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五场:韶州府学宫获奖作者名单
风采奖(1名)
编号22-2:《韶州府学宫》(金彩仙 浙江宁波)
韶阳奖(1名)
编号36-6:《水调歌头·韶州府学宫怀古》(梁福强 马来西亚)
韶阳奖(1名)
编号9:《风吹过韶州府学宫》(肖锋 广东始兴)
学宫奖(5名)
编号14:《大成殿的刻度》(王小琼 广东韶关)
编号20-1:《七绝.大成殿怀古》(聂党生 江西南昌)
编号40-2:《读书人的景仰——走进韶州府学宫》(曾德 广东韶关)
编号3:《韶州府学宫怀古》(钟启福 广东韶关)
编号31:《七律・韶州府学宫》(涂飞舟 湖北武汉)
入围奖(11名)
编号16-1:《七律·咏韶州府学宫》(白春明 广东乐昌)
编号10-5:《鹧鸪天·韶州府学宫纪胜》(王培忠)
编号13-2:《江城子·韶州府学宫》(张秋红 河北保定)
编号17:《韶州府学宫前,时光叠影》(华晓明 广东韶关)
编号18:《韶州府学宫颂》(张世强 广东廉江)
编号27:《韶州学宫颂》(黄锡元 广东韶关)
编号30-1:《七律•韶州府学宫逸韵》(黄双华 广东乐昌)
编号29:《心愿墙》(范全 广东仁化)
编号35:《韶州府学宫》(曾诚 广东南雄)
编号39-2:《七律·韶州府学宫怀古》(陈华良 江西南昌)
编号41:韶州府学宫(黄凤娣 广东翁源)
蘸圣贤之墨 蕴千年痕迹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五场(韶州府学宫)获奖作品赏析
作者:朱华茂
如果说梦想是舞台,激扬青春与热血;文学是烛台,照亮个性与激情;那么诗歌便是月台,赏读雅趣与灵魂。从2012“福地清远杯”首届七仙女有约谐趣联擂台赛,到2016“诗城杯”网络短诗竞技擂台赛,再到2025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我的策划一直在升级换代。而人生,何尝不是擂台,展露孤勇与豪迈。
早在去年10月 “敏思锐笔颂华诞”网络短诗赛圆满揭晓之际,浈江作协粟立新主席就隆重宣布,又有热心会员赞助2000元活动经费,同时问我有没有妙锦囊金点子。我说“才如浈水满江,爱在创作协定”,本心寻踪,别样练笔。因了粟立新主席的把关定向,桂汉标总顾问的决策支持,罗明生名誉主席的合力托举,于是,就有了这一届“浈江地标”短诗争霸赛的构想落地。方案获得浈江文联的积极肯定,“浈江发布”也第一时间推出征集令,官方的加持让这次活动更具权威性。随后,“风度荟萃”肩负重任,“诗的红三角”“韶关作协国企分会”同频共振,三大公众号全程互动,适时开启对外窗口。
赛事伊始,评审团就设定了匿名盲评,原则上8个获奖名额里,格律诗须占3个,其中1个须进入前三,确保本土、异地作者公平竞技,现代诗、古体诗词一视同仁。综合前四场海选赛结果来看,一言堂机制效能凸显,当值评委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齐驾并驱,个人喜好与全局意识兼容并蓄,切实践行了以作品说话,让文字开花。虽略有微调,犹异彩纷呈。
第五场创作主题为“韶州府学宫”,也是本届擂台争霸赛优秀奖的命名地。40位作者,66首作品,字里行间,各逞机锋,硬生生让笔者陷入到选择困难症。经循环往复地认真审阅,从思路创新、造语脱俗、角度挖掘、视野拓展等细则多方考量,去芜存菁,如愿选出触须敏锐的8首代表性作品。10首入围奖作品纵是精神鼓励,却为忍痛割爱之最佳见证,其匠心笔力同样不可小觑。
编号22-2《韶州府学宫》开篇就让人惊艳,“景德的北宋风采/在一场明火后焕然重生”,以极具穿透力的诗意提纯了韶州府学宫“始建、损毁、重建”的过程。接着以“客家心魂”“余相芬芳”交代景点属地和历史名人。第二节“文与武在风雨中交相演绎”点明文武学制,“行与藏在喧嚣与宁静间抉择”揭示身处繁华,“圣贤墨”“千年痕”瞬间就将古韶州的形象立体化。第三节笔锋一转,“朗朗书声,青青子衿”回到当下,“在圣贤与凡俗间架起一座虹桥”尊孔劝学。学龄儿童拜孔仪式新巧地在结句“一脉泠泠浈江水,正迎朝日渐渐曈昽”得以完美诠释,与作者编号22-1《七律·韶州府学宫》“千年劫后风霜饱,散入浈江一脉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诗最大的亮点就是不做资料搬运工,紧抓要点选取素材,再以典雅清丽的辞采徐徐铺展,文学味的阅读体验恰如“芹泮活水长滋”,接力摘桂“风采奖”,当之无愧!
编号36-6《水调歌头·韶州府学宫怀古》状景登场,“黛瓦饮霜雪,朱栋卧云霞”,营造的是一种历尽沧桑,云蒸霞蔚的厚重氛围。“不灭辉彻岭南涯”“犹刻圣贤嗟”,将粤北读书人心中的圣殿地位灿然提升。下阕落笔现存惟一的明代建筑大成殿,“风、铃、月”映衬“秋色、宫墙”,古意盎然。“童蒙冠礼,笔墨赠新芽”,讲述现代功能,油然想起作者在编号36-5《韶州府学宫记》中所写“孩子们披着新裁的博士服,在石阶上,接住千年未坠的笔墨”。填词谨遵《元会曲·九金增宋重》正体格律,铺得开,收得拢,圆融浑成,位列“韶阳奖”。
编号9《风吹过韶州府学宫》以“风”作“诗引”,带领读者从“繁华脉络”趟进“历史长河”,隐喻“朗朗读书声”“从未停歇”。三段排比句式“风吹过”,于砖木、梁柱、浮雕间窥见进士衣袂、孔像慈光、学子鬓角,秩序井然,条理清晰。年轻面庞与未来脉搏遥感,励吾后生,蓄势待发,耳畔蓦然回响《追梦人》的旋律“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本诗想象奇特,如话家常般清爽可诵,真真令人耳目一新,推为“大村奖”,水到渠成。
“学宫奖”3首新诗、1首七绝、1首七律,多方位展现主题,侧重有别,“远近高低各不同”,尽识学宫真面目。
n 其中编号14《大成殿的刻度》刻录的是曲江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驻扎大成殿的红色记忆。农人刀枪射穿黯黑刻度,南昌晨光放射火裂刻度,直至“把文字捏成子弹/射向阴霾里最新的刻度”,作者金句频出,浩然正气,震撼人心。那份过目不忘的感觉,如同“一轮月光/重新刻进斑驳石阶上/那四季如春的花香”。说实话,这首诗我在排位上犹豫了好久,若不是顾及粤北最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这层身份,就气势而言,角逐冠军宝座不在话下。
编号20-1《七绝·大成殿怀古》紧贴韶州府学宫的文庙特征,“溯、存、涌、彻”分工明确,简洁洗练,直奔主题。元·范德玑《诗格》曾云:“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作者深得格律诗创作四法之精髓,文脉书声九重天,称之形象代言诗也不为过。
编号40-2《读书人的景仰——走进韶州府学宫》从北宋的雨滴、七十二尊影子,到滚烫的姓氏、名臣的笔锋,作者以优美如画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复刻了韶州府学宫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未被闹市湮没”“攀书山,往高处”,尊师尊儒的千年风气似从“砖缝里冒出”般无孔不入。唯觉“穿长衫的白玉兰树”,喻指玉树临风的科场书生,因本体缺乏铺垫,略显突兀。
编号3《韶州府学宫怀古》运用蒙太奇手法轻松自如,效果明显。先是化身为小小鸟,张开想象的翅膀,与庆历谏臣肩并肩平步青云,一展风采。接着由远而近,聚焦“三月的韶城”,静坐、找寻,在进士转世的绮丽梦想中完成书卷里的薪火相传,可谓一气呵成。
编号31《七律·韶州府学宫》平稳叙事,自然流畅,以“圣域、宋风”开宗明义,突出孔庙独尊与宋韵犹存的继往开来;以“先志、雅言”压轴兜底,强化群贤云集与儒根翰墨的古今交接,大道至简,中规中矩。“明代/此门”“科名/翰墨”稍觉随意,“风”字重复也并非避无可避,如能推敲,诗意将更加丰盈。
入围奖作品有抓人眼球的魅力,也有或多或少的微瑕,意蕴饱满,整体向好。诸如“曾育贤才驰广宇,更承圣德续簪缨。”“贤相迹,圣师魂,儒风一脉铸精魂。”“百代文澜,每育好儿郎。”“原来种下的梦籽,是明天的自己”“待得新修增塑像,再传论语润华章。”“韶州学府宋时倡,岁月沧桑韵不亡。”“景镂砖纹昭睿略,风抟衿志展鸿猷。”“人已进得‘学宫’/心中的愿望定能实现”“岁月辗辗转转,历史反反复复”“浈水拖蓝绕泮宫,文光犹映日华东。”这样雅俗共赏的句子都是读有余味,好记易懂的亮点佳作。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解读了,读者朋友们可自行品鉴,各得其所。
最后,我要向大家郑重道歉,由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叠加,导致本场结果延期50天之久才出炉,深感惶恐和愧疚,恳望得到大家的体谅。第六场结果早在9月4日即已完成,将同时揭晓。感谢大家一路以来的支持与理解,诗歌万岁,创作快乐!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五场(韶州府学宫)获奖作品展示
编号22-2:韶州府学宫
金彩仙(浙江宁波)
景德的北宋风采
在一场明火后焕然重生
芹泮活水长滋桃李,根深客家心魂
棘围芝兰遍生,常流余相芬芳
文与武在风雨中交相演绎
行与藏在喧嚣与宁静间抉择
时间饱蘸圣贤之墨,静静书写韶州
一笔一画蕴含着跨越千年的痕迹
朗朗书声,青青子衿
在圣贤与凡俗间架起一座虹桥
来来往往的步履饱学成长,回首
一脉泠泠浈江水,正迎朝日渐渐曈昽
编号36-6:水调歌头·韶州府学宫怀古
梁福强(马来西亚)
黛瓦饮霜雪,朱栋卧云霞。
千年文炯,不灭辉彻岭南涯。
曾见余公折桂,更育文门诸子,弦诵满官衙。
石泮苔痕老,犹刻圣贤嗟。
风摇铎,铃惊鹊,月笼纱。
大成殿外,几度秋色染蒹葭。
莫道宫墙万仞,且看童蒙冠礼,笔墨赠新芽。
一脉书香远,长作粤乡夸。
编号9:风吹过韶州府学宫
肖锋(广东始兴)
粤北的繁华脉络里,吹来了一阵学风
吹过韶州府学宫的飞檐
携带朗朗读书声,回旋在历史长河中
岁月悠悠,这风,从未停歇
风吹过,大成殿的古朴砖木
吹出一代名臣余靖的风度翩翩
吹动七十余位进士衣袂飘飘
吹出韶州千年文脉的传承
风吹过,明代建筑遗构的梁柱
拂过房梁“万世师表”牌匾
拓印孔子像的智慧慈光,击鼓的孩童
心愿牌上是他们未来的坐标
风吹过,台基御道上鱼跃龙门浮雕
吹动韶关两万高考学子的鬓角
那是青春的轻舞飞扬
吹出了学子读成报国的志向
这风,还在吹,吹过每张年轻面庞
吹出了韶州人民的善美
吹动韶关未来发展的脉搏
编号14:大成殿的刻度
王小琼(广东韶关)
栖宿过千名农人的刀枪
射穿过一个又一个黯黑刻度
丈量着青砖殿檐下
一曲誓言的信仰
南昌的晨光
放射出一种火裂刻度
向周边扩散、流淌
点燃着粤北灼烧的山岗
星星火炬
聚拢着一群锋芒歌声
把文字捏成子弹
射向阴霾里最新的刻度
无论什么风暴都不会吹散
在石缝中擦亮了宣言
枪声早已远去
寂静挑着不变檐角
眺望未熄灭的夕阳
一轮月光
重新刻进斑驳石阶上
那四季如春的花香……
编号20-1:七绝.大成殿怀古
聂党生(江西南昌)
棂星残迹溯千年,
金柱犹存圣哲篇。
北顾浈江文脉涌,
书声曾彻九重天。
编号40-2:读书人的景仰——走进韶州府学宫
曾德(广东韶关)
北宋的雨滴还悬在檐角,
被晨读的童声数成戒尺上的刻度。
七十二尊影子在墙上磨墨写书,
用楷体呼吸,以推开格窗的风,
解读泛黄的《论语》。
穿长衫的白玉兰树
带着桃李的芬芳每年来这应试科举——
有的金榜题名,
有的飘进泮池
成为砚台里游动的鱼。
石阶越往上越亮,
像未写完的策论
正在被光批阅择珠。
我们轻轻走进大成殿
那些依然滚烫的进士姓氏,
包括名臣余靖的笔锋突然在砖缝里冒出。
千年学宫未被闹市湮没,
读书学童还在这尊师尊儒,
攀书山,往高处。
编号3:韶州府学宫怀古
钟启福(广东韶关)
我是一只小鸟
在一阵木铎金声中
张开翅膀
穿越先圣庙来到学宫
静默在月台上
仰望大成殿上空
余靖踏过的那块青云
三月的韶城仍有几份凉意
我走入殿堂
在一张方桌前安静坐下来
学一名寒窗下的读书人
在书卷里找星火、寻文脉
至今还念着800年
考取77名进士
我是不是其中一人的转世
编号31:七律・韶州府学宫
涂飞舟(湖北武汉)
风采楼前圣域尊,千年庠序宋风存。
大成古殿昭明代,余相英声出此门。
七十科名垂岭表,几多翰墨继儒根。
今朝劝学承先志,童冠来朝续雅言。
编号16-1:七律·咏韶州府学宫
白春明(广东乐昌)
千年学府屹韶城,宋韵明风岁月盈。
曾育贤才驰广宇,更承圣德续簪缨。
大成殿立云霞护,故迹苔侵草木荣。
今日弦歌犹缭绕,儒光永续照心程。
编号10-5:鹧鸪天·韶州府学宫纪胜
王培忠
浈水之滨气象新,飞檐斗拱历霜晨。
千年庠序培英彦,九陌魁星耀粤门。
贤相迹,圣师魂,儒风一脉铸精魂。
更添市井珍馐味,烟火人文共暖春。
编号13-2:江城子·韶州府学宫
张秋红(河北保定)
诗书常诵墨痕香,溯虞唐,接朱杨。
石鼓苔深,犹刻古宫墙。
曾是昌黎停驻处,驱巨鳄,有鸿章。
檐铃响彻旧书堂,月盈窗,柏苍苍。
百代文澜,每育好儿郎。
谁道武溪多雾瘴,庠序在,蔚甘棠。
编号17:韶州府学宫前,时光叠影
华晓明(广东韶关)
红墙沉浸了岁月,金匾被日光耀得发亮
父子俩的叠影,仿佛两株待长的树
打卡处的向日葵顶着乌纱帽,抖落云絮似的祝福
“一起向未来”几个字,轻轻落肩头
风里裹着余靖的旧事,悄然漫入眼眸
一代代人珍惜光阴,脚步带着奔头
原来种下的梦籽,是明天的自己
编号18:韶州府学宫颂
张世强(广东廉江)
千年学脉溯流长,一脉文光接楚湘。
殿宇犹存明栋宇,贤才辈出耀科场。
余公旧迹书香在,孔圣遗风韵味长。
待得新修增塑像,再传论语润华章。
编号27:韶州学宫颂
黄锡元(广东韶关)
韶州学府宋时倡,岁月沧桑韵不亡。
殿宇庄严尊圣道,泮池清净沁书香。
贤才昔日登金榜,弟子今朝著华章。
千古流芳桃李盛,儒风浩浩铸辉煌。
编号30-1:七律•韶州府学宫逸韵
黄双华(广东乐昌)
僻街幽巷隐儒庥,千载儒芒毓古州。
苔篆碑言凝往慧,霞绡牖影豁吟眸。
景镂砖纹昭睿略,风抟衿志展鸿猷。
韶波儒浪凌霄梦,弦韵余音绕腑留。
编号29:心愿墙
范全(广东仁化)
听不见钟声,闻不到铃响,
却能常见一拨又一拨的“学子”
走进韶州府学宫
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春夏秋冬
读孔子风范、九龄风度和余靖风采
还有自古以来韶州名人佳仕色彩斑斓的传奇
满怀拜读敬意而来
带着期盼愿望而至
“学子”们在大成殿的心愿墙里许下
“金榜题名”“成功上岸”的心愿
“学业进步”“健康成长”的期望
“心想事成”“事业兴旺”的憧憬……
写在小小心愿牌上的,
是“学子”们的“梦想”
是蕴藏在心愿深处的目标、志向与行动誓言
人已进得“学宫”
心中的愿望定能实现
因为有学宫上空那郎朗读书声作保佑
编号35:韶州府学宫
曾诚(广东南雄)
一千年前的青砖还是当年的青砖
一千年后的学宫已不是当年的学宫
岁月辗辗转转,历史反反复复
浈江浮浮沉沉,灯火明明灭灭
唯有江畔的风采楼,记住了余靖
记住了学宫里埋头苦读的学子身影
进士的脚步,于今合着浈水的涛声
再次拍打韶乐奏响的古郡
赓续文脉的传统传承
在“之乎者也”的阵阵童声里
找到了和音,于是这座粤北山城
以“善美”之名,谱写
一曲文化兴市之歌
当一双双稚嫩的小手
面向文房四宝,虔诚地执笔
在一万八千平方公里的宣纸上
端端正正地写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编号39-2:七律·韶州府学宫怀古》
陈华良(江西南昌)
浈水拖蓝绕泮宫,文光犹映日华东。
丹墙半掩秦时柏,画角长吟宋季风。
礼殿肃开千祀典,杏坛晴袅一炉红。
我来稽首亲承泽,如听云璈奏古桐。
编号40.韶州府学宫
黄凤娣 (广东翁源)
摊开,是悠悠浈水书写的一幅历史长卷
折叠,浓缩成韶州文旅一张精致的名片
这里的瓦楞,镌刻着“岳母刺字”的忠义
这里的房檐,沉淀着“孟母三迁”的智慧
这里的石阶,映照着“孙敬悬梁”、“苏秦刺股”的勤勉
这里的桌椅,融入“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的画面
这里的笔墨,记得唐玄宗的“风度得如九龄否”
这里的纸砚,晕染过余靖的“风采动朝端”
这里,绽放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这里,承载过“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的惆怅
这里崇文,从之乎者也走向礼仪之邦
这里尚武,将强筋健魄熔铸为扬我国威
韶州府学宫啊
眼里不含沙,心中有乾坤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