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现场
-东太行艺术.第1季的纪实与思考
文‖刘冰
2019年09月10日,受东太行艺术.第1季总策展人之一朱学文馆长的邀请,艺术.家三人从北京驱车7个小时,来到邯郸武安的东太行景区下,车子进入东太行山脉区域,车窗外,触手可及的连绵山体被仙雾缭绕,魔幻般的美景让我们惊呼不断,这里的山体魔界一样让我们忘记疲劳,匆匆看完下榻的宾馆环境就驱车直奔到有吴以强带领的艺术实验现场。东太行景区文旅大酒店,依山傍水,横卧在东太行主峰下,远观有日式民宿旅店的感觉,灰色“人”字坡的简约大屋顶,有唐朝建筑的韵味和遗风,和太行山系的形态倒也很和谐,这样的建筑风格倒是日本人提炼传承的很到位,不去考究设计团队是来自哪里的,国内政府投资的这样大型的文旅项目,基本倾向于国外欧洲或是日本台湾经验比较成熟老道的设计团队和理念。这里天气和北京同步,刚下过一场大雨,机器轰鸣声中步入施工现场,现场感并不像远观中的那么浪漫和怡然了,工地到处是泥巴和材料,在几个不同的小场域区间进行现场创作的艺术家,和身边正在施工的农名民工已经分不清了。
东太行艺术.第1季的艺术现场,分为三部分,一是现场实施创作的,例如朱新战的雕塑装置,方浩的水中灯光装置,刘城荣的枯树装置;二是后场制作完工后运到现场安装的,例如吴以强的《打开》装置,朱新战,邵其兵,吴以强的三人艺术小组的两个雕塑装置;三是后场完整主题框架结构制作,现场完成焊接安装的,如王非非的《大合唱》,周相春 王宏伟的《宇宙球》,王少帅的红石,之之的《时空门》等。
近几年来艺术介入社会,艺术植入乡村已经去口号化了,抽象而普遍意义上的设立主题,创作新的审美形式是创新点。也就是说,当代艺术要自觉努力突破自我定律,适时以开放和人文关怀的当代普世价值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自身其美育的功能性。可以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来理解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具体方式,拉康认为人的精神领域由三界组成:符号,想象和实在。符号界也就是被我们语言所定义的秩序世界;想象是人认识事物加入的幻想元素;而实在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质,也就是一个处在人类意识深层的赤裸而荒芜的世界,实在界是人们司空见惯,过于熟悉往往而会麻木,违心不愿意直接认知面对和接受荒芜的废墟世界,而艺术家则是要把这 个真实世界呈现给大众,需要用倒置和转换思维的艺术形式去唤起人们的想象,重新去定义和思考世界有序和无序的边界。
当代艺术介入社会植入乡村,首先要做的是打破人们构建的自我幻像中的表象世界,看到真实而自我的世界,废弃的钢材和废墟媒介物,通过重新构建的形态放置到新的环境中,产生新的语境和意义,由日常的麻木唤醒内在的精神属性,重新审视日常世界,寻求自身的改变。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依然处在自身的逻辑中固步自封,“回避社会苦难,拒绝历史记忆,放弃对于边缘、底层和野地的人文关怀,”(王春辰在2012年第4期的《美术研究》),当代艺术发展到当下其历史情境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随着国内外时局的变化和世界政治的动荡以及环境自然的持续加速恶化,人类身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感,这种艺术与社会的紧密关系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从光谱太行,到长城的当代艺术日再到东太行艺术季,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双重身份的吴以强,似乎在遵循着博伊斯的人本主义的艺术理念,这两年致力推行代艺术现场,试图打破当代艺术的边界,极力拓展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和公共概念。这次东太行艺术.第1季的主题以“打开”为解读关键词,其一意在引导艺术家走出封闭的工作室,走进社会各个领域,把当代艺术价值理念用现场感吸引大众,其二期望社会和乡村能够打开胸怀接纳当代艺术的植入,形成良性的交流,互动,探索一种有机互通的艺术商业模式,目前吴以强在高碑店和751探索进行的hea123美学体验空间是很好的尝试。
东太行艺术第1季的实验现场,基本上属于公共艺术,其次是行为发生。现场性是行为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必备的属性,艺术家要因地制宜地创作作品,首先要应对原始现场和各种空间的变化,除了为建筑和环境提供更为注目的身份.且不可忽视有公共性衍生出来的公众的参与性,这也是第1季现场艺术作品存在的问题,本季的学术主持贾方舟先生在开幕研讨会上也提出了这一核心问题:公众对艺术的平等参与和公众对艺术的互动理解.
可以说,第1季参与艺术现场的每一位艺术家都获得启发和经验的积累与成长。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艺术现场, 最后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和为此次艺术季努力付出的策展团队!
2019.09.18匆忙于京北小汤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