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和老师的沟通
文/于公谨
老师留下了家长的通讯方式,建立一个微信群,只是为了更好地和家长沟通,是为了孩子教育,这本身是好事情,并不是什么错误。问题在于,很多的老师,本意虽好,却会很快就变了味道,今天晒一下这个孩子的作业没有写完,明天晒一下那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后天晒一下男孩子的叫声,第四天晒一下女孩子的哭泣,等等,弄得很多家长都是烦躁,都是很反感;却也是“敢怒不敢言”,毕竟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手里,只能是听着,也只能是看着。
曾经看过一个短文,里面记录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老师发了家长的微信圈,说某某某在课堂上睡觉。家长就说了,是因为照顾生病的母亲,而他大夜班,这是很无奈;所以孩子觉眠睡得少;以后不会了。很多家长说,这个孩子很好,很厉害。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个老师怎么样了。不问青红皂白,就知道发家长微信圈,要这样的老师有什么用?而且,鸡毛蒜皮也发,是为了炫耀,还是为了什么?真的是有些不知所谓。如果是孩子没有毛病,就不需要教育,就不需要让老师教育,又何必送到老师那里上学?家长又何必看着老师的脸色?
很显然,老师的做法,是有些过分。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写完作业,或者是其它什么而亮相在微信群里,这是老师的做法让人有些无语。老师觉得这是权利,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事实上,我们换一个想法,就会知道这里面的不妥,比如说,学校里面成立一个微信圈,当某一位老师出现了错误,就会立即在微信圈里面公示,让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不知道老师有什么感觉?或者是让老师的父母成立一个微信圈,当老师出现错误,他(她)的父母就会收到微信,不知道老师是否愿意?不知道老师的父母有什么想法?可能会很乐意看到吧?
孩子需要教育才送到学校的,否则是不可能会送到学校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会每一天都在犯错误,也不可能会不犯错误,这才需要老师的纠正。否则,很多的人并不愿意看到老师,也不可能会想要看到老师,也不可能会想要愿意见到老师。因为老师的做法,真的是有些别扭。曾经有一个学生说过,他看到自己的老师,从来都是装作没有看到;就是故意没有看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
有多少这样的老师让人感觉到愤恨?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没有办法改变。老师不知道?很多都知道,只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老师,自己说了算,自己就应该是这样;不可能会顾虑学生的感受,也不可能会顾虑家长们的感受,毕竟这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而不是一个受到指责。这是一言堂。我们说,避免“一言堂”的的存在;事实上,是不可能会避免,毕竟这里,在学校,就是老师说了算。
既然是“一言堂”,就很容易产生腐败。很多人都知道。就像是一个孩子“贪污”两万多万元的案例,并不是孩子出错,而是老师出错;老师给了这个孩子的权利,这个孩子就可以胡说八道,就可以让别的孩子喝尿;不知道那个老师是否也会喝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