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驼铃散文随笔《闲侃人生》连载(三)
文/古道驼铃
(三)生儿育女 2015.4.9
中国的儒家始祖、国学奠基人孔子云:食色,性也!这说明,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第二需要是性,这是人的两大本能。不食便无法生存,不性,种族便无法延续。这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都不能违背的普遍法则。区别只是在于,其他动物可能纯出于客观的本能反应(因我不是动物学家,孤陋寡闻,不知动物也有否主观意识),无延续后代的主观意识,而人则除了客观上的生理要求,还加上了传宗接代的主观意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可能尽人皆知。蒙学书《集韵增广》有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两句话,揭示了人类生儿育女最本质的目的:接代与养老。有了这两条,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延续,才能取得文明与进步。可以说,人生最本质的意义:就是生儿育女,为儿孙后代。不管你是为自己也好,为他人也罢,为局部也好,为全局也罢,为目前也好,为长远也罢,都是为了生活在这地球上的人们。传宗接代,是每个人对于自己和人类应负的责任。如果不传宗接代,本人这一派血脉便无法延续,便会断代,就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如果人人都不生产后代,人类也将绝后,那将是对人类始祖“炎、黄”最大的不孝。当然这后者是不可能发生的,你无后,别人会有后,无非地球毁灭。因此,我们则不必把个人有无后代看得太重,必须看重的应是养老的问题。
养老是生儿育女的第二大目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当然,西方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对养老不当回事。因为社会保险足够他们养老,无后顾之忧。而我们国家则不同,对养老看得很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家庭观念很重,崇尚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则由于我们的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养老机制还不够完善,国家对养老不能全包,人们的养老还得靠自己的积蓄、退休金和儿女的赡养照顾。
人们常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然而孩子大了,又要愁着他们找工作、建房(买房)、结婚。人们又说,等孩子结了婚就好了。等孩子结了婚,孩子又生孩子了,于是又要为孩子带孩子。不知不觉中,自己就老了。可以说,人们总是忍受着今天的苦难,憧憬着明天的希望。殊不知,明天又有明天。记得曾经读过一课书,好像叫“明日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人们在明日的希望中活着,又在明日的失望中老去。当然,明日可能有孝顺的儿孙,有希望中的晚景。但孝顺儿孙又有多少呢?《红楼梦》的《好了歌》中有段话:“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此歌未免过于偏颇,但也说明真正的孝顺儿孙并不太多。当代不孝顺的儿孙见诸各种媒体的倒不少。据我所知,不孝顺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首是:望子成龙盼女娇,熬干心血累弯腰。而今老迈无人要,求做儿家狗一条。
第二首是:脖子压长腰压弯,乱柴一捆重于山。早将血肉捐儿女,瘦骨犹存苦不堪。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看过电视剧《我们的父亲》。说实话,我看那电视剧时,流过几次眼泪。看完后写了一首新诗:
为电视剧《我们的父亲》中的父亲送行
你就这样悄悄地,
走了!
我用这首小诗,
为你送行。
你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心:
他们的学业、事业、婚姻、家庭。
你把委屈、辛酸、泪水,偷偷咽下,
把父爱、关怀、笑脸,给予他们。
你说,
你是为他们活着。
可他们,
谁又为你活过一个早晨,
一个黄昏?
你终于无家可归,
独自踯躅在街头的黄昏。
一车飞来,
你骤然倒在了血泊中。
你躺在医院冰冷的地上无人抢救,
你的儿女就在你身边穿行。
他们正忙于接待他们即将降生的下一代,
谁还来看一眼你这位即将离去的父亲?
你走了。
我为你悲伤,
更为你高兴,
因为你从此轻松!
而你却说,
你的肉体虽然去了,
但灵魂还将留下。
因为,你放不下他们。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有的儿女怎么就成了白眼狼呢?哦,这话还不准确,应该说禽兽不如!因为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为什么血淋淋生下,殚精竭虑养大的孩子,又反过来虐待鄙视抛弃自己的父母呢?这就引出了一个教育的问题。
教育的责任,应由三个方面来承担,即家庭、学校、社会。学校和社会是国家管的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力左右,就只专谈一下我们管得着的——家庭教育问题。
孩子生下来,父母对其就有教养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否则你就不要生他,生了就得负责任,否则你就有遗弃罪!教养,那就是教育和养育。养育就是给他饭吃,给他衣穿,给他房子住。在今天,一般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已不成大问题,难的就是教育。每个父亲或母亲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龙凤,但很多都可能是失望的,因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成为龙凤。有的成为鸡鼠,有的甚至成为狼鹫。为什么?这就是教育的原因。教育孩子好象大家都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大都是自己教育,并未请人教育。其实很多人都不会教育孩子,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家庭教育,无外乎言传身教。第一是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言传。这主要不是教给他们多少书本知识,主要还是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教给他们道德的规范。我平时教育孩子,如果哪件事不让他做,都要给他说清为什么不能做的道理。哪件事错了,必须受到批评或处罚,也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在这方面,有些父母就是硬性不准孩子做这做那,但不给孩子说清为什么不能做,不分清是非,下次遇到类似的事就还是照做。有的则放任不管,说孩子现在不懂事,大了就知道了。我遇到那种情况则说,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你不懂事。其实孩子是懂事的,他做了错事,有时他自己也知道,他会察看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不及时制止和批评教育,他胆子就大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便成为定势,再纠就难了。我举个例子。我姑妈曾有一个小外孙,很调皮。有一天早晨,我去姑妈家,发现那小外孙在哭。我就问:“张暾哭什么?”姑妈说:“我煎了两个蛋,他与满舅一人一个的,他两个都要。他满舅吃了饭要赶快去读书的。只准他吃一个,他就不吃,也不准满舅吃,老是哭。”我就说:“尾辉,赶快吃。吃了这个吃那个!”张暾知道我是说一不二的。哭也不哭,闹也不闹,端起碗就吃起来了。有这么一个故事:张良带领部队从一棵树下经过,突然感觉头上有热水淋下来。他好生奇怪。抬头一望,只见一个小孩坐在树枝上向他头上撒尿。张良不但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叫小孩下来,而且塞给他两个煎饼,便头也不回,策马而去。后来项羽又从那里路过,小孩照尿不误。这次小孩就没那么幸运了。项羽手起刀落,小孩立时身首异处。当然这只是故事,但教益深刻——放纵、溺爱孩子,就是害他!杀他!
我认为,对待孩子,应有三心:即爱心、耐心、狠心。爱心,做父母的一般都不缺乏。但有耐心的人就少些。有的父母只顾自己轻松,不愿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有的想一蹴而就,缺乏恒心。有的不懂教育方法,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坚持不下去。其实耐心还好说,最难的就是狠心。其实对孩子有些事是要有点狠心才行的。譬如,孩子很想吃某种东西,而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吃。与他道理也讲不通,不给他吃,孩子又怪可怜的。这时,你就必须狠得下心来。有时儿子犯错,屡教不改,而且那又是不能容忍的错误,那么打也是必要的。只有用打来使他畏惧,不敢再犯错。人是必须有畏惧心的。如畏惧法律的惩罚,畏惧道德舆论的谴责。如果一个人无所畏惧了,那还了得!如果人人都无所畏惧了,这个世界还怎么存在下去?
我曾自诩会教育孩子,也曾学过“儿童心理学”,当然只是比一般人可能稍强点,但也谈不上成功。我有过两个孩子,长子因故夭折。我经过反省,对长子过于苛严,便对次子宽松了很多。次子长得活泼可爱,天真乖巧,人见人爱,长大了虽然称不上人中龙凤,但也足慰余怀。三十岁时我写过一首诗给他,从中可看出我对他小时的评价和对他的希望。《示儿》 天真孺子惹人怜,倏忽已登而立年。才学勿须求八斗,胸襟务必纳千川,谦和处世勤而谨,坦荡为人洁复廉。劳力劳身祛惰性,无灾无病乐陶然。去年,我妹给我说了件事。她说:“飞飞对我说:“姑姑,其实我小时候也过得不快乐的。我妈妈成天唠叨个不停,我爸爸就太恶。我读初中时,一双鞋子烂了,脚趾头都钻了出来,我爸妈也不给我买新的。我最怕上体育课,站到操场上,生怕别人看到我的鞋子”。听了那话,我心里格咚一下,好象一下掉进冰窟里,也好象有把尖刀把我的心猛刺了一下。我自己总觉得对他是管得比较宽松的,因为他也很乖,很可爱,很懂事。为什么他就觉得我“恶”呢?我们那时也没穷得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怎么就让他穿一双出了脚趾头的鞋子呢?而且据说是他要了都不给他买,这怎么可能呢?但这又是他童年的记忆,是他童年的伤心事,他是不可能说谎的!我多想再为他买双鞋啊!哪怕是成千上万一双的!但时过境迁,他已经不需要我给他买鞋了,因为现在已经到了他为我买鞋的时候。我此时就是鲁迅《风筝》中的“我”,想再给弟弟一架风筝,想陪他一起玩,然而已不需要了,因为弟弟也长了胡子。想求他宽恕,可他全然忘了那么回事,象是在听别人的故事,“我”被丢在了严冬肃杀的旷野里!痛定思痛,因此,我建议正有年幼孩子的父母们,学点儿童心理学,多与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少点“风筝”“鞋子”之类的遗憾,少点“恶”的嘴脸。
说了一大篇,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是正道,养儿防老也理所当然。但别忘了,当好今天的父母,才有明日的好儿孙!
作者简介:
高志荣,男,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上山下乡十年。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冷水江市波月诗社副社长、编委,有《古道驼铃诗词集》和《古道驼铃诗词书法集》行世。写诗主张用十八部,保留入声的《诗韵新编》之韵,曾发表《中华诗词声韵漫谈》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