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79岁的段文潜老人是武功县凤安中学建校后的首届毕业生后,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老人。下面就是根据老人所叙述的情况进行整理的内容,不排除有不确之处。如是,还望读者及时在文后指出以便及时更正。
武功县凤安中学于1958年办校,段文潜老人就是这一年夏忙毕进校学习的学生。当时学校只有甲乙两个班级,他在甲班,也叫六年级一班。他的班级有58人,那时班上也是男生多女生少,估计是当时受不少家长封建思想观念作怪的原因才致使女生上学少吧。
老人介绍,他所在的甲班班主任党宏铭老师是武功镇后河人,教同学们代数。那时代数与几何分开着上。记得有一回下午在卫生劳动开始之前,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念了陶铸的《我的一家》,然后问同学们:大家说,我们应该是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不少学生回答“人人为我”,党老师立刻纠正说“错,应该是我为人人。”他还给同学们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随后就带领同学们打扫卫生去了。对这一幕,老人至今还印象深刻。
那时候,一天三晌,附近学生回家吃饭,远地的同学从家里拿来粮食在学校吃住。开设的课程有文学,阅读,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与现在学校开设课程相差不大。当时,给六一班代语文的是杜宏勋老师,他是兴平人,从乾县师范毕业;耿耀亭老师给六二班代语文,他是杨凌西桥头人。教大家几何的是王志林老师,是乾县人。物理课老师是曹方亭,是从凤翔师范毕业过来的,家属扶风。化学老师是杨景晨老师,是陕西师大生物专业毕业的。还有一位是李文质老师,是当时杨凌原书(音)大队的,老人没有说带什么课程。
老人讲,平时作业都少,几乎没练习作业,做不做也是自由的,而对于正式作业那当然不能含糊。一学期考试只有期中期末两次。而且下午无课,学生们不是搞一些活动就是参加劳动。因为学校当时还在搞扩建,所以他们也经常义务劳动。老人说,他们曾合伙拉着有硬轱辘的大车(牛车)到瓦厂拉布瓦(小瓦)。晚上还帮生产队往地里送土粪。学校物理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器材也是同学们从杨凌火车站按照打包打箱好的包装抬回来的,那是上级分配到学校来的。如果搞诗文朗诵,老师还让大家自己写诗歌。另外,当时学费也是很少,具体数目老人已经不记了。老人还说学生们都很尊敬老师,并提到学校还有自己的菜地,就在现在凤安大口井紧邻大口井的西北侧。
老师们的居住都是一人一间小屋,校长张永祥老师与他的爱人当时居住在凤安庙(后来拆除掉)那个转转楼的窑洞里。张校长是从普集中学担任教导主任调过来的,给同学们带政治。张校长上课好,也很会做思想工作。老人说当时还有另一位老师(领导),由于和本地群众关系处理得不好,所以建校需要使用群众的一些工具不容易借来,而张校长去了,对群众讲:再穷也要叫咱娃念书,念书没有个好地方咋行。这是叫咱娃将来到好地方去的(事情)。如此这般讲了一番,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永祥校长后来还担任过武功师范校长,这是后话,这里不再啰嗦了。只是在段文潜老人毕业的那一年,张校长本说好要给他们这头一届凤安中学的毕业生做个毕业纪念章,还说和某个铸器厂都说好了,可由于工作调动,张校长去了兴平师范,这件事最后也就泡汤了。应该说,这的确令人感到遗憾之至。当时武功县凤安中学叫“兴平县第九中学”,因为1958年行政改制将武功县,扶风县都归属于兴平县。为此,老人说当时的绿野中学叫“兴平县第八中学”,扶风豆会中学叫“兴平县第十中学”。
老人还提及了与他一起的同班同学,如金塬的金怀亮,腰子东堡的刘炳坤,桥梓口的郑凤林,严坡的严振中以及慈母君王的杨致忠。这里面的杨致忠同学已经去世了。介绍的这些同学所提到的地方都位于凤安中学周围一带。还有一位女同学,老人已经叫不上名字了,说她毕业后还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而段文潜老人1961年毕业后于次年就开始在他所在的苏坊村担任会计,一直到1984年才卸掉该职务。
光阴荏苒,不觉间离开母校即近六十年了。今天,老人的头发和眉毛已经全部被岁月染白,但那段学生时代的历史老人依然不能忘怀。在此,祝福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安康,寿比南山。
图为段文潜老人与作者。

(本文写于2019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