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六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获奖作者名单
风采奖(1名)
编号2:《一张万里孤征的考卷——向冼玉清先生致敬》(王小琼 广东韶关)
韶阳奖(1名)
编号11:《琅玕的光痕——致冼玉清先生》(曾德 广东韶关)
大村奖(1名)
编号16:《礼赞冼玉清》(冯兆烈 广东清远)
学宫奖(5名)
编号3:《第三种绝色——追思冼玉清先生》(钟启福 广东韶关)
编号7-2:《大村札记》(白春明 广东乐昌)
编号12:《一片冰心在岭南一一谨以此诗献给冼玉清先生》(黄凤娣 广东翁源)
编号15:《砚底山河》(刘晓丽 广东韶关)
编号18-1:《一代才女冼玉清》(黄锡元 广东韶关)
入围奖(6名)
编号4-3:《师者如光,双星致敬玉清先生》(李丽 广东韶关)
编号14:《山村来了一位烽火不败的丽人——冼玉清》(冯志光 广东韶关)
编号17:《望山耕清舍 飞檐刻琼文——纪念冼玉清先生》(文闻 广东韶关)
编号19: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曾议辉 马来西亚)
编号21:《七绝·烽火书声》(聂党生 江西南昌)
编号22-1:《七绝·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梁福强 马来西亚)
冰心昭日月,青灯照征旅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获奖作品简析
作者:虞永新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第六场地标景点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大村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北部。抗战时期,私立岭南大学、私立东吴大学文理学院、私立岭大附中等相继迁校到此,在敌人的炮火下坚守办学。这里曾走出一批杰出名家大师,包括当代杰出女学者、诗人冼玉清。
今年恰逢冼玉清诞辰130周年,为了了解冼玉清的生平事迹,敬仰这位“岭南第一才女”“不栉进士”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感受赤子心,诗写冼玉清,赛事主办方于2025年7月19日组织一次大村采风活动,参观“玉清书舍”,了解“岭南第一才女”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这次的采风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启发创作思路、挖掘写作题材。
常言“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成功”,做为一个社团的集体练笔,能坚持下来的人肯定会有大的进步。从这一期收到的参赛稿件可以看出: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写作角度精准,手法也比较新颖,作品总体的质量有了提高。
获风采奖的是编号2作品《一张万里孤征的考卷》,阅读这首诗,孤勇者的形象、一个站在历史的光中英雄的形象就这样抽象且具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你在战火中点燃的那支蜡烛/至今仍在燃烧着自己/照亮满天下桃李的芬芳”,是因为“星光下的信仰/支撑着你呕心沥血的教诲/一袋干粮,捧在冰凉掌心里/暖热了学生求知的感恩和渴望”。因为信仰的支撑,因为星光下的追逐,让理想之花顽强地开在粤北,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暖热了自己也暖热了读者。这是篇读完之后颇有感化力的作品,“在万里孤征中的答卷上/留下浓浓一张/满分的沧桑”。这首新诗整体写作上用了巧意,语言有张力、诗意颇浓,值得大家反复品味。
韶阳奖是编号11《琅玕的光痕》,一首诗能有一句出彩的语句,便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一句已经是难能可贵,如果整首诗都能将意境与诗意结合起来,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本诗中作者用一种有力度的写作来概括与刻画冼玉清先生的生平,慧心独到地赞其“每个字都是不肯熄灭的 灯”,更是对其“自己留在沦陷区 用不合作的沉默/把不栉进士的称号 铸成子弹”做独具匠心的联想,生动地把冼玉清先生的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学术研究的精神有力度地刻画出来。
大村奖编号16《礼赞冼玉清》,这是新韵古体诗,以“鬓凝霜”“韵自长”“独抱冰心昭日月,青灯一盏照文光”写出冼玉清先生在为了学术研究,大部分时间都埋头工作的敬业精神,是这期古体诗中较大气的写作。
学宫奖5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编号3《第三种绝色》,这首诗的写作角度比较刁,出乎意料之外。这种打破熟套的写作特点,总会在众多文章中让人眼前一亮,给人耳目清新的感觉。“和汉白玉雕像四目相对/她眼里的清澈 像一条透明的河流/流过我的眉 流向岭南四月天”,自然而然就把第三种绝色用诗的言语表达出来。这种不可亵渎的美,就是人生中、诗歌里的最高境界的美,心领神会,心生向往。
编号7-2《大村札记》,作品通过多个场景的描写,把大村的历史与现今的景观相融合。每个场景几笔带过,是素描也是流水,似轻风掠过,却有光影“在青石板上重叠”。有伸延有回应,“跑道上的少年 踩着烽火的余温奔跑/他们的影子拉长时 正与长衫学子的脚印/在青石板上重叠”,“茶篓晃下山岗 香气漫过修复的街巷/那些被唤醒的弦歌 正沿着樟叶的脉络/往年轮深处生长”。作者以短短的20行诗将大村这个韶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韶关学院实习等的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日常进行生动描写,以札记的方式起到叙事与记录的功能。让读者在简短的诗中领略到对大场面的描绘,从表层景观到深层历史的考究,此诗耐读。
编号12《一片冰心在岭南》,作品命名高度概括了冼玉清先生一生俭朴,乐于助人的质朴而高洁形象。冼玉清终生未婚,自称“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作者用“树皮砌墙茅盖顶,蛇虫环绕/与学子同羹,共宿一艇”写先生与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为抗日救亡,为教育救国作出了伟大贡献。以“授业循循,立说标新,教坛“中西合璧”/茅漏冷雨,浇不灭台下求知若渴的星光/树滤寒风,吹不散学生坚如磐石的志向”,用月亮记得、晨曦看见、青山相伴三个排比,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华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反映了岭南莘莘学子为新中国的蓬勃发展而作出的伟大成就。
编号15《砚底山河》,追忆冼玉清写过不少歌颂社会主义的诗篇,有“岭南第一才女”的美誉。她毕生沉迷典籍,勤于著书立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特别在诗词创作方面,卓然成家。作者以“在烽火啃过的课桌上/砚台盛着半池星光 有人说她的诗稿比炮弹轻/却压弯了岭南的脊梁”,准确生动地肯定并赞誉冼玉清先生对研究岭南文化、文献,作出的重要贡献。
编号18-1《一代才女冼玉清》,“讲台三尺传诗韵,粉笔支支育万芜。”“手校书成眉已白,心研史籍志难渝。”冼玉清是岭南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学者、广东文献专家,她夙慧勤学,能诗善画,其诗屡受陈三立、陈寅恪等大家好评。冼老师一生写下多篇学术论文,她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更加浓郁。冼玉清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人,大部分时间都埋头工作,这首古体诗就是对她一生非常到位的总结。
这期收到的稿件中,还有不少质量不错的作品,受评奖名额的限制、也因写作超出征稿的要求,只作入围作品推介分享。
其中编号4-3《师者如光,双星致敬玉清先生》全文34行,有舞台剧的特征,这种弹唱法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但因篇幅超征稿行数安排在入围奖作分享。说明写作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写法在这次征文中不合适,但作为写作方式的一次突破,也为下一次的写作开了先例、积累了经验。
编号17《望山耕清舍 飞檐刻琼文》,作品也是超出了超征稿行数。其实,做为投稿人,如果在投出稿件时再认真检查一次投稿要求的字数、行数,有时可以巧妙地处理一下,便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此处的溪流,倒影着木棉的自傲”,是这首诗中亮眼的一笔,写出了冼玉清先生红棉般的气质及其有担当的品质。
编号14《山村来了一位烽火不败的丽人——冼玉清》“以笔为刀”,“在另一个战场,将教鞭紧握,继续向敌人,无声地挥戈!”“目光穿透那消散久远的滚滚狼烟”,尤其令人动容。
另外3首入围奖作品均为七言绝句,言简意赅,辞采壮丽,古雅格调中透出庄严气息,余韵缭绕。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六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获奖作品展示
编号2:一张万里孤征的考卷——向冼玉清先生致敬
王小琼(广东韶关)
油灯熬瘦的孤影
往返于粤北山沟草堂
一路向北。抱着太阳
追寻三尺讲台上神圣的月光
星光下的信仰
支撑着你呕心沥血的教诲
一袋干粮,捧在冰凉掌心里
暖热了学生求知的感恩和渴望
古籍的书架上
是你采集岭南文献的心血
收藏的彝器
在万里孤征中的答卷上
留下浓浓一张
满分的沧桑
你在战火中点燃的那支蜡烛
至今仍在燃烧着自己
照亮满天下桃李的芬芳
编号11:琅玕的光痕——致冼玉清先生
曾德(广东韶关)
渔火,在澳门的海湾摇晃
十九世纪末的微光里一个女婴睁开眼——
她将用一生来擦拭岭南文化的铜镜
西樵山的云雾知道:那个临摹《说文解字》的少女
在康有为弟子的学堂里把“教育救国”四个字刻进骨头的年轮
而岭南大学的钟声记得她把婚约换成借书证
“事业为丈夫”的印章 盖在每册泛黄的广东文献考据上
1938!炮火撕碎书页时
她背着典籍逃亡在韶关犁市大村的茅屋里
用冻僵的手指写下《流离百咏》诗——
每个字都是不肯熄灭的灯
看啊!她卖掉陪嫁的金钗
送一个叫冼星海的青年去巴黎音乐学院
而自己留在沦陷区用不合作的沉默
把“不栉进士”的称号 铸成子弹
今天,在韶关书城
当朗诵声掀起2025年的秋风 我突然看见——
玻璃展柜里的钢笔正渗出墨迹
像一条永不干涸的珠江在续写
她没来得及完成的《广东女子艺文考》补遗
编号16:礼赞冼玉清
冯兆烈(广东清远)
书城埋首鬓凝霜,笔底风华韵自长。
粤海图经研尽瘁,岭南词笔冠群芳。
宁将事业为良伴,不把浮名系画堂。
独抱冰心昭日月,青灯一盏照文光。
编号3:第三种绝色——追思冼玉清先生
钟启福(广东韶关)
四月,清风吹着大村
那里古樟长出新芽绿得清新
格桑花开在一幢幢修复的平房前后笑得好看
研学基地指导老师有序带领学生
穿行在这片岭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
古樟的年轮里藏着东吴大学迁校时的行李箱
我俯身破译刻在石碑上的抗战家书
走到玉清书舍门前仰头遇见林下之风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和汉白玉雕像四目相对
她眼里的清澈像一条透明的河流
流过我的眉流向岭南四月天
惊鸿照影,照见伏案碧浪玕馆
用梅枝划亮星火
《广东女子艺文考》、《水仙图》和《墨兰》
诗简与淡墨的清香和门前的翠色交相摇曳
我在沉醉中反复抒情
为了追思逆行烽火岁月中
事业为夫学校为家学生为子
的那份素心,或者高级
编号7-2:大村札记
白春明(广东乐昌)
樟叶在掌心摊开年轮
两树合抱的浓荫里
藏着1938年的晨读声
青砖拱门接住斜阳
怀士堂的板书洇透时光
“教育救国”四个字 仍在瓦当间轻轻震荡
玉清书舍的茶花开得和当年一样
小楷在宣纸上洇开时
山风正翻过校史的扉页
古井的绳痕里还泡着未凉的月光
白鸭划过风水塘
惊起半塘祠堂的倒影
跑道上的少年踩着烽火的余温奔跑
他们的影子拉长时正与长衫学子的脚印
在青石板上重叠
茶篓晃下山岗香气漫过修复的街巷
那些被唤醒的弦歌正沿着樟叶的脉络
往年轮深处生长
编号12:一片冰心在岭南一一谨以此诗献给冼玉清先生
黄凤娣(广东翁源)
承西樵山风骨,得妈祖慧根
草鞋烽火逆行,一蓑烟雨自泰然
树皮砌墙茅盖顶,蛇虫环绕
与学子同羹,共宿一艇
授业循循,立说标新,教坛“中西合璧”
茅漏冷雨,浇不灭台下求知若渴的星光
树滤寒风,吹不散学生坚如磐石的志向
月亮记得:一杯清茶诵《流离》,一声笑越沧海
晨曦看见:一盏孤灯透夜,将山水人文融入《广东释道着述考》证
青山相伴:一支狼毫赋色《墨兰》、《牡丹》与《旧京春色图》
先生以臂之力,擎起文物星斗
先生倾尽毕生,熔铸艺苑文心
先生散尽青蚨,余晖映照黉门
岁月琢璞,时光精雕
一片冰心在岭南
编号15:砚底山河
刘晓丽(广东韶关)
我驻足玉清书舍的门槛
指尖抚过砖墙上的弹痕
——那是1938年的标点
在烽火啃过的课桌上
砚台盛着半池星光
有人说她的诗稿比炮弹轻
却压弯了岭南的脊梁
碧琅玕馆的灯芯
熬瘦了多少个夜
才把流离写成琥珀
此刻香樟的影子在游走
像她未写完的注脚
风翻动史料里的空白页
忽然懂得那些未嫁的岁月
原是嫁给了整座岭南的文脉
编号18-1:一代才女冼玉清
黄锡元(广东韶关)
岭表鸿儒冼氏姝,文旌教帜两昭苏。
讲台三尺传诗韵,粉笔支支育万芜。
手校书成眉已白,心研史籍志难渝。
毕生精力凝双业,不朽英名耀古虞。
编号4-3:师者如光,双星致敬玉清先生
李丽(广东韶关)
(冼星海)
师弟,你看这粤北的雨
总让我想起先生撑伞的模样
她说学问如竹,须扎根风雨
可那伞下,分明是半生未干的墨香
(梁羽生)
师兄,你听这文物上的裂纹
多像她深夜伏案的叹息
辨真伪时,她指尖的温度
胜过江湖最利的剑芒
犹记书房围坐,她讲《楚辞》
如歌黄河奔涌,说屈原的孤傲
便是文人脊梁里,不灭的星火
(冼星海)
烽火那年,先生的书信似飞雁
穿越硝烟,烫在掌心
“莫惧乱世,守住文明的根!”
字字如金石相击,铮然作响
她独守沦陷的广州
用瘦骨,顶起博物馆的门庭
盗贼喝问:“值么?”
她答:“文化无价,士可殉道!”
(梁羽生)
师兄可忆她病中授课?
咳声断续,犹织唐宋平仄
说生命若烛,便当燃透
照亮后来者跋涉的夜
她走后,我们捧起她校注的典籍
纸页间渗着未冷的血泪
那已非书卷,是先生骨血铸就的山脉
供我们这些弟子,终生仰望
(合)
先生啊!如今我们鬓染秋霜
可您的身影仍在香樟树下生长
星海以音符,续写您的诗行
羽生化侠笔,守护文明的城墙
您教我们:真正的传承
非在形似,而是让您的魂
在我们骨中——迸发新的天光!
【注】冼星海和梁羽生是玉清先生不同时期的弟子,在不同的领域有着非同凡响的成就,突发奇想,就让这两个人穿越时空,来个发自肺腑的双人合唱!
编号14:山村来了一位烽火不败的丽人——冼玉清
冯志光(广东韶关)
你,从日寇轰炸的广州废墟中挣脱,
伫立寸金桥头,低吟“流离百咏”之歌。
你,无畏山高路远,不惧烽火漫天,
沿着粤汉铁路,颠簸、翻越,
抵达曲江深处——大村,这小小的山窝。
你,并非避祸偷安,苟且求活,
怀揣“国愁千叠”,胸中燃着愤怒的火。
只为寻觅一方复学复课的净土,
在另一个战场,将教鞭紧握,
继续向敌人,无声地挥戈!
你,抖落征尘,换上心爱的蓝色旗袍,
师生同心,筑土为墙,伐木为椽。
简陋校舍间,教书育才、秉烛著说,以笔为刀,
刻出民族的脊梁,坚韧不拔的线条。
今日,凝望你汉白玉的雕像,
“如藐姑射仙人”,冰清玉洁。
目光穿透那消散久远的滚滚狼烟。
澄蓝天空下,炊烟袅袅升起,
一个崭新的村庄,宁静如画卷,
正铺展在你——永恒的凝望之前。
【注】“流离百咏”,出自冼玉清1942年在湛江寸金桥法租界时创作的诗歌题目《流离百咏》,全诗为“国愁千叠一身遥,肯被黄花笑折腰。地限华夷遗恨在,几时痴立寸金桥。”“国愁千叠”,出自《流离百咏》。“如藐姑射仙人”,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故后以“藐姑射神”常比喻体态柔美的女性。
编号17:望山耕清舍 飞檐刻琼文——纪念冼玉清先生
文闻(广东韶关)
烽火无尽·星沉
颠沛流离的史册,
敲打痛进骨髓的记忆。
你拓印下幽燃岭南的体温——
从荔枝湾褪色的船歌,
到韶关隘口结霜的望远镜。
当国立中山大学的钟声
碎成坪石镇和大村处铁轨的寒光,
一袭蓝布衫,始终是
烽火绵绵里不倾斜的旗杆,
在那场迁移潮中,构建了往事的孤岛。
桃李莘莘·星图
粉笔灰飘雪的那年,
你被银铃般的声音唤作“冼姑”。
几明窗静、红砖砌墙,
茅草檐垂下冰凌的琴弦。
独默的黑板是唯一的耕地,
你用《楚辞》韵律犁开冻土,
在粤北山谷里孕育出倔强的穗——
每粒稻壳都裹着
未破译的星图。
村苒巾帼·密码
简村是那美好的故乡,
三百年蚕丝
突然刊印在《广东女子艺文考》的扉页,
你以水井为砚,蕉叶为笺,
替所有被战火擦去的名字
续写籍贯。
追忆“迎月会”的点点伽罗
蕴藏明清大家的诗密码;
此处的溪流,倒影着木棉的自傲,
开作女校的晚钟
响彻你所期盼的、新的岭南志。
曲江辞录·屋脊
秀骨亭亭,不假雕饰!
陈三立教授谈到你的一切,
总是语重深长,或以为“轻清浅近”。
如今我们仰望的飞檐,
仍是你摊开的笔记——
瓦当拓片里游动的鲮鱼,
感召了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
如那史家之悟,叠加了佛学的辉煌,
继续生长,长出比榕树气根更坚韧的年轮。
编号19: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
曾议辉(马来西亚)
不屈精神众志同,
书声未绝战争中。
南迁办学胸怀壮,
青史留名气贯虹。
编号21:七绝·烽火书声
聂党生(江西南昌)
岭南薪火战云中,
玉舍残垣忆旧功。
铁轨无声藏血泪,
大村犹荡读书风。
编号22-1:七绝·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梁福强(马来西亚)
烽烟不废弦歌地,
古树犹擎百载荫。
最是书声凝碧处,
琅玕馆外月披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