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诗源
原创散文
作者/忆江南
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古国的历史,记录了最为璀璨的一面,从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最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中国最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他不同年龄经历来区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而欲”。在这个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废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从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上,重新编写《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时期,以至孔子编定出《书传》和《礼记》。

相传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多篇,然后这些都是由孔子的删选后,精华篇章保存了下来,孔子不仅是个文化礼仪很看重之人,而且还是乐曲师,以诗经《风》《雅》《颂》为305篇的诗篇,孔子都配上乐曲歌唱,是一位十足的天才,再说他晚年喜好《易》经,最后把《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弟子大约有3000人,精通六艺72人。

纵观历史,不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秦汉文化,孔子的创始文化,带给我们今天国学研究,都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儒家学派在秦汉时期,是曲折中的前进,秦为了统一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焚书坑儒”之变革,此时儒家文化处在低朝之中,随着秦在历史长河之中的,飞速灭亡,儒家文化,再次走出深谷,奔向平坦的大道……

那便是西汉初年之时,由于“文景之治”带给社会繁荣昌盛,随之文化之邦也飞速发展了,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之后,儒家学派的《礼仪》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又风云纵横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作为教育的核心,而倡导着人们去学之而用之……

从屈原诗风直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说书而来,诗歌文化一直都是波浪起伏之前行…
“初唐四杰”的王勃,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惜才华横溢的他,又英年早逝。假如没有去海南省亲,那也绝不会有南昌精英荟萃之说,更不会有“高朋满座”之谈。

随之而来的李白诗仙,杜甫的诗圣,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的诗人,就像雨后春笋似的涌现出来了,把中国历史的喜怒哀乐,都淋漓尽致地刻写在了后代人们的记忆之中……

大唐是诗歌的巅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豪放浪漫,从他的很多诗歌中体现出来,这和他的爱好酒,有着十分相关连,酒醉欲飘如风云,怎奈驾奴心绪扬?所以,“诗仙”的名气自然而来,更流芳百世了。

而“诗圣”杜甫,却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文学诗人,他的诗风与李白不同,是与当时他所处的地位相关连,由于唐中期,社会动荡不安,“安史之乱”之时,民心混乱,官场失意,造成杜甫一生热血,无地去发,忧国忧民,而现实是多么悲惨,所以写下了,千古绝唱之佳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难道不是吗?

说起晚唐期的“诗王”白居易,他生活在中晚唐社会,社会在动荡后所衰败,他所见所闻都是一些现实中的人物,诗人所写也是景中伤情之感人,如他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写尽了人生悲凉之境。

收起晚唐杜枚的诗风,更是把“阿房宫”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又是现实中的虚幻吗?阿房村的故址是历史的见证,到秦朝灭亡了,还没有造完,工程之大,耗尽人力物,却没有把宏图愿望,这乃实是秦朝之悲啊!

唐诗随着社会的衰败,而渐渐地减弱了,到了北宋时期,词在社会上,又风云兴起,最有名的还算,在我们金婺大地八咏楼上,留下了李清照的足迹,她是婉约派词代表之一

我最熟悉的有:“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名作。这是诗人后期的佳作,金兵追赶,她与丈夫南下之际,路过安徽乌江之时,随口诵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悲凉之境,但充分肯定了,对丈夫南下逃离的一种鄙视,因为,此时他丈夫是任太守之职,不能因为逃命而丢弃百姓,更说明了她有着忧国忧民的精神。

但和同期另一派如:苏轼,辛弃疾,岳飞的豪放派,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最有名的还是苏轼,他前期的词豪放之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之有气势雄壮之美感,到了晚期,因政治上不合,曾贬迁海南,任命山东太守,长期与亲人分离,写下了千古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那便是我们今天要发扬以诗歌为主体,研学活动,倡导诗歌为中华文学发展的标致,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视自己的母语语言为国语,相信!不久中国文学研究,更是一件头等大事,让中国诗风从诗经走到唐宋诗词,再快步飞向今天。

我们要弘扬正气,发扬了祖先们的遗产,让世世代代的佳句,名垂千史,源远流长……

今天从我们做起,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让我们欣赏二年级小朋友的《明月几时有》,让中国诗歌文化继续延伸下去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020.1.11笔
|



作者简介:
网名:忆江南,原名(王仙红)浙江金华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曾是中学语文教师及优秀班主任(已退休),业余是<冰心文化传媒分站长>兼<编辑>,并也是《露天文学签约作家》和《墨韩文学签约编辑》已投纸质诗集于《上海滩诗叶》《古韵新吟》《古韵新声》《古韵今吟》《中华诗魂》《诗词大观》《上海理工建筑刊》《富川诗词》《金林诗词》等,现已出版有上海诗社推荐《古韵新声》和39大古诗词《古诗今吟》诗集,并也是本诗集的<编委>和<副编辑>兼39大诗词联合会主席兼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