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的公映,如同一记重锤,敲响历史的警钟,其意义深远而重大,这不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是对和平的坚定守护,对人类良知的庄严呼唤。
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行,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反人类暴行。这支部队以“给水防疫”为幌子,在哈尔滨平房区秘密进行细菌战研究,大肆抓捕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电影《731》将这段黑暗历史搬上银幕,以直观的画面展现了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影片中,平民被诱骗、抓捕,遭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等极端折磨,这些情节并非虚构,而是有大量历史档案与国际审判材料作为支撑。1933年,侵华日军在黑龙江五常县背荫河镇建立兵营秘密开展细菌实验,此后因害怕秘密泄露转移实验场,1938年在哈尔滨平房地区建立规模庞大的细菌杀人工厂。电影通过艺术手段,让这些被尘封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填补了大众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电影《731》的创作团队付出了巨大心血,历经十年筹备,走访国内外,四处搜集真实史料,查阅资料超百万字,力求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均有史可依”。剧组在大场景搭建上精益求精,像四方楼场地的全景搭建、“特别移送”火车车厢的建造,都极为考究;在人物装造等细节方面,反复琢磨,衣服缝线位置都不放过。影片历史顾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表示,这部电影的场景、画面、声音都是有出处和依据的,素材不仅有史料支撑,还有学术价值。这种基于真实史料的创作,使得电影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有力载体,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残酷。
电影以平民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贩王永章等普通中国人被诱骗、抓捕并关进所谓“特设监狱”的悲惨经历,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年轻一代可能对731部队的恶行仅停留在书本文字描述上,而电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伤痛。当观众看到影片中的人物遭受非人折磨时,会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痛心,为日军的暴行而愤怒。这种直观的冲击,加深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影片不仅展现了日军的暴行,更凸显了绝境下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在731部队的残酷实验中,许多中国人并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王子阳等12人成功从“中马城”逃生,王子阳逃生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师代师长,继续为抗击日寇而奋斗。这种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电影通过艺术呈现,让这种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它提醒着当代中国人,要铭记先辈们的英勇抗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导演赵林山提到,电影不仅要呈现暴行表象,更要通过影像唤醒国际社会对战争伦理的深刻反思。731部队的反人类暴行,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和伦理准则。电影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让人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它促使人们思考,在战争中,人类应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种反思不仅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是一种谴责,更是对全人类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电影《731》的公映,有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认识和批判,推动国际正义的实现。长期以来,日本在教育体系中对二战历史大肆美化和淡化,甚至成为禁忌话题,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和否认,是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电影的上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731部队的罪行,促使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历史问题进行监督和批判,推动日本正视历史、反省忏悔,维护国际正义和公平。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能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真实与残酷。与传统历史教育方式相比,电影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借助电影《731》,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展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观看电影《731》,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珍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电影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能够让观众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坚守正义和良知,勇于担当责任。同时,电影也能够培养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731》作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题材电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它通过讲述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坚韧和包容。电影的上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电影也能够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电影《731》所反映的历史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它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的暴行,以及中国军民为抗击日寇所做出的巨大牺牲。通过电影的传播,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电影也能够引发国际社会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电影《731》的公映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还原了历史真相,填补了记忆空白;铭记了历史伤痛,激发了民族精神;守护了人类良知,反对了战争暴行;推动了历史教育,培养了正确价值观;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以铭记抵抗遗忘,以真相捍卫和平。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共同为构建一个和平、公正、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作者介绍: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香港文艺》《岳阳文学》《诗人》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