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战争叙事艺术——以赤壁之战的文学重构为例
《三国演义》战争叙事艺术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评价其"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揭示了小说在历史框架中融入艺术想象的创作特征。赤壁之战作为全书核心战役,其叙事以《三国志》等史籍为基础,通过"借东风""连环计"等虚构情节强化戏剧张力,形成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完美共生。
赤壁之战的历史框架严格遵循《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的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三万于赤壁设防,通过火攻大破曹军。小说在时间线、兵力对比、战役结果等关键要素上保持历史真实,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暗合《三国志》中曹军"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的记载。这种历史真实性的坚守,为虚构情节提供了可信的叙事基底。但小说同时将民间传说系统植入历史框架:"借东风"(第四十九回)通过诸葛亮筑坛祭风,将自然气象转化为战略资源,虽不见于史籍,却符合长江流域冬季偶现东南风的地理特征,实现科学认知与神秘主义的平衡;"蒋干盗书"(第四十五回)将《江表传》中蒋干游说周瑜的史实改造为反间计载体,通过蒋干两次中计的情节递进,既保持历史人物基本轮廓,又赋予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功能;"苦肉计"(第四十六回)将黄盖诈降的史实扩展为"周瑜打黄盖"的经典桥段,通过肢体语言的夸张表现,使战略欺骗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叙事时空处理上,小说采用"时空折叠"技法重构战役进程:将火攻准备(第四十六至四十八回)与实施阶段(第四十九回)交错展开,通过诸葛亮、周瑜、曹操三方视角切换形成多声部叙事;将赤壁古战场转化为象征性空间,如"长江天堑"成为战略分界线,"华容道"演变为道德审判场,使自然地理升华为叙事符号;通过"七日祭风""三江口纵火"等时间节点精确设计,将历时数月的战役压缩为具有紧迫感的叙事单元。
小说通过"增饰法"深化人物性格:周瑜在史实"性度恢廓"基础上加入"既生瑜何生亮"的经典台词(第五十七回),塑造为才高气傲的悲剧英雄;诸葛亮形象将裴松之注中"郭冲三事"的零散记载重构为"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完整情节(第四十三至四十四回),成为智慧与道德的完美化身;曹操形象在史实"超世之杰"底色上叠加"横槊赋诗"的狂态(第四十八回)与"败走华容道"的狼狈(第五十回),形成复杂多面的性格图谱。人物关系的虚实对照强化叙事张力:诸葛亮与周瑜"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借东风(第四十九回)等情节中形成智谋博弈的戏剧化呈现;曹操的骄横轻敌与周瑜的谨慎精细形成鲜明反差,如曹操"宴长江赋诗"的狂态(第四十八回)与周瑜"吐血坠马"的焦虑(第四十八回)构成行为镜像;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形成忠义与法治的伦理对话。人物语言实现虚实结合: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第三十八回)的预言式话语将历史预见转化为文学预言;周瑜"火攻为上"的战略判断(第四十四回)既符合《孙子兵法》用兵原则,又通过简洁有力的指令式语言凸显将领气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第四十八回)的即兴创作将历史人物的文学素养转化为性格揭示的叙事工具。
小说系统运用传统兵学思想:诸葛亮通过"隆中对"(第三十八回)展现战略预判能力,周瑜通过"蒋干盗书"实施反间计(第四十五回),体现"知己知彼"的信息战原则;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将《孙子兵法》虚实原则转化为具体战术,通过气象条件与心理战术结合实现战略目标;第五十一回"诸葛亮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计谋将政治联姻转化为"不战屈人"的心理战案例。谋略体系形成三级结构:战略层以"三分天下"的宏观构想(第三十八回)为指导;战术层通过连环计(第四十七回)、苦肉计(第四十六回)等中观设计实现战略目标;技术层以"借东风"(第四十九回)的自然力运用和"华容道设伏"(第五十回)的地形利用为具体手段。战争美学实现三种维度的统一:通过"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第五十回)等细节描写强化战争残酷性;设计"诸葛亮三气周瑜"(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的悬念链条提升叙事张力;将赤壁火攻转化为"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隐喻,使具体战役获得普世价值。
《三国演义》通过赤壁之战的文学重构,创造了虚实结合的战争叙事范式:在历史框架中植入传说元素,在人物塑造中融合史实与想象,在战略描写中转化兵法理论。这种叙事艺术使小说获得"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以虚写实"的美学传统。赤壁之战的叙事实践表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辩证统一。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智慧,对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选自史传统书稿《三国演义》100个话题最新深度解读)
作者介绍: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香港文艺》《岳阳文学》《诗人》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