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满 中 秋 情
作者:张鑫
夜深了,一轮明月悄然爬上东方的天空,像一枚温润的玉盘,静静地悬挂在墨蓝色的天幕上。清冷的银辉漫过窗棂,在案头铺开一片柔光。远处隐约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夹杂着月饼的甜香,在晚风中轻轻荡漾。
我推开窗,任凭月光洒满衣襟。这般月色,已经照耀中华大地五千年了。想起李白"举头望明月"的孤寂,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旷达,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哲思。每一缕月光里,都编织着华夏儿女共同的情感密码。
母亲在厨房忙碌着,传统的五仁月饼在烤箱里散发出熟悉的香气。她说这是祖母传下来的配方,核桃仁、瓜子仁、杏仁、芝麻、冰糖,每一样都要精心配比。面团在她那虽布满老茧而又灵巧的指间翻飞,刻印出牡丹花的纹样,就像千百年来中国女性传承的手艺。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宋代中秋:"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竹鼎沸"。虽然时代更迭,但这份对团圆的期盼从未改变。
阳台上的父亲正在泡茶,紫砂壶里沏的是安溪铁观音。茶香与月饼香在月光中交织,织成一张温暖的网。"今年试试航天月饼吧。"他指着礼盒上印着的嫦娥五号图案笑着说。是啊,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工程"的实现,中国人的探月梦跨越千年终于成真。当玉兔号在月面留下第一道车辙,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科技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视频通话的提示音响起,屏幕那端是在威尼斯留学的表妹。她身后是亚得里亚海的月色,桌上却摆着从中国城买来的广式月饼。"虽然身在异国,但还是要过中秋呀。"她笑着说,镜头扫过她的小公寓,墙上挂着京剧脸谱,书架上立着《唐诗三百首》。文化就像月光,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温柔相随。
忽然想起台南的姑婆。去年收到她手写的家书,娟秀的毛笔字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每见月圆,便想起小时候在闽南老宅的天井里分食月饼的情景。"海峡再宽,也隔不断同一轮明月下的乡愁。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中秋的乡愁,该是一块圆圆的月饼,甜在嘴里,化在心里。
夜渐深,月亮升到中天。阳台上的国旗在月光中轻轻飘扬,那抹鲜红格外醒目。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建国阅兵战机飞两次到9•3阅兵大国重器一一列阵,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在月光下书写新的传奇。而中秋就像一条精神纽带,将散落四海的心灵系在一起。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抬头看见这轮明月,就会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想起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乌篷船、岭南地区的骑楼老街……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神州大地上。它照过紫禁城的红墙,照过黄鹤楼的飞檐,照过布达拉宫的金顶,照过日月潭的碧波。在这清辉笼罩的夜晚,千门万户飘出相同的月饼香,传出同样的团圆笑语。也许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不需要刻:意传承,就像月光不需要约定,总会如期而至,照亮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似曾见古月。这轮明月见证过秦汉烽火,沐浴过盛唐气象,抚慰过抗战烽烟里的流离百姓,如今又照耀着新时代的追梦人。它像一位永恒的信使,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对和平的守望。
夜深了,月亮西斜。我将最后一块月饼掰成两半,一半留给未归的游子,一半献给天上的明月。因为我知道,在这片月光照耀的土地上,永远会有炊烟升起,有茶香飘荡,有月饼的甜味在唇齿间化开,有团圆的暖意在心中流淌。这就是中秋,这就是中国,这就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原乡。
水调歌头•中秋寄怀
文/张鑫
玉宇净如洗,银汉转冰盘。
人间万户瞻处,今夕最团圆。
桂子天香云外,鹤影仙姿霄汉,同醉此宵妍。
寰宇共明月,情系海天间。
饼儿甜,果儿艳,笑开颜。
中华儿女,何事千里问婵娟?
一自嫦娥奔去,更有神舟来往,云路在人间。
祈盼台瀛早,携手复兴篇。
2025年9月于武汉
【作者简介】
张鑫,男,196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竹溪县发改局退休干部,武汉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请点击下面中秋有奖征文大赛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