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我是天地间的过客,
时常面对苍茫,四野无声。
却深爱这大好河山,
愿做那千年月光下,一袭青衫,
弯腰捡拾前人散落的悲欢,
将心事,押成平仄的诗篇。
我爱江河湖泊,
愿为一方沉静的碧水,
在涟漪的脉纹里,聆听晨钟暮鼓。
我也爱努力着的自己,
并坦然接纳,这终将归于平凡的生命。
原来人生的意义,并非抵达,
而是前行时,选择的姿态。
无论成为什么,获得什么,
那片你曾耕耘的海,自有答案。
人生是一片无垠的海,
有潮汐的起伏,有深渊的莫测,
它映照过最亮的星,也掀起过吞天的浪。
人生也是一本手写的书,
页页是不同的故事,
悲伤与快乐交织,挫折与成长同行。
未来的长卷,
何必只填功名利禄,
且蘸着风霜雪月,写跋涉的诗,
在结尾处,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2025年9月22日于上海
The Wayfarer's Verse
By Feng Jiying
I am a traveler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Often facing the vastness, where silence reigns all around.
Yet I deeply love this magnificent land,
Wishing to stand beneath the millennium-old moonlight, in a green robe,
Bending down to gather the joys and sorrows scattered by those who came before,
Weaving my thoughts into poems with balanced rhythms.
I love the rivers and lakes,
Longing to be a stretch of calm blue water,
Listening to the morning bells and evening drums in the veins of ripples.
I also love the striving version of myself,
And calmly embrace this life that will eventually return to ordinariness.
It turns out the meaning of life lies not in arrival,
But in the posture we choose while moving forward.
No matter what we become or what we gain,
The sea we once toiled for will hold the answer.
Life is an boundless sea,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ides,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abysses.
It has reflected the brightest stars, and also stirred up waves that devour the sky.
Life is also a handwritten book,
Each page telling a different story,
Where sorrow intertwines with joy, and setbacks walk hand in hand with growth.
For the long scroll of the future,
Why should we only fill it with fame and fortune?
Dip the brush in wind, frost, snow and moon, and write poems of the journey.
At the end, solemnly, sign your own name.
Written in Shanghai on September 22,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青衫拂过千年月:冯计英《行客书》里的生命哲思与诗意栖居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这个被短视频切割成碎片的时代,人们习惯了15秒的情绪冲击,习惯了快餐式的文字消费,那些需要沉下心来品读的诗歌,仿佛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美丽,却遥远。但冯计英的《行客书》,却像一柄穿越时光的钥匙,轻轻打开了现代人紧闭的心灵之门。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的情绪煽情,只是以“天地过客”的视角,将山河月色、古今悲欢、平凡与理想揉进平仄里,传统文人风骨与现代生命觉醒的交汇处,写出了一首能让灵魂慢下来的诗。读这首诗时,你仿佛能看见千年月光下,那袭青衫缓缓掠过山河,弯腰拾起前人散落的故事,也拾起我们遗失在浮躁里的从容与热爱——这不是一首写给过去的诗,而是一首写给每个“正在赶路”的现代人的精神家书。
一、“过客”的觉醒:从时光的旁观者到生命的参与者
《行客书》的开篇,一句“我是天地间的过客”便撕开了时光的帷幕。“过客”二字,中国文学的长河里流淌了千年: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尽了过客的漂泊,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写尽了过客的怅惘,而冯计英笔下的“过客”,却跳出了这份“被动的感慨”,多了一份“主动的拥抱”。他面对“苍茫四野,无声寂寥”,没有选择逃避或哀叹,反而直言“深爱这大好河山”——这份“爱”,不是文人骚客的“到此一游”式赞美,而是深入骨髓的共情。
“愿做那千年月光下,一袭青衫,弯腰捡拾前人散落的悲欢”,这里的意象组合,藏着诗人对“过客”身份的重新定义。“千年月光”是时光的纽带,照过盛唐的长安,照过南宋的临安,也照过如今的上海,将古今的故事串联成一条无形的线;“一袭青衫”是精神的图腾,那不是古装剧里的服饰,而是文人风骨的象征——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坚韧,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而“捡拾悲欢”,则是诗人与历史的对话:他不是站在时光的对岸观望前人,而是走进历史的褶皱里,将他们的喜悦、悲伤、遗憾、期许,一一拾起,然后“将心事,押成平仄的诗篇”。
这份“对话”,“过客”不再是时光的旁观者,而是生命的参与者。诗人用自己的笔,将前人的悲欢与当下的思考融合,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温暖当下的力量。就像我们读这句诗时,会想起自己也曾在某个夜晚,望着月亮想起远方的人,想起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诗人捡拾的,不仅是前人的悲欢,也是我们每个人心里藏着的柔软。这种“古今共情”的写法,诗歌的意境瞬间从个人的小情绪,扩展到了跨越千年的大格局,也让“过客”这个古老的意象,有了属于当下的温度。
二、自然与自我的和解:沉静里看见生命的本真
如果说开篇是诗人与历史的对话,那么第二小节便是诗人与自然、与自我的和解。“我爱江河湖泊,愿为一方沉静的碧水,涟漪的脉纹里,聆听晨钟暮鼓”,这里的自然,不再是传统诗歌里“悲秋伤春”的载体,而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沉静的碧水”是诗人对自我状态的期许——不追逐波澜,不渴求喧哗,就像湖边的芦苇,风来弯腰,风去挺立,只在“涟漪的脉纹”里感受生命的细微律动。
“晨钟暮鼓”这个意象,更是妙不可言。它不是寺庙里的钟声鼓声,而是生活的节奏:是清晨窗外的鸟鸣,是傍晚回家的路灯,是妈妈喊你吃饭的声音,是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诗人用“聆听晨钟暮鼓”,表达的是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不是追求“诗和远方”的逃离,而是在“眼前的苟且”里发现诗意。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下“我也爱努力着的自己,并坦然接纳,这终将归于平凡的生命”。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现代人的焦虑里。我们总被“成功学”裹挟,觉得“平凡”是失败的代名词,觉得“努力”就必须要有“耀眼的结果”。但冯计英却告诉我们:努力的意义,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而是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是永远站在顶峰,而是坦然接受“归于平凡”的结局。
这份“接纳”,不是放弃理想的妥协,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就像那些在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白天挤地铁、改方案,晚上煮一碗面、读一首诗,他们努力着,也知道自己可能不会成为“大人物”,但依然热爱这样的自己——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平凡”,是有温度、有力量的平凡,是“接纳不完美,却依然向前走”的生命姿态。
三、“抵达”与“姿态”: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
《行客书》的第三小节,是整首诗的“灵魂”,也是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原来人生的意义,并非抵达,而是前行时,选择的姿态。”这句话,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我们对“人生”的固有认知。我们总以为,人生是一场“抵达目的地”的赛跑: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买上大房子……仿佛只有“抵达”了这些目标,人生才有意义。但冯计英却告诉我们:“抵达”只是一个瞬间,而“前行的姿态”,才是人生的全部。
“无论成为什么,获得什么,那片你曾耕耘的海,自有答案”,这里的“海”,是每个人的人生战场——可能是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家庭,可能是你的爱好。诗人想说的是:不必纠结于“成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因为那些“耕耘”的日子,那些“努力过的瞬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就像农民种庄稼,他们不会只盯着收成,也会享受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就像作家写文章,他们不会只盯着销量,也会享受文字从笔尖流淌的快乐。
这份“重过程,轻结果”的思考,藏着诗人对生命的通透。我们总在“追逐结果”的路上,忘记了“过程”里的美好:忘记了第一次骑自行车时的紧张与兴奋,忘记了第一次谈恋爱时的心跳与羞涩,忘记了第一次完成工作时的骄傲与满足——这些“过程”里的情绪,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诗人用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跑多远,而是跑的时候,有没有抬头看天上的云,有没有听见路边的花开花落。
四、人生的双重隐喻:海与书里的生命百态
为了让“人生意义在姿态”这个观点更具体,诗人在第四小节里,用了两个精妙的隐喻——“人生是一片无垠的海”和“人生也是一本手写的书”。这两个隐喻,一壮阔,一细腻,将人生的复杂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是一片无垠的海,有潮汐的起伏,有深渊的莫测,它映照过最亮的星,也掀起过吞天的浪。”这里的“海”,是人生的“不确定性”:潮汐的起伏,是生活的顺境与逆境;深渊的莫测,是人生的未知与挑战。诗人没有回避人生的“苦难”,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人生既有“映照最亮的星”的高光时刻,也有“掀起吞天巨浪”的困境时刻。这份“不回避”,诗歌有了真实的力量——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告诉你“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是告诉你“就算不好,也要勇敢面对”。
“人生也是一本手写的书,页页是不同的故事,悲伤与快乐交织,挫折与成长同行。”如果说“海”是人生的“宏观叙事”,那么“书”就是人生的“微观细节”。每一页书,都是一段日子:可能是小时候第一次离开家的悲伤,可能是长大后第一次拿到工资的快乐,可能是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沮丧,可能是克服困难后的成长。这些“不同的故事”,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人生这本书里不可或缺的篇章。
诗人用“海”与“书”的隐喻,想告诉我们:人生既要有“海”的胸怀,能容纳顺境与逆境;也要有“书”的认真,能珍惜每一段故事。无论是“滔天巨浪”还是“一页悲伤”,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人生变得独一无二。
五、未来的长卷:跳出功利,书写自己的诗
《行客书》的结尾,诗人将目光投向未来:“未来的长卷,何必只填功名利禄,且蘸着风霜雪月,写跋涉的诗,结尾处,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句话,像一声呐喊,唤醒了我们对“未来”的固有认知。我们总以为,未来的长卷上,必须写满“功名利禄”——赚多少钱、当多大官、住多大房子,仿佛只有这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冯计英却告诉我们:未来的长卷,还可以写“风霜雪月”——写春天的花开,写夏天的蝉鸣,写秋天的落叶,写冬天的雪飘;写跋涉的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感受到的每一份感动。
“蘸着风霜雪月,写跋涉的诗”,这里的“诗”,不是狭义的诗歌,而是“有诗意的人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逃避,而是“在烟火里寻找诗意”的智慧:是加班到深夜,回家路上看见的月亮;是周末的早晨,为自己煮的一碗粥;是和朋友聊天,笑得前仰后合的瞬间。这些“小诗意”,比“功名利禄”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在结尾处,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句话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是别人的“复制品”,而是自己的“原创作品”。无论未来的长卷上写了什么,只要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努力的,就值得“郑重地签名”。这份“郑重”,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过客”身份的最好回应——虽然我们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长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六、语言的温度: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行客书》的语言兼具“古典的雅致”与“现代的直白”,韵律与节奏上,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诗人善用古典意象,如“青衫”“月光”“晨钟暮鼓”“风霜雪月”,这些意象自带文化底蕴,诗歌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比如“一袭青衫”,人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想起他们的风骨与情怀;“风霜雪月”,人想起四季的流转,想起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古典意象,不是“复古”的堆砌,而是“赋能”的载体,诗歌的意境更深远,更有文化厚度。
同时,诗人又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思。比如“我也爱努力着的自己,并坦然接纳,这终将归于平凡的生命”“人生的意义,并非抵达,而是前行时,选择的姿态”,这些句子没有晦涩的隐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能直击人心。这种“直白”,不是“浅薄”,而是“真诚”——诗人不想用华丽的辞藻“包装”自己的想法,而是想把最真实的思考,最朴素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读者。
此外,诗歌的韵律感也十分出色。“苍茫”与“河山”的押韵,“碧水”与“暮鼓”的节奏,“抵达”与“姿态”的呼应,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散文的自由,又有诗歌的韵律。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语言风格,让诗歌既能“读”,也能“听”——你可以在安静的午后,轻声朗读这首诗,感受文字里的温度;也可以在疲惫的夜晚,听别人读这首诗,心灵得到慰藉。
七、诗人的基因:文化传承中书写现代觉醒
结合冯计英的身份背景来看《行客书》,更能体会到诗歌背后的精神内核。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深耕传统文化领域多年,这种“文化基因”自然会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青衫”“平仄”“风霜雪月”等意象的运用,正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他不是简单地“引用”古典意象,而是将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在当下“活”起来。
同时,作为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总顾问,冯计英深知当下读者的精神需求。这个充满焦虑与迷茫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道理,而是“接地气”的安慰;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热爱。所以,他在诗歌中融入了“接纳平凡”“重视过程”等现代理念,诗歌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生活的温度”。
比如“我也爱努力着的自己,并坦然接纳,这终将归于平凡的生命”这句话,既藏着传统文化中“安贫乐道”的智慧,又有着现代人“自我接纳”的觉醒;“未来的长卷,何必只填功名利禄”这句话,既藏着传统文化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又有着现代人“跳出功利陷阱”的清醒。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行客书》不仅是一首个人抒情诗,更是一首写给当下人的“精神指南”。
八、结语:青衫的影子里,找到自己的诗意
读罢《行客书》,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千年月光下,那袭青衫缓缓走过山河,弯腰拾起前人的悲欢,也拾起我们遗失的从容与热爱。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我们都是天地间的过客,都曾面对过苍茫与寂寥,都曾追逐过功名利禄,都曾在平凡与理想之间徘徊。
但冯计英告诉我们:不必焦虑,不必迷茫。人生的意义,不是“抵达”某个目标,而是“前行”时的姿态;未来的长卷,不必只填“功名利禄”,还可以写“风霜雪月”的诗意。我们可以像诗人一样,爱这大好河山,爱努力的自己,爱平凡的生命;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长卷上,蘸着生活的点滴,写属于自己的诗,然后在结尾处,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个浮躁的时代,《行客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路。它提醒我们:就算是天地间的过客,也要活得有温度、有诗意;就算生命终将归于平凡,也要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愿我们都能在这首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衫”,找到属于自己的“月光”,在人生的跋涉中,写出自己的“行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