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知足常乐.难得散淡
文/胡清普
读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曾饱受“安史之乱”的苦头,顿悟到人生真谛,那就是虚静与孤寂。绚烂至极,终将归于平淡,红
万丈,最后烟消云散。诗人便隐居乡下建竹里馆,成为散淡之人。有了心里平衡,少了失落感,多了满足与自在,也就活得洒脱自由。这样说,并非要人们个个去做什么“隐士”,而是应以“散淡”作为一种养生之道。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老人,就是不善于把自已“散淡”下来,有的为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小事而彻夜不眠;为股票涨跌而数日懊恼;为钓鱼空手而归怨天尤人;为一盘棋的输赢而悔恨不巳……苦换一想法,球没打好,我活动了筋骨,增强了体质;鱼没钓到,感受到了流水潺潺,满眼绿意;棋虽输了,锻炼了大脑,诗写错了,可以修改;提升了自己的情超,获得了乐趣一一难得散淡,便可分解许多不快的事情。
由此可见,散淡不是懒散、颓废,而是成熟、老练、通达和睿智。也是坦然面对逝去的岁月,明白沧海桑田的光阴无情,看得清天下,容待下自我。清代学者张潮在其《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难得散淡可使人真正体味出人生的意义。我熟悉一位年逾八旬,生活坎坷的老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天伦之乐。因长期患病,没有后人,便一人生活,前好多年见过他,我以为他不在人世了,今年见到了他很惊讶他还活着。熟悉他的人都理解,他活到今天,能够使他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在于他散淡的人生态度,他称自已是“陶渊明第二”,每天买菜做饭,读书打太极拳,生活相当充实愉悦。
当然,从知足散淡这一角来评说,对自已终究成不了“人物”也不会后悔,人生世上,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栋梁之才”,只要自已活得有滋有味,活得轻松,活的自在,活得充实愉悦就足矣。人到老年,仅仅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散淡”一点,也就是说要学会生活的方法和懂得生活的艺术。这样,才可以使自已的晚年生活,活出一种境界来。
作者简介:胡清普、男、汉族、湖北仙桃人、1948年10月生、松滋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素有“民间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雅称。在今日作家、都市头条、当代新诗苑、云海蓝天、东方乐读.诗词楹联,荆楚党建网等文化群投稿多篇。现居住在湖北荆州松滋洈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