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守护者(散文·三等奖)
韶关发电厂:蔡丽玲
在粤北大地,韶关发电厂巍然矗立已逾半个世纪。高耸的冷却塔蒸腾着袅袅白雾,轰鸣的机组昼夜不息,为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光明与温暖。这里不仅是华南电网的重要能源枢纽,更是一代代电力工人挥洒青春的热土。从老师傅布满老茧的粗糙手掌到青年技师灵动的智能操控屏,从煤粉飞扬的老厂房到清洁高效的现代化机组,韶关发电厂的沧桑巨变,生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传承,也谱写着企业与职工命运与共的动人篇章。
凌晨三点的集控室,电子屏幕的冷光在谢伯坚毅的面庞上投下细密的代码光影。"11号机组凝汽器真空度异常!"这位汽机副操沉稳有力的声音让大家瞬间绷直了脊背。他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扫过二十多块仪表盘,最终锁定在DCS系统那个不断闪烁的红色警示点上。随着控制台前响起的一连串精准的键盘敲击声,谢师傅快速完成初步调整后,青筋凸起的手背紧握对讲机:"秋佬,立即全面检查循环水系统!"
此刻,暴雨如注的寒夜里,汽机巡检员黄秋正背着沉甸甸的工具包疾行在汽轮机平台上。劳保鞋踏在金属格栅上发出的咯吱声完全淹没在机器的轰鸣中。他加快脚步奔向循环水泵房,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将手中的雨伞撕扯得变了形。手电筒的光束顽强地刺破浓稠的黑暗,在雨幕中勾勒出循环水泵房外墙诡异的轮廓。每一次呼吸都喷吐着白雾,工装和劳保鞋早已湿透,但黄秋全然不觉寒意。联轴器、冷却水、润滑油......他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个关键部位,最终锁定A循环泵轴承故障。"启动备用泵,立即切换备用泵供水。"谢师傅沙哑却坚定的指令穿透设备轰鸣传来。他紧盯着屏幕上逐渐平稳的真空曲线,恍惚间仿佛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初出茅庐、手足无措的自己。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协同作战中,一次可能引发机组非停的重大隐患被成功化解。
这样的紧急处置场景,在韶关发电厂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知上演过多少次。每一代电力工人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光明命脉"。而在这背后,始终有一支默默奉献的力量在支撑着、守护着这些光明卫士——那就是韶关发电厂工会组织。
作为职工群众的"娘家人",韶关发电厂工会始终与企业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它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个职工心坎上,为一线工人撑起坚强的后盾。在职业健康领域,工会不仅积极做好劳动保护检查,更将预防工作做在前头,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讲座,把健康知识送到每个班组;针对女性职工这一特殊群体,工会倾注了更多关爱,不仅精心打造了设施齐全的"爱心妈妈小屋",解决哺乳期女工的实际困难,还常态化开展女性健康检查、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让"半边天"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技能提升方面,工会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构建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的全链条培育机制,通过与韶关市总工会联合举办韶关市发电系统职工技能竞赛技能大赛、节能可靠性劳动竞赛等品牌活动,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广阔舞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职工的专业技能,更在全厂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年七月,新员工入职的第一课必定是参观厂史馆。在荣誉墙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动人故事:被誉为乌石山下电厂"孺子牛"的石师傅,三十一年如一日坚守在生产一线;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的侯部长,从普通职工成长为技术专家......工会精心打造的"劳模宣讲团"、"工匠大讲堂"等活动,让这些身边的榜样走进班组、走近青年。"师徒结对"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薪火相传,多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攻关的摇篮,确保宝贵的经验技艺代代相承。
从手动操作到远程操控,韶关发电厂走过了从传统火电到清洁高效的转型之路。设备在更新迭代,技术在与时俱进,但代代相传的责任担当始终未变,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历久弥新。
夜幕降临,发电厂的灯光依旧明亮璀璨。在这里,每一代电力工人都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光明故事。而工会,始终是那簇温暖的火焰,连接着厚重的历史与光明的未来,守护着永不熄灭的"光明之火",照亮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砥砺前行的征程。
在劳动中绽放(报告文学·三等奖)
广东烟草韶关市有限公司:王若明
引言:不凡之光,藏于平凡
在这个被工业、数字与速度重新定义的时代,我们时常忽略了一群最值得注目的面孔。他们没有聚光灯,不登高台,不善言辞,却用手上的老茧、额角的汗水和一生的坚守,撬动着这个时代最沉静的杠杆。他们,是劳动者。
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来自韶关市始兴县的三位广东省劳动模范——农民李世海、工人朱建华和工会主席杨桂燕,分别扎根于乡村田野、制造车间与工会组织的交汇点,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着同样闪光的奋斗篇章。他们的故事,如三束光,穿透现实的尘烟,也照亮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真实模样。
这不是一组宣传口号的拼贴,而是一次深入泥土与制度、机器与人心之间的观察——看见,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一颗颗燃烧的心。
李世海:耕者有其田,亦有其梦
在粤北始兴,有一片土地,被人们称作“粤北粮仓”的骨血所在。这里的山温水软,田野间藏着百年耕读的余韵。但在21世纪初的很多年里,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那是一个城乡变迁加速、农村发展正待焕发新活力的时代。土地期待新生,乡村呼唤归人。在那样的时刻,李世海出现了。他是个从城市打工回来的“老实人”,面对越来越少人回乡耕田种山的困境,在所有人都劝他“别干傻事”的时候,他承包下村里120亩荒山,决心重新种出希望。
1996年,他独自踏入这片荒山,像一个没有军队的将军,用锄头开疆,用汗水为旗。那年冬天,他每天背着锄头上山,黄昏回来时,满身的泥巴和疲惫。他不爱讲什么大道理,只认一个理儿:庄稼不会骗人,脚下有泥,心里就不慌。
村民李阿婆至今记得他刚回来时的样子:“每天都灰头土脸的,裤脚全是泥,我们都觉得他疯了。”可三年后,那山坡上的第一茬冰糖桔开了花,像是对他最沉默的奖赏。
他不是不知辛苦。他只是认定了,这片田地不能死。这片土地,装着他父亲的皱纹,也藏着他一生的答案。
1999年,他开始探索在始兴试种荔枝,十年磨一剑,终于种植成功。2009年,他开始试种马铃薯,探索错位种植的可能性。次年,他又大胆实践“上造种烟、下造种粮”的现代农业模式,精细研究土壤养分配置,推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插秧机、收割机、耕地机——他亲自试用、亲自维修,还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有人问他:“折腾这么多,值吗?”他笑着回答:“我不怕试错,只怕不试。”
2011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来,将他精心培育的百亩黄烟几乎摧毁殆尽。有人叹息:“这下该死心了吧?”可他没有退缩,而是在风雪中重新搭棚、播种、覆膜。短短几夜,两鬓已霜白,却始终没有低头。他在村民大会上只说了一句:“地不会骗我,天偶尔会。”话音未落,满场沉默,再也无人劝他放弃。
当年秋收,他依然交出840担黄烟、2970担稻谷,全年产值破百万。村支书说:“他是硬汉子,不但硬气,还有门路。”村民陈师傅感慨:“他这个人,不是普通的种田,是在跟天对话。”
2012年,他承包了600亩农田,积极引导村民上造发展黄烟生产,下造种植优质水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种烟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如今,他已成了村支书。但他更喜欢人们叫他“世海”而不是“李书记”。他说:“我的官不重要,我的地重要。”
他一手耕田,一手修路、建桥,给围下村建机耕道、为乌石村修村道,为涝洲水村建桥捐款5000元。
《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世海所固的,不只是农田之“本”,更是农民之“魂”。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大地上书写出一种沉默却伟大的信念。
一位年轻的村民曾说:“我以前真想出去打工,可后来看到世海叔这样种地,我就想,也许在家种田,不是件丢人的事。”
或许,这正是李世海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种出了粮食,更种回了人心。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守不是为了留在原地,而是为了让土地在我们脚下重新苏醒。
他没有辞藻,不会演讲。他也不登高台,不博喝彩。但他的背影,在每一个早晨,照进始兴的田垄之间,如一尊雕像般沉静而挺拔,令人肃然。这正如那句老话:“大道无言,大音希声。”李世海,就是在无声中,践行着最响亮的劳动之歌。
朱建华:钢铁之中,有光
清晨六点半,始兴县标准微型马达有限公司的设备研发室,总是最早亮起灯的地方。铁屑未冷,图纸铺满操作台,机床旁,一个男人正弯腰调试程序,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螺丝和线路。
他叫朱建华,一名老牌“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生,从事设备工作已有20年,也是同事眼中“最懂机器”的人。
从湖南建材工业学校毕业后,朱建华便扎根制造一线。他说:“搞设备这行,就是每天跟故障谈恋爱。2015年,他来到始兴公司,专注微型马达设备改造。从那天起,他与厂房里上百台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入职至2017年期间,他参与部门各类设备改良、研发,先后为公司获得13个设备类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为公司至少每年节约了300万元的生产成本。同时,他还解决了困扰公司多时的焊接偏差问题:合格率低、报废率高、成本难控。他不声张,白天盯着产线数据,晚上抱着图纸反复推演。在夜以继日地钻研和奋斗,他终于完成了程序与结构的优化,设备成本降低了30%,效率提升了20%,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转机。领导评价他是“无声功臣”,而他只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我该干的。”
他不仅“修机器”,更“改机器”。他参与公司“生产线自动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超7000万元,不仅获得广东省技术改造备案,还为公司争取到140.6万元的财政奖补。
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和团队趴在地上画线、钻进设备肚子调程序的日日夜夜。
在技术之外,他也是一位称职的师傅。厂里新员工抱怨设备老旧、培训太难,他不说教,只是拉着人进车间,从接线开始,一步步教起。酷暑的厂房里,他蹲在地上讲解一天,连水都顾不上喝。五年来,他亲自带过的年轻人已有百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产线骨干。
他的徒弟阿强曾说:“我刚进厂时,连电笔怎么握都不会。朱工不说话,直接带我走线路、拆马达。后来我才明白,他是在用行动教我敬业。”如今阿强已是产线主管,而朱建华依旧每天在生产线上默默巡查,不居功、不言累。
他是机器的“知音”。他能凭声音判断设备转速是否异常,也能在电流波动前两秒感知危险。他说:“机器是铁做的,人是火做的。你把热投进去,它就会运转出光。”
他的办公室极其简朴,没有奖状、没有横幅,只有一张老旧的工作台和一盏常年亮着的台灯。灯下,是一台正在解剖的控制系统。他仍在研究新的调速模块。
夜深人静时,厂区只剩下马达的嗡鸣。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淡淡的星光不语。而在这片沉默里,有他对职业最深的热爱与坚守。
制造业是一场没有观众的马拉松。每一台设备的平稳运转背后,都是像朱建华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他们不在聚光灯下,却用行动诠释着“制造强国”的真正力量。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做一件事做一辈子,而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朱建华做到了。他的名字或许不响亮,但他留下的每一台设备,正在中国制造的浪潮中,提供着稳定、持久的心跳。
桂燕:柔软处,撑起一座厂
在南岭山脚下的韶关始兴,有一座制造企业——尼得科电机(韶关)有限公司。走进厂区,你能感受到一股与众不同的氛围:车间整洁有序,员工笑语轻盈,公告栏上张贴着“工会活动日”的新通知,而办公楼一隅的“工会小屋”里,绿植生长葱郁,墙上是员工团队的合影,茶几上放着厚厚一叠活动策划案。
这是杨桂燕的办公室,也如她本人一样,安静、温暖、坚定。
她的身份有些特别——既是企业内部审计主管,也是党支部书记,更是工会主席。在制度的冷峻与人情的温度之间,她游刃有余,用柔韧的力量撑起了一个有温度的“职工之家”。人们说她是“厂里的娘家人”,她却笑着纠正:“娘家人也得讲规矩。”
2025年1月12日,尼得科电机(韶关)有限公司工会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这是全国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最高荣誉,是对基层工会工作的最高褒奖和肯定,全国范围内仅有极少数单位能够获得。在这一殊荣的背后,许多职工首先想到的,是长期担任工会主席、深耕职工服务工作的杨桂燕。她用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为这个“家”奠定了制度根基,也注入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她不是站在生产线上的劳模,也不拿扳手修设备。她穿着素色衬衫,翻阅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报表;但她深知,企业运行的“血脉”,不只在制度里,更在人心中。
2010年,杨桂燕从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与日语双专业毕业,进入东莞尼得科电机任职。她一边做日语翻译,一边负责审计流程。2011年,她主动申请调回家乡韶关始兴,投身刚起步的本地工厂建设。她亲自下车间数器具、优化作业流程,改进报废流程与审批机制,仅两项制度改革就为公司每月提升超十万元的生产效率。
可她不止满足于“精明管账”。她说:“制度是冷的,人是热的。不能只盯着报表,也要看见人。”
2012年,杨桂燕被推选为公司工会首任主席,她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做“挂名工会”,要建设“有制度、有温度”的职工之家。
她用改革推动效率,用制度回应人心。她带头建立了“创新工作室”,鼓励一线工人提出技改方案,使公司技术专利从个位数增长至78项,其中包括首个发明类专利。她主导推进“资产二维码化管理系统”,盘点效率提升85%,人工成本下降60%,每月节省开支达4.5万元。
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让制度长出情感的枝叶。她推动建设“女职工驿站”“心理关爱室”“爱心帮扶基金”“工会夜校”,用一项项机制织出温暖的网。她还设计工会微信平台“职工之家交流端口”,员工可在线匿名留言吐槽、提建议、晒幸福。
十余年里,她带领工会举办了420多场活动:从夏日送清凉到冬日送温暖,从亲子日到技能竞赛,从书法展览到运动会,场场不重样,件件有温情。“我不是在做活动,我是在帮大家看见彼此。”她总这么说。
她与当地技校合作,为员工提供“短训+就业”服务,协调县总工会基金为困难家庭送去助学金与生活补贴。她始终相信:“一个人背后的家稳了,岗位才会稳。小家的稳定,就是国家的一部分。”
她推行“积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提出建议、加入志愿服务。年终积分可兑换奖品,优先评优评先。年轻员工说:“我们不是来‘被管理’的,是来共建这个家。”
在女职工大会上,她坦言:“女性的柔软不该被误解为脆弱,而应被视作润物无声的力量。”在她主导下,公司设立母婴室、经期关怀机制,推动女性代表制度参与公司管理。
她不是高谈阔论“家国情怀”的人,但她每天在做的,正是“家”与“国”的细腻交汇。她关心一线员工的情绪波动,关注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她说:“人的情绪比设备更需要定期检修。”
十多年来,公司的员工流失率从年均5%降至2%以下,而员工满意度评估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有多名员工先后获评市县级“优秀工会工作者”“技术能手”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公司工会更是先后获评为市县级“工会先进单位”“先进职工小家”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公司负责人感慨:“一个好工会,能稳定团队,也能激活文化。”
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身体有点,心不累。因为我看到人越来越亮了。”
她办公桌上的便签上写着一句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是标语,是信念。她相信:只有调动起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一个企业才能从“集体劳动”迈向“共同奋斗”。
她的肩膀不宽,却撑起了一个组织的温度;她的名字不响,却在数千职工心里,留下温暖的注脚。
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一定挥汗如雨,也可以穿布裙、提公文包,在每一个制度里植入人情,在每一个细节里点燃热望。
如果今天我们要回答——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劳模?或许可以说:像杨桂燕这样的人——有原则,有情怀,有方法,有担当。她是厂里的“娘家人”,更是现代文明里一束温柔坚定的光。
结语:在劳动中绽放的光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英雄叙事”,但真正让历史滚动的,从不是浮于表面的喧哗,而是千千万万个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或许只是某个村口的种田人,是一间车间里穿着工服的工程师,是一个工会活动群里安排生日会的管理员。但正是他们,以一种静默的方式,推动着乡村振兴、工业升级与制度人文的共进。
李世海让我们看见,泥土之下也有信仰;朱建华让我们相信,齿轮深处也藏精神;杨桂燕则提醒我们,制度与情感并不矛盾,它们可以一起温暖人心。
他们以“平凡之我”,回应着“时代之问”。他们的故事,是劳动者的赞歌,是社会进步的脉搏,是中国道路上的星星灯火。
向他们致敬,也向所有在岗位上认真活着的人致敬。因为正是这一份份无声的坚持,才构成了我们所共享的生活之光。
花姨和金梅(小说·三等奖)
开放大学:田利军
天空的雨嘀嗒交错地下了起来,这初冬的天闷热了许久,雨下得倒解了焖锅似的乏。不一会功夫,雨竟渐渐密集起来,像缝了无数针脚的一块布帘挂在了花姨的眼皮底下,扎得花姨的脸生疼。花姨抖了抖自行车雨衣的帽沿,雨点咕噜噜地变成一条线直往地上滚,花姨叹了口气,仿佛这雨能沾湿花姨的心事……心事归心事,晚饭还得赶紧做,这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可没少让下岗不久的花姨费心盘算,年轻时花姨招工进了纺织厂,在纺织机前清花、梳棉,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在厂大院开始恋爱、分房,结婚育儿,走过了芳华岁月,想起当年在国企的高光时刻,院子的邻里情长,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情,花姨嘴角还会不自觉泛起笑意。去年纺织厂被并购,花姨也下了岗,收入靠着爱人也是断了续,一日三餐,买长补短的得细想周全,儿子也成年了,花姨还指着省吃俭用地攒出一套婚房来。
下午刚推自行车去菜市场,走到巷口,天就下起了雨。这条买菜的巷子,花姨一晃就走了半辈子,巷子两边错落着两层高的带院子的老房子,院墙的罅隙里生了草,雨水落在那锈迹斑斑老炭炉上,仿佛将时光滴固,有的院子已经被改造成了杂货铺,酱菜、豆豉在缸里静静地浸泡着,一个买卖下来,整条巷子满是抠肚脐眼的味。刚进市场,一阵嘈杂扑面而来,估摸着明天五花肉要涨,花姨果断斩下了三斤,嘟哝着肥的炒酸菜,剩下的做腊肉,冬天的阳光正好,北风正吹。“新房一定要找个有阳光的,阳台上满满当当地挂上一竿的腊猪脚、腊猪肠…”,花姨又禁不住满脑子的新房事了,可终归靠省也不是个办法吧,花姨眉头一蹙,可谁家的日子又不是细水慢火,精打细算的过呢?
“花姐,我报名了!”随着一阵熟悉的声音,花姨的肩膀被有力地拍了一下,花姨扭头见是满脸兴奋的以前的工友吴金梅,金梅天生大嗓门,说话像铁勺掉地,咣咣作响,有时候甚至还能听见回音。
刚进纺织厂车间时,花姨和金梅分到一个班组,成为了细纱挡车工。在同一条生产线,花姨和吴大姐每天在机器上下整齐,排替运转的一团团纱线中两手交错、左右疾走接线头,换粗纱,犹如穿花白蝴蝶般一起走过了二十五年,然后结婚育儿,侍奉公婆,简单朴实却匆忙地走过了小半生。直到纺织厂重组改革,厂房进行搬迁,原有车间设备因为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面临被报废的命运,而花姨和金梅离开了用青春滋养的生产线,成了下岗女工。那曾经轰鸣热闹的机器如今安静而落寞地躺着,花姨抚娑着这陪伴了自己二十几年的机器,默默地告别,那是对自己青春的告白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下岗后金梅直接投奔了在广州的姐姐打点零工,休息回韶,两人有日子没见了,没曾想在这碰上了,还是一如往昔的开朗,金梅心里就笃定一个理-只要肯用双手劳动,就能创造幸福,下岗对她而言似乎也波澜未惊,在她的人生里就像从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国家政策有先有后,先重后轻,花姨深深地理解,更是坚信国家不会忘了咱。
这不,居委会和姐妹们今天开会就是宣传“南粤家政”“南粤技工”帮扶政策,人社局和社区共同联动,展开义务免费岗位培训,宣传国家对再就业的帮扶政策,整个街道办的办事大厅一片沸腾,咨询月嫂护工的,还有许多空巢老人及子女来到居委会找家政和护理的……社区对居民再就业状况进行了兜底调查,街道办精细化工作以来,片区下岗、待业及空巢老人、病残等的资料信息分干到各个社区工作人员,定时了解跟进这些人群的生活工作就成了工作人员的职责了,花姨和金梅也成了重点帮扶对象。
“可怎么帮” 的问题也摆在了李招娣主任面前,金梅在三个月前就已经报名“南粤家政”培训学习,考虑到花姨和金梅原来是同条生产线上的细纱挡车工,手脚灵活、有眼力劲还有二十多年配合的默契,而社区老人护理,家政需求市场很大,李主任直接给了个建议:花姨和金梅开个“姐妹家政”。
这买个菜回来的小道,怎么刚到街道办就要上高速了?花姨一时没回过神,懵了好一会,这曾经的工友还有街道办的组织……哪哪都是阳光,到处充满了温暖的示意,花姨的心瞬间敞亮了许多。说干就干,街道办开了个班子会,把一楼放置电动车和杂物的门面腾置出来,营业执照由街道办协助办理,由花姨和金梅组成的“姐妹家政”就正式挂牌开业了。
花姨就像一棵打蔫了许久的兀地直挺起来的稻穗,麻溜地拾掇着门面,桌椅茶几被花姨擦拭得一尘不染,玻璃落地窗也锃亮发光,清晰地映着花姨那张开了花的脸。金梅忙着备档,制订合同条款,收集保洁、护理、月嫂的工作人员信息,分门别类放置在文件夹。门前的两棵老梧桐树下悄悄地长出了一株杜鹃,满枝开满了红花,在阳光下艳丽得如一身霞帔,仿佛能把地面映红……满堂红,这是好兆头啊。花姨一阵喜悦,心里又思忖着,如果有了新房,一定要在阳光的露台也种上这样一棵杜鹃花……
“请问,这里有搞卫生的吗?”一串像风铃的声音瞬间打断了花姨的沉浸,只见一位穿着一身红呢子大衣,脚蹬一双十公分高跟鞋,一头随步履跳动的波浪卷发的女人一阵风似的停在了花姨面前,空气中顿时弥漫过一阵香,花姨怔了一下,半响才应:“有,有……”,“我家房间多,地砖和木地板都有,洗手间有三个,杂物多,有古董和酒,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要很小心的,墙角、接缝和柜边,门窗可是要进口的清洁剂,厨房油污最顽固,你们是怎样做清洁的……”
花姨透过女人黑色蕾丝若隐若现的白色肌肤,看着一口气说不停的上下起伏,竟一时语塞。“美女,你好,你说的我们都能办到,你只要预约好时间,我们会先上门做报备,然后制定清洁计划,又快又干净,保准你会满意,这是我们的合同,你先看看……”金梅拿着合同淡定地走出来,从业务种类到业务素质,金梅和女人侃侃而谈……花姨看着女人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时,心里暗暗服了金梅一把,女人站起抖落了一身的颜色穿过那片杜鹃花,踏着满地的阳光碎片走了。
“姐妹家政”的第一单业务,显然要全力以赴,花姨倒是轻松,毕竟这半生的家里家外都是自己一手张罗,日子虽不宽裕,却也收拾得简洁明亮,颇为温馨。可偏偏金梅却另一番神态,拿本子记着什么还沉思起来,因为在大城市做过零工家政,金梅见识了各个领域的劳动达人,学习了许多的高效节时的清洁方法,金梅把自己的工作想法和花姨讨论起来,这让花姨颇为纳闷,对花姨而言,打扫的事不就如同猪爪掉到热锅里--熟手吗,还要学?还要写?曾经在纺织厂的生产线上,她们姐妹你超我赶,左右疾走接线头,换粗纱,随着腚头上下交替,将纱线牵伸、加捻,卷绕成形,花姨和金梅所在车间总能拿下厂里的劳动技能比赛冠军,可这小小的家政在花姨看来,金梅却变得畏头惧尾了,不由花姨多想,金梅甩出一张计划表:第一步到客户家实地完成平面图,然后归纳家居材料组成,最后制定各种不同材料包括玻璃、厨房、家具、洗卫、窗帘等的清洁方法及使用工具,条条竖竖,花姨瞄了一眼心里直发笑,金梅还真是猴子打坐——装模作样。
傍晚如约来到女人家中,这是一个两百方的平层,敞亮通透,大厅杂乱地堆放着大包小袋,金梅仔细在房里走了几遍,用本子记录着房间结构,家具材质…回到“姐妹家政”,金梅提议分别以房间和洗手间为单位,花姨和她各自为战,以时间和业主评判定胜负,花姨瞬间回到了生产线上你追我赶的时光,一阵热血涌上,那就再比一次吧!不日午后,正式“开战”。
如同在自家里的拾掇,花姨认真而自在,拎起桶水,拽起块布,在玻璃窗上下其手…阳光下花姨的手影影绰绰,飞舞得像花,在花姨眼里,清洁不就是一桶水,一块布,一瓶清洁剂,再加把力气,嚯嚯一阵风卷落叶的事吗?时间短效率高,除此外的其它动作都算多余和矫情,不是浪费时间就是拖延时工计费,花姨甚至感到自己凛凛然站上了道德高地。玻璃擦完就是柜子了,房间空置了许久,八斗柜蒙尘见厚,花姨老练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边角,地面清洁更是不在话下,先扫后拖,对付地面的鞋渍油污渍花姨自得还有独家清除秘方。四个时辰过去了,金梅也打扫完毕,确切说金梅比花姨更快,只是清洁完,金梅还在坚持检查。花姨走进金梅的房间,立马眼前一亮,储物柜和衣柜的实木柜面眼见的干净,实木的质地和温润呼之欲出,柜子上摆放的杂物被金梅细致错落的归纳在原来空闲着的藤蓝子里,玻璃窗透亮如空,窗外的枝桠看去像长进了家,花姨心里一惊“金梅是用了神仙水吗?”往下看,地板的瓷砖擦拭得像面镜子,阳光把树影照在地板上,花姨甚至还能分辨出树叶的形状,这…花姨心里默默地认了输,想起当年自己在机器前眼疾手快接线头的细密,心忖这劳动真不比接线头更容易啊。听说人社局举办“南粤家政”培训班,金梅积极报了名,在家政学习班里,金梅认真学习家居知识,家居装饰与收纳,家具清洁和油污处理……就拿亚秀房间实木柜的保洁讲,就有几个步骤,首先我们得了解实木的质地是怕水的,所以我用软布先擦拭上面的灰尘,然后注意柜门和柜脚是否有裂痕,因为热胀冷缩让实木或会不可避免遇到这类问题,那么下一步就要考虑二次保养步骤了,保养也是属于清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木质家具的清洁就不能够使用我们平常的清洁剂了,即便有油污,也必须使用专业木质清洁油膏,并且以上三次木蜡油为对实木家具的完整保护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实木家具的使用年限,更可以让你看到来自实木家居的温馨质感,金梅边说边从清洁包里掏出了一盒木蜡油,木蜡油?花姨眼睛不由瞪大,这……啥玩意,难不成家里那张和爱人结婚时打制的老木凳子也要涂上这玩意?
原来金梅还有秘密“武器”!此时连亚秀的眼睛也因为好奇睁得老大,“是的,对于自家你可以任由家里的老木头带着岁月证明的包浆,而对于正规清洁工作,我们必须是要用专业态度、专业知识来进行清洁和保养……同样擦玻璃,花姐房间的玻璃就不比我擦的玻璃透亮,是花姐不认真吗?不是,那是为什么?首先是花姐的清洁工具再就是花姐的清洁程序错误,玻璃外层是来自外界空气对它的污染,亚秀家的玻璃就有尘埃甚至还有飞来的鸟粪,清洁这些污渍可不比自己平时粗放的打扫啊,工具和人的关系把握好了,工具就成了大帮手,花姐,一句话-归根结底还是保洁的知识没学到‘家’啊!” 小小家居竟隐藏着如此的大学问,望着正侃侃道来的金梅,花姨琢磨起自己上下左右用力擦的那面玻璃确实真比不上金梅的那面擦成空镜子似的玻璃,哦,原来是知识不够啊,此时花姨油然生出了一丝敬佩,仿佛又重新找到了当年学校上课的赶脚,“我们做清洁的不是仅仅打扫,更要做到使整个家居和主人产生亲密的互动,也就是主人不仅享有家居的清洁整齐的视觉美感更要在家居中能感到实用和便利。”“要学的真是太多”金梅放下茶杯,一声感慨。花姨和亚秀听着听着,竟忘了神,是啊,原来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都是学无止境啊……
女主人热情地和花姨唠起了嗑,女人叫亚秀,平时忙于印刷厂的生意,无暇顾家,这次的家政服务帮了她大忙,亚秀的肯定,让花姨由然生出一股自豪,这是属于自己劳动的价值!窗外树上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仿佛应和着她们的言语…
“姐妹家政”渐渐起步了…楼道的姐妹们发现花姨变得越来越爱笑,每天忙成了风一样的女子,金梅、花姨也和亚秀成了好朋友,每个周末,花姨都会去亚秀家搞保洁,亚秀家的砖啊木啊瓷啊,在花姨手上变得熠熠生辉,亚秀也更信任花姨了,有时还会像妹妹般撒起花姨的娇…
是啊,生活原本就是一场跋涉,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花姨和金梅相视一笑,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刻,金梅看着这位曾经并肩战斗了二十五载的战友,她不再是那满怀心事的花姨了,她更坚定也更从容了,一弯钩月挂在天空的那头,与夕阳余晖交相呼应,花姨和金梅劳动了一天的疲惫的脸却笑靥如花。
后记:花姨靠着自己的劳动,在21年底支持儿子购买了一套有阳光的房子,花姨在阳台种上了一棵红色的杜鹃花,今年冬天,花姨的阳台袅满了人间烟火,腊肠、腊猪脚、腊鸭挂满了一竿…
师 爱(组诗·三等奖))
乐昌市乐城第一小学:余玉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爱是我们共同的指引
一跨入教室
三四十只鸟儿飞过来
往我怀里塞满了
鲜花、苹果、卡片
幸福真的像一朵花
在秋天结出
沉甸甸的爱
腼腆的女孩,扎着马尾
抱着我的腰,嚅嚅地说:
老师,我没有带花送你
我弯下腰,捧着她的小脸蛋
凝视她黑亮亮的眼睛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我看见,她眼里发出清澈的光芒
一个男孩,一脸红通通的笑
在妈妈小声提醒下,用力说出:
教师节快乐!并递给我一朵玫瑰
感动是一颗朴实的珍珠,来自
孩子身上的星星之火,照亮了
未来的路。爱是我们共同的指引
时光的礼物
——给四6班的孩子
元宵之后,我又看见了你们
一个年的洗礼,个头窜高了不少
脸上的笑容丰沛明亮
让我想起了武江河水
势将春天汹涌地唤醒
“余老师!”“余老师!”你们亲热
又动情地唤我,笑靥夭夭
一朵朵春天多情明媚的桃花
把我身上的冬天推得越来越远
时间继续缝合我们所有的珍视
你们递出了真诚,我握住了
你略有凉意的葱白指尖
抚摸了你黑亮直长的秀发
拍了拍你越来越宽的肩膀
摸了摸你虎虎生威的大脑袋……
你们把热情再次放回我的胸膛
我把爱再次举过头顶
时间会因为你们、因为我
重新定义真情。我写啊写
写出一首打动时光的礼物
他们很好
——给乐城一小四14班的孩子们
他们很好
他们让我的阴影一直在变小
他们用干净的笑容
送给我一个明亮的世界
窗明几净,整整齐齐的桌椅
风撩动窗帘,他们朗读声灵动
一粒善美的光芒在心灵镌刻
他们不完美,但很真诚
他们大度,他们把原谅
写在一杯温水里,一张面纸上
让我也原谅了自己的急躁与冲动
他们教会我在三尺讲台上有神灵
他们让一颗蓝色的心
干净地写最好的诗
其实最好的是他们啊
给了我一个纯粹的桃花源
巡校记
艳阳。白云。绿茵场上
一杆红旗徐徐飘扬
运动场边,前两年种下的
银杏、桂花、玉兰还单薄着
阳光镀亮所有绿色叶子
暑假,校园在片刻寂静里
休养生息
长廊里,盛夏的风穿堂而过
吹出一脸和煦。所有的教室
都安静规矩,接受我的巡视
桌椅和柜上的书都整整齐齐
风扇、窗帘都安分守己
我走过空空荡荡的长廊
打在一根根石柱上的光
投下黑白键分明的影子
弹起往日喧嚣生动的波澜
恍惚间听见那边转角处
传来白衣少年们肆无忌惮的笑谈
空气中,颤动着淡淡的思念
我多么愿意在这里继续遇见
所有孩子人生中最干净的日子
谈笑风生中,我们彼此成就
我的灵魂一遍遍地洁净如初
正午的阳光踩着地上
噼里啪啦地响
追着我轻而慢的脚步
我的一生追着
一个教书育人的梦
在春天启程
风吹着二月的暖
阳光嗅出紫荆花的软
一群雏鸟仆仆归巢
笑声取悦偌大的校园
响起喜悦的童谣
春天,明媚着一切
清晨的校园,回荡爱的喧嚣
我们用掌声拍打时光的间隙
用拥抱粘合分别的眷念
重逢在这里,再次携手同行
启程吧,少年
赶往朝思暮想的大海
知识是桨,你们是船帆
老师是那一股推动的风……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