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洛阳四绝)
旧历的新年之于中国人,尤其中国广袤的农村,那是无比重要的节日。
一进入腊月,年的味道就开始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慢慢的升腾,随着日子一天天的临近,这味道会越来越浓。
腊月二十以后,可以说已经进入准新年!从这个时候起,几乎天天有说道。人们开始准备年货,盘算过年的生计。
有道是:二十三,祭灶天。发面火烧加糖糕。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砍柏枝。二十八,贴花花。年三十,褪猪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这代人从童年步入少年,最大的期盼就是过年。童谣曰:过年下,穿花花,吃好的,不做啥。那种过年的喜悦,无法形容。
整个冬季里,壮年劳力都去修’大寨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居家的主妇则要忙乎一家人过年的穿戴。……

纺车
那个年代,经济匮乏。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穿戴,都要靠家庭主妇一针一线做出来。所以,做一个合格的家庭妇女,最基本的技巧就是纺花织布。每家每户,纺车是必须有的,有的人口多的家有好几台纺车,不但母亲要纺线,家里年龄稍长的女孩子,也要防线。一是可以帮助母亲,二来也是培养基本技能,为将来找个好婆家打基础。
那时候没有电,甚至煤油(我们那里叫洋油)也很缺乏,舍不得点煤油灯,就点铁灯。所谓的铁灯,由生铁铸就,样子像钵,钵体边少加个手柄,钵内加上棉子油,用一根纱线做燃焾,燃烧一段时间,要挑挑焾子,时不时会蹦出一两个灯花。古人所说的‘挑灯看剑’应该也是这样的灯吧?
刺骨的北风,寒冷的冬夜,如豆的铁灯,嗡嗡的纺车,个个含辛茹苦的家庭妇女,就这样在冬季里,会熬过无数的通宵,纺出一家老少的温暖。

水车
要纺线织布,不能不说到水车。
那个年代缺电,但雨量充沛。我们老家那会河水尤其大。村子取名‘下江台’,虽然没有江的影子,但村东一条河,村南一条河,两条河水在村东南的‘风脉疙瘩’下边汇聚。清澈的河水奔腾澎湃,终年不息,加上自上而下呈梯级的天然落差,为水能的利用提供了可能。
巨大的水车直径足有三米多,中间的铁轴连接着室内的机械,在自高而下流水的冲击下,水车转动,带动机械做工。
从河水汇流出开始,到下沟河水流出江台境止,短短公里水道,竟然安装了多台水车,有水磨,扎花机,弹花柜,榨油机。这些机械尽管功用不同,但工作原理都一样:河水冲刷水车转动,水车带动机械做工。
一年四季,尤其在冬季,四邻八乡的百姓,都会肩扛担挑,男女老少,汇聚到江台村的这条沟里,带来自家的籽棉或粮食,经过扎,弹,磨等不同工艺,做后满意的离开。活忙的时候,小小的作坊里,常常排起长龙。
水冲水车巨大的轰鸣声夹杂着机械转动的声响,合着人们喜悦的说笑声,形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和谐乐章。

从江台下沟加工回来的棉花,经过主妇巧手的纺,逛,绛,织,染等复杂的工艺,最后华变为一件件华丽的服饰,穿在每个人的身上,暖在心里,喜在眉梢!
准新年的第一声爆竹声响,来自腊月二十三送祭灶的时候。老灶爷一年辛苦,烟熏火燎,照看一家人的吃喝,二十三这天要上天去向玉皇回报一年的工作。有楹联曰: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忙碌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年二十四,扫房子。就是打扫家庭卫生。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好习惯。家中里里外外,房前屋后,都要认真清扫,干干净净迎新年!
年三十的晚上是不能早睡的,要熬夜。据说熬的越晚越好。实际上,没有超过晚12点的。那时候没有钟点计量时间,天黑就睡。新年熬夜最多也就在12点左右。
睡前把新年的新衣服放在床上,以便初一早上早起穿戴。
…………

一夜漫长的等待。
甚至睡梦中都是早上争抢鞭炮的场景。
早晨,天还没有亮。起床最早的是青少年。先在自家院里把柏枝火点燃。随着滋滋拉拉松香的爆响,松香的味道满园飘香,那味道让人永远不能忘怀。
早晨祭奠之后,开始放鞭。这是让少年的我们最动心的场景,哪家鞭响就往哪家跑,几十个伙伴你挣我抢,打着手电,拣拾掉落地上的哑炮。……
初一在家一天,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到东庄,寨上,漫流,等村看大戏,文革期间都是样板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有古装戏演出,那红花柳绿的大花脸,穿的古古怪怪,虽然看不大懂,但也觉得热闹!
……
春天来了。
杨柳吐绿,桃杏花开!南河滩一沟芦苇开始扒节抽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