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拾话诗
独辟蹊径,追求艺术独特性
文 I 禾刀

宋徽宗喜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
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
对于作画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深刻的发挥了想象能力,用他的巧妙的构思,完成了作品。
牡丹作为题材入诗入画颇多,那么我们再来创作牡丹题材的艺术作品,如何才能创作独特的、有质量的作品呢?因为艺术忌重复、忌没有独特性。
当地有位画家擅长画牡丹,按照大众正向思维,大家都关注牡丹花的娇艳和牡丹富贵的象征,这方面的创作太多了,要是重复历史上其他作者的创作,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当下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位画家之所以以花牡丹出名,是他对牡丹独特的艺术展现方式,他不是在春天花盛开的牡丹,而是选择在冬天大雪天,去牡丹园观察覆盖之下的牡丹,观察大雪覆盖下的牡丹根,或枯或润,或坚韧或悲悯。
这位画家舍弃牡丹花的华贵,选择聚焦牡丹根部,观察冬雪寒冷之下的生命,将牡丹从国花的神坛下,回归至普通生命。艺术最大的价值是聚焦生、死等生命主题。这让我想起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作为作者,要有创新思维和独特的文学理念。文学表达要避熟避陈旧,要在文学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找到自己独特生活观察与生命体验的表达特质。
毛泽东主席创作《卜算子·咏梅》,想到陆游的作品,但陆游词里的梅花消极退缩、凄凉愁苦。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颂扬梅花“俏不争春”的傲骨、坚贞和美丽,彰显出革命者坚韧坚定、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在文学史上,写梅花的诗词非常多,很容易落入俗套。那么要在同类作品中和文学史的长河里立得住,那就需要不同与其它作品的特质,即文学独特性。
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则以独特的情感审美,将作品独立出来,成为在文学史上立得住的作品。
当下网络诗歌创作,作品大量存在,达不到艺术那个极点,或思想表达无洞彻性。还有大量低头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对作品独创性的认识,没有要文学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构现象严重。实际上,沦为低效能的无用创作。
作者在文学创作时,文学思维和文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要有独特清醒的文学追求,才有成就作品的可能性。
1923年,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才子,一同来到秦淮河边。之后,两人各写了一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题创作成为佳作佳话,两人都写出了文学独特性。
文学作品要创作出独特的那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作品,这种独特性是作者文学理念、综合知识的有效表现。要有横向与纵向的文学作品的积累与对比能力,要有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要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推陈出新,创作出艺术的独特性。

编后的话:
作者系《山东诗歌》主编,《山东诗歌》选稿交流群(3群)群主。真诚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