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伯父
文‖朱钟昕
大伯父璧昌1944年生,如今也七十好几了,每次回家,无论有多忙我都会前去看看他陪他小坐一会,聆听他述说多年来的酸甜苦辣与艰辛奋斗历程。
大伯父高中一毕业,在爷爷的鼓励下他毅然从军,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整整奋战了六年,光荣地投入了党的怀抱,转业后从教,经过不断地努力后来大伯父走上了教育组领导岗位。
都说写亲人与朋友的文章是最难写的,因为越熟悉的人,越不敢轻易落笔,总怕自己才华不够,写得失真了,会辜负了那份久藏于心的纯真感情。今天我鼓足勇气拿起了笔杆子,把我与伯父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这纯真的文字里。
1984年我入沙店初中,那时我家人多粮食不够吃,每星期能往背包里装上几斤米和半包红薯就已经不错了,学校是蒸饭的,没有油水的饭菜吃得再多,还没等到开饭肚子早就饿得发慌了。
伯父那年刚好在任沙店中学校长之职,伯父看着我消瘦的模样心痛,就让我从宿舍搬过来与他儿子堂弟朱磐睡一张床跟着他同吃同住,堂弟小我几个月,是一起念的初中。记得很清楚伯父为了改善学校老师们的生活,自已掏钱买来菌种在学校空闲的房子里试种蘑菇,每次有菇的时候伯父就会到街上割上一斤多肥肉回来和着蘑菇炒上,那年头几个月下来,都未闻过腥味的我,见到如此美味的饭菜真是狼吞虎咽,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都直流口水。
第二年伯父调到教育组去了,出任教育组组长。正当伯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时候,1987年8月大伯母突然因病去世,家庭的变故压得伯父喘不气来,那时杰弟与容妹都还很小,想起大伯母出殡那天,容妹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声,扑倒在棺材旁追赶着伯母的模样,真是听得路人陪着落泪河水也跟着哽咽。至今想起大伯母那慈祥的笑容,每次我都会泪水涟涟……
再苦再难伯父最终挺过来了,二十多年来大伯父带领着老师们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在大灾大难面前从不退宿,勇往直前通过多种渠道救助面临失学的困难儿童和孤寡老人,如今说起来他自已都记不清到底救助了多少人。伯父他那宽大胸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他的爱心接力永远都不会止步。
堂弟朱磐在伯父的影响下,投身军营,至今还奋战在部队中,几十年如一日,总算戴上了上校军衔,成为家中一贵。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几个孩子都被伯父苦大了,个个都已成家立业,慢慢地大伯父年纪也就大了,退休后,闲暇之余伯父总忘不了写上几首诗词自娱自乐。2011年伯父又忙了起来,被邀请参与《洪巷镇志》的篇写工作,接着2015年又无尝篇写《清溪寺志》,记得他还是《朱氏大成》的编委。大伯父一生无私奉献赢得了无数乡亲们的尊重。
伯父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喜事过年过节之时,他就会露上两手,让我更有幸的是能读到他的诗词和阳光般的心境,了解学习他那助人为乐的情怀。

作者简介:朱钟昕,男,笔名采花郎,通山沙店人,现居武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会员、依安县诗歌协会会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迄今已在《河南科枝报》《文学百花苑》《东部文学》《参花》《湖北文学》《武汉文学》《中华文学》《浙江小小说》《九天文学》《乡土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百余篇。诗词收录于《中华当代百家传世经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奉天诗刊》。曾获第三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出版有《小卷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