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安散文系列一富贵巷
人生短暂数十年,要经历多少曲折磨难,经受多少凄风苦雨。而今,已是知天命的年轮了却又要整理行装,离开这座生我养我的江南小城,告别这条从小厮磨打闹,再熟悉不过的小巷,去面对一个新的陌生环境,经验一番新的适应这,抑或是为了子女的缘故罢。
携带前往上海的行囊,我怀着深深的眷恋走出家门,踏上通往大街的小巷。走在这弯曲幽深的古朴小巷里,心中更是多了一份感伤和落寞。
这条巷的名字蛮好听,叫“富贵巷”,但现今居住的,却都是些腰不足数贯的“下里巴人”。小巷相当狭窄,只有一米多宽,仅可两人擦肩而过。若是对面来了辆黄包车或挑担子什么的,避让起来就得小心翼翼了。小巷建于何年已无据可考,只是从那两旁风蚀斑驳的青砖黛瓦和损朽褪色的木板大门上,便可以感知它年代的久远和沧桑。小巷的夏天是十分阴凉的,许多行人宁可绕道钻小巷,也不愿暴露在宽敞无遮的大街上,让炎炎烈日炙烤得汗流浃背。冬天下雪,小巷一线天,风一吹,雪花就飘向别处去了。既使有点积雪,天一晴,每家每户立马就会清扫,路面总是干干净净的。碰上雨天,沿着青石铺成的巷道悠悠前行,点点滴滴的屋檐水,仿佛无以言说的愁绪,清澈入耳,如泣如诉黯然销魂。在清冷又寂寥的雨巷里,偶尔会有一位打着天堂伞、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从身边飘过。
小巷是老城的神经网络,似魚肠七弯八绕,像是复杂的迷魂阵,外乡人钻入巷区左兜右转,往往晕头转向,分不清南北东西。
小巷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平日巷里,经常有修伞、配锁、补锅、磨刀剪的,挑担卖菜售水果,打米爆收废品的小生意人来回串悠。小巷人是懒散的,每当午睡,那算命测字的盲人,边走边拉出“二泉引月”之类的江南小曲,阵阵传入你的耳鼓,催你进入甜蜜的梦乡。若在晴朗的夜晚,那卖馄饨、夜面、水饺的挑子便会在巷里来回游弋,随着阵阵熟悉的梆子声和挑子上钢精锅里散发出的诱人鲜香,大人孩子们即便吃饱了晚饭,也会乐滋滋地买上一碗品尝。
每天清晨,小巷里会准时响起阵阵吆喝声,那是郊区菜农进城回收隔夜排泄物(肥料),老大妈即像听到兵营里的集结号,提起便桶,紧步迈出大门,同他们争分估毫,虽不值分文,却乐此不疲。读书的孩子,手里拿着麻糍包油条或其他早点,连蹦带跳欢欢喜喜地上学去。家庭主妇们,提着竹篮陆续从菜市场回来,新鲜荤素压得篮子沉甸甸的……
眨眼间,一代人就这样大的大了,老的老了,走的走了,这是自然法则。富贵巷,这条历经数百上千年风雨兵燹、饱受天灾人祸的古巷,今天,我就要离开你了,这一走,真不知何时再会回到你的怀抱。

作者简介 吴津生,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退休居闲,嗜好金石书画,喜欢写写散文诗词,弄弄萧管琴瑟。有《秉烛斋印影录》(五卷)成册出版,散文诗词散见纸刊网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