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陀螺》
文/李龙安
陀螺,我们小时候叫它“磨轮虫儿”(大概是它小如虫又像磨轮一样转的缘故),打陀螺叫打磨轮虫儿。
打第一个磨轮虫儿时也就是五六岁,不知道是谁给我的,我视若珍宝。那时奶奶从新疆回到撮布沟,还带着堂弟。他见我打磨轮虫儿,他也要打,我不给,他就哭闹。奶奶就求下院的赵叔给堂弟做一个。赵叔很慷慨,一下子做了四个,要给每人两个。奶奶指着我说,别给他。这回轮到我哭闹了,一哭闹,原本给我做的两个也就归我了。
后来,自己会做了,磨轮虫儿再也不缺了。
木楦的磨轮虫儿比大核桃大不了多少,鞭子不容易打上,于是就废物利用,把坏了的手电碗碗儿镶在上面,打起来容易打到,转得也又快又稳,也算是我童年时的发明或创新吧。你或许说,那样的发明别人也有过,但我还是要说 ,中国发明衣服的人和外国发明衣服的人都是聪明人。
可惜,一到镇上去上学,遇到的语文老师热心地表扬我的作文,把我引到文学之路上来了。要不然我也许也会像堂弟一样,当个中科院的研究员,说不定还能有更大的成就(这当然是自我解嘲,我的资质差远了)。好在他教博士生,我教小学生,总算是在一条战线上。
有一张儿时的旧照片,是我,我姐,堂弟和大表哥的合影。表哥颧骨特高,长大后成了厅级领导;堂弟天庭饱满,傲骨英风,长大后成了中科院博导,研究员,所长。我虽然天庭也不秕,但是很羞怯。这大概就是我的短板,影响了我的人生。真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人说的没错。
话说回来,现在给你磨轮虫儿,你还打吗?还会哭闹着要吗?电视上我们还会看到有成年人打陀螺,那已经不是游戏,而是事业了。

2019.07.16


作者简介
李龙安,甘肃陇南人,乡村教师,大专学历。宕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成功随笔》等诗文集八本。曾有作品在《文艺生活》、《北方作家》、《陇南日报》、《甘肃农民报》、《读友报》、《飞天》、《人民文学.副刊》和《诗刊.副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现》、《作家报》、《流芳中国》、《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发表。另有许多作品编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中央党校.理论前沿》、《科学中国人》、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单位编辑的多部作品集。2016年在《人民政协报》宣传。另有许多作品在网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