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浮辞之下,诗歌何为?
——对当代诗坛“假大空”现象的一次病理切片
作者:沈 志 荣 - 杭州
一、 不是技术的原罪,而是人的失位
《冰川辞》获奖事件,与其说是AI对诗歌的冒犯,不如说是当代诗歌评价体系一次无意识的自我曝光。它像一束强光,照亮了诗坛长期存在的病灶:对“大词”的迷恋、对“深邃”的表演、对“文化符号”的机械堆砌,以及最为致命的——对真实生命体验的普遍漠然。
这首诗并非个例。它只是当前诗歌创作中某种流行病症的集中体现。翻开诸多主流诗刊、获奖诗集,类似风格屡见不鲜:宏大的自然意象(冰川、星河、远古)、空洞的历史呼告(史诗、图腾、血脉)、看似锐利实则苍白的修辞(“淬火的色谱”、“熔金的丝绸”)。这些词语脱离了具体的经验、真切的情感,成为漂浮的能指,在文本中自我复制、相互碰撞,制造出一种崇高的幻觉。
问题的核心并非AI写作本身。技术永远只是工具,AI生成的文本恰恰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下诗坛某种主流审美趣味的本质——一种高度程式化、可被模仿和批量生产的“伪诗性”。当评委们为这样一首诗加冕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趣味举行了一场加冕礼,宣告了这种空洞诗风的“正统性”。
二、 “假大空”的三重病理特征
1)“假”:经验的虚构与情感的悬置
真正的诗歌源于诗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生命经验的淬炼。它可能书写崇高,但崇高必须扎根于具体的痛感;它可能运用宏大意象,但意象必须源自心灵的震撼。而在《冰川辞》一类文本中,我们看不到一个“在场”的诗人,看不到身体的温度、眼睛的注视、心灵的悸动。有的只是从词典和文化库存中调取的符号:冰川、青铜、战鼓、史诗…这些词汇脱离了具体的经验语境,成为苍白的道具。作者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导演,指挥着庞大的意象军团,进行一场没有灵魂的阅兵。这是一种“情感外包”,诗人将抒情责任交给了符号本身,仿佛只要说出“星河”、“远古”、“涅槃”,崇高感就会自动生成。
2)“大”:意象的通货膨胀与意义的稀释
当下诗歌创作中存在严重的“意象通货膨胀”。似乎不用“宇宙”、“纪元”、“洪荒”,就不足以表达深刻;不涉及“存在”、“虚无”、“永恒”,就不够哲学。这种对“大”的盲目追求,导致了诗歌感受力的瘫痪和意义的稀释。当万物都要与“史诗”挂钩,当一片秋叶必须承载“文明的重量”,诗歌实际上失去了衡量细微和表达具体的能力。它变成了一场词语的军备竞赛,看谁能调用更庞大的意象、更玄虚的概念。其结果就是《冰川辞》所展示的:意象密集轰炸,读者却感到一片空白。因为所有庞大的东西都是飘渺的,所有抽象的概念都是冰冷的。真正的诗歌力量,恰恰在于其精准和克制,在于“一粒沙里见世界”。
3)“空”:精神的虚肿与审美的惰性
“假”和“大”最终必然导致“空”。这种“空”,并非哲学上的空灵之境,而是精神内涵的贫血和审美创造的惰性。它体现为:思考的缺席:文本不再呈现诗人艰苦的思考过程,而是直接呈现思考的“结果”(一些看似深奥的断语),但这些结果往往是陈腐的共识或虚张声势的宣言。
审美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一种易于模仿和操作的创作模板:文化符号+自然意象+抽象名词+爆破性动词=“好诗”。这种路径依赖消除了创作的难度和个人风格探索的必要,使得诗歌写作沦为一种熟练工种。
对话的断绝:这样的诗歌不关心如何与读者建立基于共同经验的真实对话。它更像是一种圈层内的黑话表演,通过炫耀文化的“资本”和语言的“技巧”,来确认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它拒绝了诗歌最基本的公共性——沟通与共鸣。
三、 评价系统的共谋与诗坛生态的异化
创作风气的败坏,与评价系统的失准密不可分。评委们对《冰川辞》的肯定,暴露了当前诗歌评价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难度”的误判:将技术性的修辞复杂度、知识的堆砌密度误判为诗歌的精神难度和艺术高度。评委或许被其庞大的词汇量和快速的意象转换所“震慑”,未能辨别这背后心灵的缺席。
“崇高”的焦虑:在一个淡化宏大叙事的时代,部分评论家内心可能潜藏着对“崇高感”的焦虑性渴望。一旦遇到貌似宏大的文本,便如获至宝,急于将其经典化,以填补某种 perceived 的精神空虚,却忽略了检验其真伪。
圈层化的审美:长期的学院化、圈子化,使得诗歌评价有时脱离普通读者的审美感受力,形成一种内循环的、自说自话的审美标准。“你们说好,就是好”,至于文本是否真正触动人心,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这种评价标准反过来又引导着创作,尤其是年轻诗人的创作。他们倾向于模仿那些容易获奖、容易发表的诗风,进一步加剧了“假大空”风气的蔓延,导致诗坛生态的单一化和异化。
四、 回归与重建:诗歌的真谛何在
批判的目的在于重建。要扭转这一风气,需从诗歌的本源重新出发。
回归“具体”:诗歌的力量在于具体、细微、精准。是“家书抵万金”,而不是“思念重千斤”;是“窗前明月光”,而不是“论宇宙的苍茫”。唯有具体,才能建立经验的可沟通性,才能避免情感的虚空。诗人应深耕个人的生命经验场,从“此地”“此时”的真实感受中汲取养分,而不是急于代言民族、历史、人类。
重新定义“深刻”:深刻不等于玄奥。它可能是一种诚实的困惑,一种清晰的痛感,一种对平凡事物背后奥秘的惊异。诗的深刻是体验的深刻,而非概念的深刻。它用形象说话,而非用结论压人。
重建“诗人”的主体:诗人不是一个炫技的修辞术士,也不是文化符号的搬运工。他是一个“在场”的见证者,一个用语言对抗存在遗忘的思考者,一个与读者肝胆相照的对话者。他的真诚、他的独特感受、他的独立思考,是其诗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
重塑评价的尺度:评价体系应率先向“真诚”和“独特”致敬,警惕那些过于光滑、过于像“诗”的文本。应鼓励那些有筋骨、有温度、有创新、有缺憾但却充满生命力的创作。评委们需要放下身段,重建与普通读者共通的审美直觉,相信那些能真正触动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结语:
《冰川辞》事件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提醒我们,诗歌在最繁荣的表象下,可能正经历着最深刻的内在危机。这场危机并非来自外部的技术冲击,而是来自内部精神的萎缩和审美标准的失范。
诗歌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结晶,它理应比AI更具人性的深度、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锐度。如果我们写出的诗,甚至不如一台没有心灵的机器所堆砌的辞藻更能“唬住”评委,那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反讽。
拯救诗歌,必须从拒绝浮辞开始,从写下第一行真实的、颤抖的、属于自己的诗句开始。
2025年9月19日
作者简介:
沈志荣,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1971年发表处女作:诗歌《烧窑工》《红梅赞》,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计5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0部。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