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高山麻饼里的中秋味
作者:蒋四清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传统佳节,总以一轮皎洁满月为引,轻轻唤醒记忆里的烟火暖味。而于我而言,这份味道的核心,正是东至高山麻饼那一口沁心的脆香清甜。
中秋又称仲秋、团圆节,古往今来,“月圆人圆”的期盼早已融入节日的血脉。儿歌里“天上挂个大玉盘,月下桂花香又香”的烂漫童真,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怅惘、吴刚伐桂的执着,让这个节日满溢温柔的仪式感。而月饼,便是这份仪式感中最鲜活的载体——它裹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滋味,藏着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一口下去,便尝尽了整个中秋的温情底色。
在东至县洋湖镇,高山麻饼是中秋宴席上最隆重的“主角”。这款非遗美食的背后,还藏着一段浸润着家国情怀的往事:1935年的中秋夜,夜色如墨,丁家人冲破层层封锁,将自家亲手制作的麻饼送到高山革命根据地,“高山麻饼”的名字便由此镌刻在时光里。如今,丁建民父子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以坚守的老手艺,延续着这份跨越近百年的醇厚味道。
高山麻饼的做法里,藏着最朴实的匠心。芝麻酱的醇厚、冰糖的清甜、红绿丝的鲜亮,细细拌成绵密的内馅,被松软的面皮温柔裹起;双面沾满饱满圆润的芝麻,再送入老式土炉,借炭火的温度慢慢烘烤。烤好的麻饼直径约15公分,薄如蝉翼却透着扎实的质感。咬下一口,先是芝麻的焦香迫不及待地扑入鼻腔,紧接着,冰糖的清甜与金桔的果香在舌尖层层交织,油润却不腻口,酥脆中带着一丝面皮的绵软,层次分明的口感,让人一尝便刻进记忆深处。难怪总有人说,吃高山麻饼,吃的就是抹不去的儿时味道。
我对高山麻饼的偏爱,深深源于父母的影响。农民出身的他们,一生勤劳节俭,对带着烟火气的传统美食有着天然的亲近。高山麻饼之所以能成为家里雷打不动的中秋必备,是因它有老底子的地道口味,有“团团圆圆”的吉祥寓意,更因它价格实在、滋味纯粹。这份偏爱,也让我记住了一段刻在心底的中秋往事。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秋夜,皓月当空,银辉如纱,轻轻铺满整个村庄。父母新盖的三开间土坯瓦房前,池塘埂边的木头凉床上,一家人围坐成圈。母亲轻声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说后羿的妻子误食仙药,从此与爱人隔月相望,言语间满是温柔的怅然;父亲则接过话头,补充起吴刚伐桂的传说,讲那棵砍不倒的月桂树里藏着的执着与坚守。月光下,父母的笑容被镀上一层暖银,我和姐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小手里紧紧捧着刚出炉的高山麻饼,甜香与月光交织缠绕,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珍贵的画面。
今年中秋与国庆喜相逢,家国同庆的氛围里,中秋的意义更添了几分厚重。华灯初上时,看绚烂烟花在云端绽放,听桂树底下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案头的高山麻饼依旧散发着熟悉的香气。这一口脆甜,连着儿时的天真记忆,牵着家人的绵长牵挂,更映着盛世的安稳祥和。
“烟花云上旋,七彩月高悬。”在这双节同辉的良夜里,愿月光所及皆圆满,愿家国长安,岁月常甜!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具有亲和力,,有一颗简单的心。2021年加入当代文艺社团,著有电子书《兰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