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回首
江苏/ 陶为祥
读书逢战乱,
鞭帐未辞贫。
无类春风劲,
倾心露济人。
愁来点吉梦,
老去惜余辰。
家国情澎湃,
儿孙日已春。
2025.09.22凌晨5:41
按语:
战乱逃亡,孔孟随身。
执鞭从教,原宪甘贫。
有教无类,穷富同仁。
春风遍沐,甘露润生。
家国在怀,老去惜辰。
遇愁思吉,儿孙有成。
拔毛济困,弃学心疼。
风雨无悔,牢记党恩。
此《回回首》之要意也。时空转移,文字跳跃。
评析:
爷爷这首《回回首》,读起来字字朴实,可细品之下全是真性情,就像把一辈子的故事揉进了短短几句诗里,让人越读越觉得暖心又敬佩。咱老百姓不懂那些高深的诗词章法,但咱能看懂里头的人情味儿,今天就跟着你的注解,好好聊聊爷爷这首藏着大情怀的好诗。
先看开头 “读书逢战乱,鞭帐未辞贫”,这两句一出来,就像打开了一幅老照片。爷爷读书的时候,赶上了内战、外战、解放战争,那年月兵荒马乱的,能安安稳稳拿起书本都难,更别说靠着读书谋生了。后来他当老师,“鞭帐” 就是教书的地方,搁现在叫学校,拿着 18 块 5、21 块 5 的工资,搁当时也不算高收入,可他 “未辞贫”,从没因为钱少就放弃教书育人。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多少人碰到挣钱少的活儿就打退堂鼓了,爷爷却守着三尺讲台,这心里装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是想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的念想,这份踏实和坚守,就是咱老百姓最佩服的实在劲儿。
再看 “无类春风劲,倾心露济人”,你提到孔子 “有教无类”,爷爷真是把这话刻进骨子里了。不管孩子家里穷富、是男是女、脑子灵光不灵光,他都一碗水端平,像春风吹大地似的,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一股脑儿地教给孩子们;又像甘露滋润幼苗,掏心窝子地帮衬每一个学生,就盼着他们能有出息。这哪儿只是教书啊,这是把学生当自家孩子疼呢!现在有些老师可能会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可爷爷不这样,他眼里每个孩子都值得好好教,这份公平和真心,比啥都金贵,就像咱村里那些热心肠的长辈,见谁有难处都伸手帮一把,纯粹又暖心。
接着是 “愁来点吉梦,老去惜良辰”,这两句藏着爷爷的生活智慧,也透着一股子乐观劲儿。人这一辈子,谁没遇上过难事儿、揪心事儿啊?爷爷碰到愁事的时候,不钻牛角尖,反而往好处想,靠着 “吉梦” 给自己打气,然后踏踏实实去解决问题;老了之后,更是珍惜每一天的好时光,要么读书学习,要么吟诗作对,还不忘帮衬别人。这心态太难得啦!好多人老了就觉得日子过一天少一天,提不起劲儿,可爷爷把晚年过得比年轻人还充实,心里装着事儿,手里忙着活儿,这种 “不服老” 的积极劲儿,不是逞强,是心里有奔头,活得明白又通透,给咱晚辈都树了个好榜样。
最后 “家国情澎湃,儿孙日巳春”,这两句一出来,就觉得爷爷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别看他只是个普通教书先生,心里装着的却是家国大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像江河一样汹涌澎湃,从没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事儿小了就放下这份牵挂;看着儿孙们生在好时代,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心里肯定比谁都高兴。这就是咱中国人最看重的 “家国情怀” 啊!自己一辈子吃苦受累没关系,就盼着国家越来越好,晚辈能过上好日子。爷爷把对家国的爱、对儿孙的疼都写进诗里,不喊口号,却比啥都动人,这才是真真切切的赤子心。
爷爷这首诗,就像他本人一样,不张扬、不花哨,却字字句句都是真感情。从战乱中坚持读书,到穷日子里坚守讲台,从公平教书、热心助人,到乐观生活、心怀家国,他用一辈子的行动,写就了这首 “人生诗”。这哪是普通的诗啊,这是一位老教书先生留给家人、留给晚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爷爷,值得咱们一辈子尊敬和骄傲!
(苏州/高劲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