯闲谈”,一边遥望星月,一边山侃海聊,大多聊的都是与文学、典故、人文、轶事相关的话题,常常一聊就到大半夜,不知夜已深矣。
分别多年,蜗居泸溪。我只给龙渊写过一封信,书不尽言的是对他、对诸朋友、对诸弟兄的思念,回忆我们曾经在一起工作的那些日子!我在异乡欣喜得知他出任坪坝乡党委、政府秘书,正当韶华,青春作伴,斗志昂扬。后来他调到县城工作,曾两次前来看望我这个漂流在沅水的“难友”,我很高兴,也很欣慰。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迈着深深浅浅的脚步一路走来,青春的友谊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但我常常会想起曾经与他共事的那些日子,更多的是那种深藏在心底里的真诚和友谊。



背景音乐:轻音乐-《静心》-古筝版。


作者简介:
龙渊,男,现年55岁,苗族,中共党员,1985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坪坝乡政府,县政府财贸办,县经贸局、商务局、科工信局等单位工作。平生喜欢文学、阅读、书法,乐与朋友交流,崇尚自然、寄情田园。

作者简介:
向远茂,湖南湘西州人。从古丈茶乡沿水道漂进泸溪,留居沅水之滨。闲云野鹤,游山玩水,偶有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