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油渍的霓虹
掩藏着多少酩酊的鼾声
一眼望去——
人流蠕动,杯盏炸裂
灯光搀扶着吆喝
坠入烤炉
溅起一串串油星般的碎响
铁锅煮着半轮月亮
风裹着日子的烟火飘摇
却醉了碰杯声声
醉意撒落一地
化作明日清晨的扫帚声
2025.9.
评析:
《夜市》这首诗以现代市井生活为题材,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和感官描写,呈现出一幅充满烟火气却又隐含荒诞的夜市图景。以下从诗意建构、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评析:
一、意象碰撞与诗意建构
诗歌开篇便以“油渍的霓虹”与“酩酊的鼾声”形成强烈反差——霓虹本是光鲜的象征,却被油渍浸染;鼾声本属私密睡眠,却藏在喧嚣夜市中。这种矛盾意象瞬间营造出夜市喧闹与疲惫并存的荒诞感。
后续意象进一步强化这种张力:“灯光搀扶着吆喝/坠入烤炉”将视觉(灯光)、听觉(吆喝)与触觉(烤炉高温)交织,拟人化手法让抽象与具象相互侵蚀;“溅起一串串油星般的碎响”更以通感修辞将视觉(油星)与听觉(碎响)嫁接,令读者仿佛置身于油火飞溅的嘈杂现场。
“铁锅煮着半轮月亮”是全诗点睛之笔:铁锅的粗粝与月亮的诗意形成巨大反差,既暗示夜市彻夜不休(直至月亮升起),又以“煮”字将自然意象纳入人间烟火,赋予日常场景超现实的浪漫。
二、语言节奏与感官渲染
诗歌语言极具爆破感与流动性:“杯盏炸裂”“溅起一串串油星般的碎响”等短促爆破音模拟夜市嘈杂;而“蠕动”“飘摇”“搀扶”等动词又赋予画面摇晃醉意。这种节奏设计与夜市醉汉踉跄、喧哗断续的感官体验高度契合。
结尾“醉意撒落一地/化作明日清晨的扫帚声”完成时间跨度的巧妙转换:今夜狂欢的残迹被转化为明日清晨的清扫声,以声音衔接昼夜,暗示狂欢后的虚无与循环。扫帚声既是现实细节,亦隐喻对混乱的整理与对放纵的反思。
三、生存隐喻与情感厚度
诗人并未停留于表面描写,而是透过夜市窥见现代人生存状态:“风裹着日子的烟火飘摇”中,“日子”一词将具体场景升华为普适性生活写照——人们在烟火中奔波、沉醉、迷失,如风中飘摇的微弱火光。
醉意“化作扫帚声”的转折尤其耐人寻味:它既是对夜市终将散场的客观描述,亦暗含对虚狂欢的冷眼审视。酩酊狂欢终被清晨的清扫终结,如同一切放纵终将回归秩序,一切喧嚣终归于寂寥。
可商榷之处
诗歌的意象密度较高,部分读者可能觉得隐喻稍显跳脱(如“灯光搀扶着吆喝”)。但整体而言,这种非常规搭配恰恰形成了本诗的独特风格,与夜市本身的混乱感形成同构。
总结
《夜市》是一首具有现代性气息的优秀诗作。它通过精准而荒诞的意象、多感官交织的语言,既捕捉了夜市喧闹油腻的现场感,又暗藏对现代人生活的隐喻。其诗意不仅在于市井烟火的热闹,更在于热闹背后的疲惫与虚无——如同“半轮月亮”被煮在铁锅中,美好被日常消耗,却依然残留一丝诗意。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