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满时,慢品岁月真味(散文)
文/李春新 (四川)
中秋前几天,家中就弥漫起熟悉的甜香。妈妈把刚买的月饼摊在竹筛上晾晒,五仁月饼裹着芝麻,轻轻一碰,细碎的芝麻粒便簌簌落下,仿佛能听见细微的摩挲声;莲蓉月饼泛着温润的油光,在阳光的轻抚下,连饼皮上的纹路都透着暖烘烘的惬意,好像在诉说着团圆的期盼。我亲手扎的玉兔灯安静地搁在窗台,白绒耳朵沾了些许灰尘,摸起来软乎乎的,像小团云朵,妈妈瞧见,顺手拿起棉布擦拭,棉布与绒面接触,发出沙沙的声响,她笑着念叨:“等晚上点亮,准比去年的还漂亮。”阳光似乎也懂这份期待,轻柔地洒在玉兔耳朵上,恰似撒了一把碎金,连布纹里的线头都清晰可见——微风裹挟着桂花的甜香悠悠飘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秋正迈着轻盈的步伐,踩着桂香欣然赴约。
院子里的桂树迫不及待地绽放,细碎的小黄花开满枝桠,宛如繁星点缀。清晨,桂花的香气最为清新,深深吸上一口,那股凉意能直抵嗓子眼,瞬间驱散一夜的慵懒;午后,阳光暖烘烘地照耀,香气变得愈发绵密醇厚,裹挟着热气往人的衣襟里钻,好似在热情地宣告中秋的临近。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有的俏皮地粘在蝴蝶翅膀上,带着馥郁的花香飘向远方;有的慢悠悠地掉进爷爷的搪瓷茶碗,宛如撒下一把碎黄玉,在茶汤上轻轻晃动。爷爷并不气恼,只是轻轻吹了吹,茶碗沿沾上一片花瓣,他抬手轻轻蹭掉,脸上带着笑意,缓缓说道:“桂花香泡进茶里,可比糖还甜呐。”我蹲在花丛边追逐蝴蝶,指尖刚要触碰到蝶翅那层薄薄的粉,妈妈便从厨房探出头,高声喊道:“别乱跑啦!刚烤好的鲜肉月饼,趁热吃!”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掉落在衣襟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肉汁在嘴里肆意漫开,带着诱人的热乎气儿,刹那间,爷爷常念叨的那些过往涌上心头:“以前哪有这般口福?中秋就只有一块硬邦邦的冰糖月饼,兄妹几个围在一起分,掉在桌上的渣都得捡起来含在嘴里,生怕浪费了。”
日头渐渐西沉,天色慢慢暗下来,风里带着桂香,轻轻吹在胳膊上,痒痒的,像在挠着心底的温柔。爷爷把藤摇椅搬到桂树下,藤椅的扶手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蒲扇上系着我去年中秋编的红绳,此刻正被风吹得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团圆时光。爷爷指着天上刚露头的月亮,那月亮恰似刚擦拭干净的银盘子,清清淡淡的光洒在槐树叶上,晃得人眼睛发软,连叶子上的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你瞧那月亮里,是不是有团黑影?”爷爷的蒲扇停在半空,目光望向月亮,娓娓道来,“那是桂树,老辈人说有五百丈高,树下还蹲着玉兔,陪着嫦娥仙子呢。”我紧紧贴在他胳膊上,听他讲述,他袖子上残留着皂角的淡香,与桂花香交织在一起,构成独属于家的味道。他缓缓开口:“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仙药才飞上天,从此再也回不了家,只能抱着玉兔,整日坐在桂树下发呆。后来人们过中秋吃月饼、赏月亮,就是盼着一家人能整整齐齐,别像她那般孤单。”风又一次吹过桂树,花瓣飘落在爷爷的白头发上,他抬手轻轻拂去,指尖划过发丝,笑着说:“你看,连月亮里的桂香,都飘到咱院子里了。”
夜里,月亮越升越高,把整个院子照得如同白昼,月光洒在地上,踩上去好似踩在一层轻柔的薄纱上,软乎乎的,仿佛能感受到月光的温柔抚摸。爷爷忽然停下摇蒲扇的动作,凝视着月亮,陷入沉思。“我年轻时在外地当学徒,那年中秋也是这般光景,月亮圆得耀眼。”他的声音轻柔而低沉,“我站在铺子门口,风里飘来别人家饭菜的香气,耳边传来隔壁人家筷子碰碗的声响、孩子的欢声笑语,手里紧紧攥着师傅给的半块豆沙月饼,饼皮有些发硬,咬上一口,甜中带着苦涩——那时就想念你奶奶熬的红薯粥,熬得黏糊糊的,喝进嘴里,暖到心窝里;想念你太爷爷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讲嫦娥的故事,那蒲扇扇出的风,都带着老木头的独特味道。那时候没有电话,想写信又怕家里人担心,只能对着月亮发呆,那一刻,才真正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他稍作停顿,脸上又浮现出笑容,接着说:“后来啊,不管走多远,中秋我都一定要赶回家。再圆的月亮,也比不上家里的灯火温暖,比不上你奶奶递过来的一碗热粥。”
妈妈端来果盘,盘子还带着刚清洗过后的丝丝凉意,里面摆放着剥好的石榴,石榴籽红得透亮,宛如红宝石,轻轻捏起一颗放入口中,甜美的汁水瞬间爆开,满是幸福的味道;柿子剥了皮,软乎乎的,咬上一口,香甜的果肉能沾到嘴角;还有我最爱的糖炒栗子,栗子壳被炒得油亮,剥开时,浓郁的焦香扑鼻而来,栗子肉粉粉糯糯的,热乎气儿顺着指尖传递,暖到心底。妈妈笑着说:“边吃边等,玉兔灯该亮了。”我走向书架,想去翻找《西游记》里画月亮的那一页,书脊已经被摩挲得发毛,指尖刚触碰到磨白的封皮,一张旧照片突然掉落——那是爷爷年轻时在外地拍的,他穿着一件灰布褂子,布料看上去有些硬挺,身后是陌生的街景,手里举着半块月饼,笑容中带着几分腼腆。原来,那年中秋,他将想家的心思,全都藏在了那块没吃完的月饼里。我拿着照片跑出去,照片的边角已经微微卷起,摸起来糙糙的,我问爷爷:“爷爷,你那时候是不是特别想回家?”他接过照片,轻轻抚摸着,指尖缓缓划过照片上的人影,感慨道:“可不是嘛,那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节,就想早点回来看你太爷爷。”
玉兔灯终于亮了,暖黄的灯光映照在墙上,恰似一个小巧的月亮,柔和的光落在脸上,暖乎乎的,满是温馨。妈妈轻轻把我衣襟上的月饼渣掸掉,手指轻轻蹭过衣服的布料,动作轻柔而温暖;爷爷品着桂香茶,茶杯盖与碗沿碰撞,发出清脆的“叮”一声;我靠在他身旁,静静听他讲故事——讲嫦娥如何日复一日地盼着后羿归来,讲他年轻时如何掰着指头数着日子回家,讲以前的中秋没有电灯,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旁吃月饼,灯芯跳跃闪烁,将大家的影子映在墙上,晃来晃去,满是生活的烟火气。月光洒落在摇椅上,又有几片桂花瓣飘落在爷爷的茶碗里,风里混合着月饼香、桂花香,还有远处人家传来的阵阵笑声,悠悠地飘过来,让人沉醉其中。
抬头仰望月亮,恍惚间,仿佛真能看见嫦娥抱着玉兔,伫立在桂树下,遥望着人间的团圆。刹那间,我忽然明白:无论是神话中孤单寂寞的嫦娥,还是古代对着月亮倾诉思念、提笔写信的游子,亦或是此刻坐在院子里的我们,中秋的月亮承载的,始终是同一份深沉的心思——期盼团圆,思念故乡。而所谓的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有家人陪伴在身旁,有香甜的气息萦绕四周,能细细品味月饼的甜蜜,能静静聆听古老的故事,能在满院的月光下,将“团圆”二字,稳稳地珍藏在心底。
风再次吹过桂树,这次,我不再追逐蝴蝶,只是静静地伸出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花瓣落在掌心,软乎乎的,还带着一丝凉意,宛如岁月馈赠的温柔礼物。妈妈催促道:“快吃月饼,再不吃就凉了。”爷爷笑着回应:“不急,月亮还没到头顶呢。”是啊,中秋的夜还很长,不妨放慢脚步,慢慢品味,如此,才能尝出岁月深处的悠悠真味。
【编后荐评】
这篇散文以中秋为轴,用细腻笔触串联起晒月饼、赏桂、听故事等生活片段。作者善用感官描写,芝麻落的声响、桂花的香气、月光的触感,让场景鲜活可触。文中爷爷的往事与嫦娥传说交织,旧照片、皂角香等细节戳中人心,无刻意抒情却满是暖意。它不写宏大景致,只聚焦家常点滴,将“团圆”与“岁月真味”藏在家人相伴的寻常里,读来如沐月光,唤起每个人对自家中秋的温暖记忆。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