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驼铃散文随笔连载
闲侃人生(二)
文/古道驼铃
幸福在哪里 2015.3.2
到底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答案。因为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答案也各异。那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幸福是什么呢?《辞海》的定义是:幸福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而另一种答案是:幸福,是指一个人的状态得到改进而产生喜悦、满足和感恩、富足的一种心理感受。这两种回答,大体相同,而《辞海》上的定义更简单明了,更准确。我则认为,更深层次更简单的诠释应该是:幸福是需求的满足。因为只有当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才能产生舒畅愉悦的心情,舒畅愉悦是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所以需求的满足更接近幸福的本源。
那么人的需求是什么呢?人们根据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工作能力,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高低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目前人们通常认可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的论断,他将人类需求分成阶梯式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第一个层次的需求是最低级的,也是人,包括一切生物最基本的需求。孔子曰:食色,性也。人要生存,必须要吃饭,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其他生物也一样。第二,要想种类延续,就必须有性的要求。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为公的成份多于为私的成份。随着需求的满足,人的需求就会向更高一级的层次攀登。我小时看到过的一篇民间打油诗(本人有所修改与增加),很透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饭饱又思衣。衣食两般都齐备,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又嫌无驴少马骑。槽头养得驴和马,又无官职怕人欺。州官县令犹觉小,要去朝廷着锦衣。一品当朝犹不足,又窥皇帝万年基。九五之尊终有尽,又思寿岁与天齐。以此观之,人对私欲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能满足。既然幸福是需求的满足,而人的需求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那又何来幸福可言?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知足!事实上,世间只有“知足者常乐”!此语出自 《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乐矣。”而现代人也常用此话来自勉、自慰和劝人。但道理简单,说说也简单,做到则难矣!因为我们很难听到一个人说自己是幸福的。即使偶尔听到,也难以维持长久。较多见者一般是在电影电视剧上,男女热恋时,或男或女常向对方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常常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哭哭啼啼,有的打打闹闹,有的甚至反目为仇,智者对簿公堂,愚者刀棍相向。何也?因为世事诸多变数,或者变好,或者变坏,人的需求也在变,所以人事变故也就随之而来。
不知足,则根本无幸福可言,因为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抑制,它就会象脱缰的野马,奔腾向前。时下,大多数人的追求就两个字:权,钱。或者权,或者钱,二者选其一,有了一就有了二。因为权可卖钱,钱可买权。权钱通婚,二者融为一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为!我认为最可怜,最可恨,最愚蠢的就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他们整天绞尽脑汁,只想着如何揽权,又如何贪钱。几亿,几十几百几千亿尚不满足。他们有一刻消停吗?有一刻的轻松吗?没有!贪了,腐了,又担心东窗事发,时时胆战心惊,诚惶诚恐。一旦真的天公开眼,害怕的事终于发生,轻者撤职,开除公职,重者判刑,坐牢,杀头。我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长沙有一个检察院的副检长,他在老家休假时,突然听到警车叫,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是来抓他的,其实那车是来接他回去的。然而,他不久后终究被抓。这种人虽然权势薰天,金银满地,但惶惶不可终日,你说他们有幸福可言吗?我真想不清,不知他们要那么多钱干嘛?纵有良田万倾,也只日食三餐;纵有广厦千间,也只夜眠八尺。钱多得用不完了,就失去了它的本性。收在家中是堆纸,放在银行是笔数,意义何在?留给子孙后代?这实际是遗祸子孙。使自己的子孙成为纨绔子弟,浪荡子,寄生虫,成为社会的渣滓。当然,有了钱,可以对子孙进行很好的培养教育。但是这类人中,善用钱者并不多见。特别是文化道德水准低下的人,用钱对后辈儿孙产生正面影响的更少。而这些人的贪腐行径一旦败露,遗臭万年,子孙反会以其为耻。记得秦氏后裔到岳飞墓前,见到跪着的秦桧夫妇,羞愧难当,撰联一副: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性秦!
知足,就要为自己定好位,需求要与自己的位置对应,没有超越自己地位的奢望,那么就是幸福的。新化金凤乡有一个农民,刚犁田回来,打着赤脚,浑身汗水,满身是泥。他妻子正在堂屋斫猪草。他猛地把老婆拉起来,拦腰抱住,波波波几个热吻。他妻子边笑边用手打,口里骂着:你这个没正经的死鬼,难道还没累死你!其实她心里也乐滋滋的。这是一对贫贱夫妻,但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需求的,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行,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是最大的幸福。一个叫化子,如果检到一大碗别人遗弃的面条,那他可能比有的人吃山珍海味还开心得多。如果他们奢望锦衣玉食,万民景仰,那可能吗?那他们还有幸福可言吗?
求得幸福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向低标准看。人的天性,都爱与别人攀比。挑担的人羡慕走空路的人,走空路的人羡慕骑车的人,骑车的人羡慕开车的人,开桑塔纳的人羡慕开宝马的人,开宝马的人羡慕开飞机的人。这么一比,心里愤愤然:我哪点比不上他,为什么他就过得比我好?本来觉得自己不错的,那点幸福感也就烟消云散了。我曾在《江山戴笠》上看到一段话:“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嘿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反过来一比,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求得幸福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其实,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也就能从中获得快乐。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对上帝说,我想知道到底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子。于是上帝就先带他去看地狱。他们来到一个房间,里面有一个长条形的桌子,桌上摆满了各种味香色美的食物,桌子旁边坐满了人,但每个人都面黄饥瘦,非常的饥饿。他们每人有一双很长很长的筷子,他们把夹起的东西,想尽力喂到自己的嘴里,可是由于筷子太长,没有一个人能把食物喂到嘴里,所以这个房间所有的人都饿得哇哇直叫,非常痛苦。看着好吃的东西,却吃不到!于是这个人就对上帝说:“为什么要给他们那么长的筷子呢?太残忍了!那带我去天堂看看吧!”上帝说:“好啊,其实天堂就在地狱的隔壁!”于是他们来到隔壁的房间,看到的是同样的长条桌子,同样很好吃的食物,同样的每人拿了一双不可能喂到自己嘴里的筷子,不同的是他们都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都把自己夹起的东西喂到了别人的嘴里,所以大家都吃到了美味,而且人与人之间也非常的友好!听了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天堂与地狱虽是仙鬼两重天,但它们其实只有一墙之隔,一念之差!
要讨论幸福,就不能忽略幸福的对立面—痛苦。痛苦和难处谁都有,只是内容与形式不同而已。习总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觊觎。但习总没有痛苦,没有难处吗?要知道,他的痛苦和难处比我们平常人多得多,有很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我们平常人只是看到了他光鲜的一面,而看不到他的另一面。如果看到了,可能请你去坐他的位置,你还会退避三舍咧!庄子就说过,当皇帝简直是浪费生命,所以他是不愿意当皇帝的。因此,有人曾说,如果把所有人的痛苦和难处摆到一起,任凭选择,可能每个人都还会选择自己原来那一份。而幸福也是如此。人们羡慕别人的幸福,但如果真要斢换时,又往往还是喜欢自己原来的那份。记得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地方有一条河。河的东岸住着穷人,西岸住着富人。东岸的穷人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西岸的富人则每天歌舞骑射,优游自在。日深月久,他们都厌倦了自己的生活,开始羡慕河对岸的生活。他们通过磋商,同意互相斢换一下。河东的迁到河西当富人,河西的迁到河东当穷人。开始他们都感觉新的生活非常新鲜,认为自己的斢换是明智之举。但是时间一长,新鲜感消失,都后悔起来,连穷人也觉得富人不好当,还不如当穷人自食其力,与世无争,虽然清贫点,但逍遥自在。因此他们又都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过原来的生活。
其实所谓幸福,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谁能说他看到过幸福,摸到过幸福?没有过。幸福,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时下,很多人都沉醉于网络游戏之中。为什么呢?因为在网络游戏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有超常的能力,可以有钱有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感到幸福无比。在客观世界中,他们就没有那种幸福感。有的人甚至成天不务正业,一无所有,何来幸福可言?所以他们就沉迷于网络,感受那种虚拟的幸福,不愿回到客观世界里来。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幸福也是无所不在。天堂与地狱只是一墙之隔,而幸福与痛苦也是一对孪生兄弟,同时存在。幸福可能随时都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感觉到而已。譬如,某人突然高血压中风,平时灵巧的双腿走路也不那么随心所欲了。他感觉非常痛苦。他想,以前是多么幸福啊!行走如飞,想去哪去哪。其实他还是幸福的。因为还有些中风的人走路则要拄拐杖,有的只能在家中不能出门,有的甚至只能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羡慕腿脚灵便的人啊!朋友,我想你们大多数都是腿脚灵便的人,可你因此而感觉到幸福了吗?可能没有吧。
既然幸福可能就在身边,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这需要经过一番心灵的拷问,一场灵魂的洗礼,才能更好地与幸福结缘。有一个人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他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因此,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带上所有的钱,携同妻子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旅行。他游遍名山大川,吃尽佳肴美食,抛弃了一切红尘欲望和烦恼,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尽情享受最后的时光。可是,等他旅游归来一检查,癌症却神奇地消失了。从此,他变得豁达大度,乐观开朗,家中已经一无所有也毫不在乎,他反而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前段由于一些家庭问题,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和痛苦。我后来就想到我们单位有一个职工C君,因改制而买断了工龄,成为下岗工人。他大儿子从部队复员回来,结婚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夫妻二三十岁,却一直在家不去工作,其岳母也来家帮他们带小孩。一家五口全靠C君夫妻长年在外打工养活。而且C君如果买一件什么东西都要受到儿媳的干涉。他的小儿子在外工作能赚到钱,但从来不管他的事,而我却从来没听到c君整天怨天尤人,也还很乐观。对比之下,我的儿子就好得多。我儿子很孝顺,买房买车结婚,都是自己操持。还经常在网上为我买这买那。只要是他认为我需要的,或者我要他买的,他都会买回来。我的难处和烦恼与C君比起来,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样一想,我也就舒畅了很多。与C君比,我还不感到幸福吗?
说了这么多,幸福到底在哪里?就三句话,九个字:定好位,向下看,能知足!幸福就会来拥抱你!
作者简介:
高志荣,男,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上山下乡十年。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冷水江市波月诗社副社长、编委,有《古道驼铃诗词集》和《古道驼铃诗词书法集》行世。写诗主张用十八部,保留入声的《诗韵新编》之韵,曾发表《中华诗词声韵漫谈》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