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前政院情,学书练剑壮今生
——追忆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生活
(诗词组咏/十首)
文/董文海
(一)
七律·初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就读
(平水·下八庚)
未料青春壮此行,学书练剑赴西京。
灞桥偶遇兵车阵,集市何闻卖炭声?
秦岭无人惊蜀道,曲江有迹溯唐城。
太宗武帝风云亊,常被军操课典征。

(初稿写于1978年3月,2017年重改)
(二)
七律·登西安大 雁塔
(平水·下八庚)
浮图一座耸西京,千古风云浴火萦。
载覆箴言泾渭表,兴亡轨迹盛衰评。
大唐气象轰然卷,老杜忧思递续明。
堪叹佛光难转势,皇都兹此别秦城。

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塔寺》有句:“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单一气,焉能辨皇州?”成为安史之乱的预言。
(三)
七律·书窗对眺小雁塔
——校园生活记趣
(平水·下十一尤)
小雁浮图久梦留,如今母校对门酬。
天工补裂传神勇,地力摧头叹佛谋。
军号常随晨磬响,兵操每伴暮经收。
攻书眺塔情无厌,乐效诗仙大雅求。

注:西政院正与小雁塔对门。史载:小雁塔曾在一次大地震中震裂了塔顶;后又被一次地震复合,独削去了塔顶。佛经不该开这样玩笑,为什么不从源头上止住天雷?当时同学们每谈论起,都引做笑谈。
(四)
忆江南•怀长安母校
(4首/词林正韵)
<1>
长安古,
华夏起宏图。
姜寨半坡传远始,
周秦唐汉作京都,
悠久世间无。

<2>
长安美,
八水绕城回。
龙首原中花似锦,
终南山上草芳菲。
华岳更崔巍。

<3>
长安壮,
自古是兵乡。
陵下陣容夸武备,
御前兵谏拯危亡。
经略赖张杨。

<4>
长安恋,
母校最情牵。
延水河边攻党史,
宜君城外摆营盘。
常跨梦中鞍。

注:
①姜寨、半坡遗址都是西安地区原始社会的重要遗存。
②八水:指西安周围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条河流,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③余曾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就读。其间曾赴延安学习党史,到西安附近的宜君县学习军事地形学。
(五)
1979年建党日赴延安朝圣(三首)
<1>
七律·赴延安途中
(平水·十四寒)
山道弯弯十八盘,军车一路入云端。
白杨笔挺呼茅盾,黄土深沉念志丹。
五帝兴邦人共仰,三公辟地世争观。
红歌引入桃源境,宝塔擎旗宇宙宽。

注:1979年延安尚未通铁路,军校学员皆乘汽车攀山朝圣。三公,指开辟陕北延安根据地的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三位伟人。
(初记于1979年7月)
<2>
七律•参观延安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缅怀张思德
(平水·下七阳)
湘语如雷至论彰,余音缭绕慨犹慷。
楷模伟力昭前路,真理宏能铸后钢。
党赖公心身不败,军依宗旨志难徨。
虽然悟道晨昏短,经典三篇万古扬。

注:第七句化典孔子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3>
七律·拜谒枣园毛主席故居
(平水·一东)
土窑数孔耀苍穹,汉阙秦台愧比雄。
明烛通宵悬北斗,宏韬竞日唤东风。
胸装禹甸千秋梦,手绘神州一片红。
每叹毛黄经略对,周期独破胜隆中。

编者注:以下两张珍贵的照片系作者董文海老师提供,借此向董老师以及所有为祖国奉献青春的革命前辈致以最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董文海,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祖籍山东武定府(今滨州市)沾化县。在军地历任:军分区宣传科科长、武装部政委;赤峰市民委副主任兼宗教事务局局长、赤峰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国家二级作家、内蒙古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原常务理事、赤峰市诗词学会原会长并《赤峰诗词》编委会主任、主编。现任《红山诗词》名誉主编,赤峰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多家诗词组织、刊物顾问。有《残阳血》等六部文学专著出版,五次受到国家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艺术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