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建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郊,距省会城市长春85公里,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辖面积93.06平方公里,国批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各类企业1189户,规模企业86户。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吉林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核心区域,是东北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是省内少数几个具有承接化工项目资质和能力的区域之一。
中文名称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面 积 93 .6平方公里
人 口 6.8万人
建区时间 1998年底 」
追梦之路
——吉林省经济开发区二十年发展历程
作者:李景辉,主播:崔红霞
十月的松花江畔,秋意正浓。沿着吉林市松花江畔北行十华里,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拔地而起,大街小巷五彩斑斓、果实挂满了枝头。这片热土收获最多的还是项目之果:南区一批“僵尸企业”成功盘活,昼夜不停地进行厂房改造升级;北区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到处都是大项目施工的火热场面。这里是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班时间已过,我下意识地打开收藏在抽屉里的大信封,那份报纸上刊载的“吉林经开区20年发展纪实”映入我的眼帘,瞬间又一次触动了我无限的思绪。
从办公室向外望去,眼前鳞次栉比的工厂都是白色的,蓝白色的围墙、灰白色的厂房、银白色的装置,与街道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远处五颜六色的锅顶山、橘红色的晚霞融为一体,勾勒出独特的韵味和壮美的生态画卷。
往事可追,作为一名经开人,又怎会忘记建区之初那段峥嵘岁月。20年前,吉林经开区还是一片原野。当时的经开人近乎两手空空:一台破旧吉普车、借用的4间办公室、用以起步的50万元人民币贷款、水电气基础设施不配套、规模企业寥寥无几,甚至进出开发区要绕道几十华里,经吉长北线才能进入主城区,所有设施都无法满足工业项目的需要。我还清楚地记得,经开区的第一张规划图是 “老经开”在工地的麻袋包上绘出来的;经开区第一次土地测绘是“老经开”请朋友来免费测量的;最初管委会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等办公设备也
是“老经开”从家里带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砥砺奋进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句话对当时的经开人来说是最好的诠释。
不远处社区文化室传来《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告诉我已经很晚了。此时,霞光铺满了整个开发区管委会的院落,办公楼顶“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排大字依然那么靓丽,办公楼里很多灯光还亮着,和这些扎根创业热土的同志比起来,我还是“早退”了。此时的我,有一丝不同以往的感觉,印象中,开发区办公楼一直是区内最雄伟的建筑,似乎今日才发觉,它与近几年建成的保税大厦等建筑比起来,显得有些渺小了。我走向停车场。启车上路,飞快地驶入风景中。
马路宽阔畅达、刚刚喷涂过的标识线、别致的公交站候车亭、人行道上红色的方砖冲洗得一尘不染,以及绿化带上五花山一样的山杏树、黄灿灿的金叶榆、红彤彤的火炬树……又是一
道风景。
当年,这里的拓荒者们沿着松花江畔开山架桥,打通了松江北路,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风景路。它连通了主城区、飞机场、高铁站、高速路网、保税区等,让吉林经开人实现了通江达海、走向世界的梦想。用画师来形容这里的规划与建设者最恰当不过了,20年间,他们奇迹般地在这里“画”出了40条、68公里长的市政道路,与之相伴的“七
通一平”配套完备,“三纵两横”大道通衢。
20年间,经开人把服务向终端延伸,追求“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服务,这让吉林经开的“朋友圈”不断变大,催生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建区之初的1998年,这片土地上仅有几户企业。2018年,这里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户,仅规模企业就有80户。2018年,吉林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比1999年增长11.5倍。地方级财政收入比1999年增长18倍。规模工业总产值比1999年增长13倍……
如果以此就认为吉林经开的发展顺风顺水,那显然也是错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在许多经开人、特别是 “老经开”听起来,瞬间心潮澎湃,因为他们都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所以才更容易理解 “奋斗”的含义。驱车行驶在吉林经开区,目之所及都是奋斗出来的成果,也是经开人幸福之所在。
下班后,心情放松的时候,我习惯在区内“兜”圈,用心品味这些成果,当我又驶过那座熟悉的化工厂,我心中浮现出这家企业董事长的形象。她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姐,但干起事儿来风风雨雨、果断干练,没有她不敢想、不敢干、干不成的事业。就是在她的带领下,这家企业短短几年就超越美国杜邦成为世界第一大苯胺供应商。
在吉林经开,这样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位老大姐,还有已经78岁、一直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科技攻关的老科学家等等。仅仅经过20年的时间,吉林经开诞生了亚洲最大的新能源供应商,雄冠全球的腈纶生产基地,位列世界维生素E产能前列的企业,还有一大批生产技术填补省内、国内空白、领先世界的企业……
20年奋斗不息,20年传承不断。
经过20年的发展,吉林经开区主导产业从单一的化纤纺织,发展到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并举,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近些年来,成为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令我难忘的,还有经开群众的笑脸。
20年间,经开区投入巨资持续落实安居、就业、卫生、教育等民生实事。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不断攀升。发展成果源源不断地回馈到百姓的生活中,也形成了经开
大家庭里干部、群众亲密相融的和谐关系。
开发区七个社区的合唱团、舞蹈队文化活动不间断,十八个村的大秧歌天天都在扭,我每一次走进基层,都像走近自己家里一样温暖,听到的是满意在延续、看到的是幸福在流转。
转过九龙街,眼前的一幕让我无法忘却:一位环卫大姐追着一片落叶跑出很远,直到把它收入垃圾袋中。我在感叹,这就是经开人,传承着坚守、责任、未来。一路行驶,一路思索。
20年对于一个开发区来说正年轻,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整个人生的黄金阶段。20年来,和那些远道而来投资的企业家、点燃希望火种的专家学者、带着希望而来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这里的守护者一样,在这条路上共同汇聚成一支永不停歇的追梦大军——朝阳中,带着责任出发;夕阳下,伴着幸福而归。
辗转间,我将要驶离开发区,一座飞机雕塑出现在视野中。我曾无数次驶过这座雕塑。白色的机身沐浴着傍晚的阳光,座舱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两侧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它像是振翅欲飞,昂然而令人震撼。
同样是这条路,走上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了。同样是这条路,大家都感觉越走越宽阔了。御梦而行,走出来的是一条实现梦想的前路。
作者简介
李景辉,1972年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现工作于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高墙下的报告》《开发区之恋》《心中的玫瑰献给谁》等。先后有8篇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市优秀作品奖,被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授予全国百名桂冠诗人荣誉称号。
主播简介
崔红霞,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现工作于北京市丰台区广播电视中心,《丰台新闻》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