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一)
独向苍寒立八荒,
玉魂冰魄淬玄霜。
东风一夜破千寂,
散作乾坤第一香。
(二)
雨锁江南润素裳,
云封陇陌千畦霜。
垂杨岸畔羞摇影,
唯待寒梅破雪芳。
(三)
霜天寂寂暗香浮,
雪蕴清光岁欲徂。
箫声漱玉凝冰处,
梅影参差淡似无。
2025年9月21日于上海挹露轩
Three Odes to the Cold Plum: The First Fragrance
By Feng Jiying
(I)
Alone ’mid boundless cold it stands,
Its jade-like soul and ice-clear core tempered by dark frost.
Overnight, the east wind breaks a thousand silences,
Spreading as the world’s first fragrance wide.
(II)
Rain veils Jiangnan, dampening its plain white robe;
Clouds enshroud the fields, where frost covers a thousand ridges.
Willows by the bank shyly sway their shadows—
Only the cold plum waits to burst and bloom through snow.
(III)
In silent frost-cloaked skies, a faint fragrance lingers;
Snow holds clear light, as the year draws to an end.
Where flute notes chime like jade ’gainst frozen air,
Plum shadows, uneven, fade almost into nothingness.
Written on September 21, 2025, at Yilu Xuan (Yi Lu Studio),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霜刃裁诗开新境 梅魂铸典照山河——冯计英《三咏寒梅第一香》的精神解构与诗史价值重估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文明的火种在岁月长河中流转,总有某些意象挣脱时空的桎梏,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它或许是黄河奔涌的浊浪,是长城蜿蜒的脊梁,亦或是寒冬里独放的寒梅。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以笔为锄,梅的意象里深耕,却鲜有人能如冯计英先生这般,以《三咏寒梅第一香》为斧,劈开传统咏梅诗的审美窠臼,将一株寒梅从庭院小景的温婉里拉出,置于天地奔涌的壮阔间,成为承载华夏风骨、叩击当代灵魂的精神坐标。这组绝句绝非简单的文字堆叠,是诗人以半生文化积淀为薪,以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为火,淬炼出的诗之精魂;是传统格律与现代哲思的破壁融合,更是一位文化坚守者站在时代路口,对华夏文脉的庄严礼赞与创造性传承。
一、破“小景”立“天地”:第一首的生命抗争史诗
翻开《三咏寒梅第一香》的开篇,便见一股吞吐宇宙的气魄扑面而来。“独向苍寒立八荒”一句,起笔即颠覆了世人对梅的固有认知——这里的“独”,不是文人自怜的孤高,而是直面酷寒的孤勇;“苍寒”不是寻常冬日的料峭,而是裹挟天地的肃杀之气,是足以让万物蛰伏的生存绝境;“八荒”更将视野拉至宇宙边际,寒梅的形象从“墙角数枝梅”的局促里挣脱,成为屹立于天地经纬间的精神巨人。这份“立”,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抗争,是生命在极限环境里对“存在”的强势宣告。诗人以“八荒”为背景,寒梅的每一寸枝干都充满对抗天地的力量,仿佛能看见它在朔风里挺直脊梁,暴雪里舒展花瓣,用单薄的身躯撑起一片属于生命的天地。
紧接着“玉魂冰魄淬玄霜”,更是将诗意推向哲学的深度。诗人以“玉”喻其洁,以“冰”喻其坚,却用“淬”字点睛——玄霜不是摧残生命的利刃,而是锻造风骨的熔炉。如同古之剑客将精铁投入烈火,千锤百炼中铸就削铁如泥的神兵,寒梅的魂魄在霜雪中淬炼,褪去凡俗的脆弱,成就金刚不坏的精神质地。这里的“淬”,是苦难与生命的对话,是绝境与希望的交锋,梅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耐寒”符号,而成为“苦难造英雄”的生命隐喻。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份“淬”的精神更显珍贵——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骨不是温室里的娇养,而是绝境中的磨砺;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经历风雨,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挺直脊梁。
“东风一夜破千寂”一句,笔锋陡转,从静态的坚守转向动态的突围。这里的“东风”,早已超越了“春风”的浅层意象,是冲破禁锢的新生力量,是沉睡万物的唤醒者,是寒梅等待半生的“天时”。“破千寂”三字极具张力,仿佛能听见冰封的土地开裂的声响,能看见沉睡的草木苏醒的姿态,能感受到寂静的天地间响起生命复苏的惊雷——这“破”,是对寒冬霸权的颠覆,是对死寂秩序的重构,更是寒梅以一己之力撬动天地的魄力。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唤醒整个春天的“先行者”,用绽放的勇气点燃万物复苏的希望。
末句“散作乾坤第一香”,则将全诗的气势推向巅峰。这香气不是闺阁里的熏香,不是庭院中的暗香,而是弥漫乾坤、覆盖天地的“第一香”。“第一”二字,既是时序上的“先春而放”,更是品格上的“独冠群芳”——不与百花争春,却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用最纯粹的香气回报天地;不向苦难低头,却在绝境中释放芬芳,用最坚韧的生命诠释价值。这份“第一香”,是寒梅以生命绽放换来的至高荣耀,也是诗人对“先觉者”精神的礼赞。从“立八荒”的坚守,到“淬玄霜”的磨砺,再到“破千寂”的突围,最后到“散乾坤”的普照,短短四句,竟完成了一幅从个体抗争到天地回应的壮阔史诗,其气象之宏大,远超同题材的咏梅之作。
二、破“刚直”显“柔韧”:第二首的生命坚守哲思
如果说第一首是“金刚怒目”式的生命抗争,那么第二首便是“菩萨低眉”般的生命坚守,诗人以江南为卷,绘就一幅“静中藏动”的寒梅待放图,梅的形象多了几分温润与执着。
“雨锁江南润素裳”,开篇便勾勒出江南冬日的独特意境——不是塞北的烈风狂雪,而是江南的烟雨迷蒙。“锁”字将雨的缠绵化为无形的禁锢,仿佛整个江南都被笼罩在一片清冷的寂静里,却又以“润素裳”三字,赋予寒梅几分温润的气质。这里的“素裳”,既是梅花洁白的花瓣,也是其不施粉黛的本色,在烟雨的浸润中,更显清雅脱俗。诗人没有写梅的“冷”,反而写它的“润”,梅的形象从“冰肌玉骨”的凛冽里走出,多了几分“温润如玉”的从容,这种“润”不是脆弱,而是历经风雨后的柔韧,是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本色的通透。
“云封陇陌千畦霜”一句,视野从近景的梅花拓展至远方的田野,“封”字与前句“锁”字呼应,将天地间的清冷与寂静推向极致:云层遮蔽了田野,寒霜覆盖了千畦,万物仿佛都在寒冬中蛰伏,唯有寒梅在这寂静中酝酿力量。这里的“千畦霜”,不仅是对环境的描摹,更是对“等待”的隐喻——漫长的寒冬里,寒梅不是焦躁地期盼春天,而是静静地积蓄力量,知道,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合适的时机绽放最美的芳华。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坚守,是对生命节奏的精准把握,是“厚积薄发”的智慧体现。
此诗的妙笔,在于“垂杨岸畔羞摇影”的衬托。诗人不直接写梅的勇,而是借垂杨的“羞”来反衬——垂杨在春日里是婀娜多姿的象征,可在寒冬中,却只能“羞摇影”,既无挺立的姿态,更无绽放的勇气。这种对比,寒梅的形象愈发鲜明: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敢于在寒冬中与霜雪对抗的勇者;它不是依附春风的弱者,而是能在绝境中独自坚守的强者。诗人以垂杨的“羞”,反衬出梅的“傲”,却又不显得张扬,反而多了几分“不争而善胜”的从容,梅的形象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
末句“唯待寒梅破雪芳”,则将全诗的期待推向高潮——“唯待”二字,写出了天地万物对寒梅的期盼,仿佛整个寒冬的等待,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绽放;“破雪芳”三字,更是力透纸背:“破”是突破,是抗争,是对冰雪禁锢的超越;“芳”是结果,是回报,是生命在抗争后绽放的最美姿态。这里的“破雪”,不再是简单的“破冰而出”,而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生命震撼——当万物都在寒冬中沉睡时,寒梅却以一己之力冲破冰雪的禁锢,用芬芳唤醒整个春天。这种“破”,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希望的坚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命奇迹。
三、破“具象”入“空灵”:第三首的生命超越境界
如果说第一首是“形”的壮阔,第二首是“神”的坚韧,那么第三首便是“境”的空灵,诗人跳出“形神”的描摹,进入“意境”的营造,让梅的形象从“具象”走向“抽象”,从“有形”走向“无形”,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霜天寂寂暗香浮”,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霜天寂静,万籁无声,唯有“暗香浮”三字,打破了这份沉寂。这里的“暗香”,不是浓烈的芬芳,而是若有若无、似断还续的清香,不像第一首的“乾坤第一香”那般张扬,却更显含蓄蕴藉,如同寒梅的灵魂在空气中游走,引人追寻。诗人用“浮”字来写香,香气有了动态的美感,仿佛它不是固定在某一处,而是随着寒风轻轻飘荡,弥漫在整个霜天里,人在寂静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这种“暗香”,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体现,不刻意吸引目光,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梅的形象多了几分神秘与空灵。
“雪蕴清光岁欲徂”,则将时间维度引入诗中:雪花中蕴含着清冷的光芒,一年的时光即将逝去,这岁末的清冷中,寒梅的暗香更显珍贵。这里的“清光”,既是雪花的光芒,也是梅的精神光芒,在岁末的黑暗里闪烁,成为照亮寒冬的希望之火;“岁欲徂”则写出了时光的流逝,梅的绽放多了几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却又在这份紧迫感中,更显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诗人将“雪”“光”“岁”三个意象融合,梅的形象不仅有空间的广度,更有时间的厚度,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
“箫声漱玉凝冰处”一句,更是将诗的意境提升至新的高度。诗人引入“箫声”这一意象,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箫声清脆如玉,在凝冰之处回荡,仿佛能穿透冰雪,与梅的暗香相融。这里的“漱玉”,既是形容箫声的清脆,也是暗合梅的“玉魂”,箫声与梅魂,凝冰的天地间相遇,谱写一曲冬日的绝唱。这箫声,不是悲戚的哀叹,而是激昂的颂歌,为寒梅的坚守而唱,为生命的勇气而歌,整个寒冬都充满了诗意与力量。诗人以“箫声”为纽带,将人与自然连接,梅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人类情感相通的精神伙伴。
末句“梅影参差淡似无”,则将诗的意境推向空灵——梅影在月光下、在箫声中,参差交错,若有若无,仿佛融入了天地之间,分不清是梅影还是月色,是现实还是梦境。这种“淡似无”,不是消失,而是超越,是梅的形象从“具象”走向“抽象”,从“有形”走向“无形”,成为一种融入天地的精神符号。不再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梅”,而是我们心中感受到的“梅魂”,是一种“得意而忘形”的美学境界。诗人用“淡似无”来写梅影,梅的形象多了几分禅意与超脱,仿佛它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成为永恒的精神存在。
四、破“古今”融“中西”:组诗的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
从整体来看,《三咏寒梅第一香》绝非三首独立的绝句,而是一个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第一首“立八荒、散乾坤”,写的是梅的“勇”,是生命在极限环境中的抗争与突围,展现的是“大我”的气魄;第二首“待破雪、绽清芳”,写的是梅的“韧”,是生命在蛰伏中的坚守与等待,展现的是“中我”的执着;第三首“暗香浮、影似无”,写的是梅的“灵”,是生命在超越中的空灵与自在,展现的是“小我”的超脱。从“勇”到“韧”,再到“灵”,诗人不仅完成了对梅的形象的多维塑造,更完成了对生命境界的三重升华——从对抗外在困境,到坚守内在信念,再到超越形神束缚,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的达成,与冯计英先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从作家简介中可知,先生身兼多重身份:既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深耕传统艺术;又是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诗人,活跃于当代诗坛;更有中华诗词学会、省级诗词协会等多重学术身份加持。这种“传统”与“当代”的双重滋养,他的诗词既有“玉魂冰魄”的古典风骨,又有“破千寂”的当代精神。鸟虫篆艺术对“形神兼备”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如同鸟虫篆在文字形态中融入自然生灵的神韵,先生也在诗歌中融入寒梅的精神魂魄;而多年的文学创作实践,则让他深谙“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能以四句绝句,承载天地万物的生命哲思。
当下的诗坛,不少作品要么陷入“仿古”的窠臼,一味堆砌古典意象,却缺乏当代生命意识;要么追求“创新”的噱头,背离传统诗词的韵律与意境,沦为无魂的文字游戏。而冯计英先生的《三咏寒梅第一香》,则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他坚守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尽显传统诗词的韵律魅力;同时,他又赋予寒梅以当代的精神内涵,将“抗争”“坚守”“超越”等当代人关注的生命主题融入其中,古老的梅意象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这种“守正”,他的诗词有了文化的根脉;这种“创新”,他的诗词有了时代的活力。
更难得的是,这组诗的英文翻译同样尽显匠心,实现了“中西文化”的破壁融合。译者精准把握了原诗的意境与气魄,“Alone ’mid boundless cold it stands”(独向苍寒立八荒),以“boundless cold”对应“苍寒”,以“stands”对应“立”,尽显梅的孤勇;“Its jade-like soul and ice-clear core tempered by dark frost”(玉魂冰魄淬玄霜),以“jade-like soul”“ice-clear core”对应“玉魂冰魄”,以“tempered”对应“淬”,精准传达出梅魂在霜雪中的磨砺;“Spreading as the world’s first fragrance wide”(散作乾坤第一香),以“the world’s first fragrance”对应“乾坤第一香”,既保留了原诗的气势,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对于“江南”“八荒”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译者或保留拼音(Jiangnan),或意译(boundless),既避免了文化隔阂,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信、达、雅”的翻译,这组中国诗词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世界得以透过这组诗,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三咏寒梅第一香》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寒梅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意象,从王安石“墙角数枝梅”的孤寂,到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坚韧,再到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的豪迈,早已超越了“花”的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冯计英先生的这组诗,既继承了历代咏梅诗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下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寒梅的“抗争”精神,正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勇气;寒梅的“坚守”精神,正是我们面对诱惑时所需要的定力;寒梅的“超越”精神,正是我们追求更高生命境界时所需要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组诗不仅是对梅的赞美,更是对华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位文化学者以诗为媒,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深情关怀。
冯计英先生在上海挹露轩写下这组诗,或许也暗含着某种文化隐喻——上海,这座兼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城市,如同这组诗一样,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养分,焕发新的活力。而“挹露轩”这个斋名,“挹露”二字便有“汲取清露”之意,既暗合梅的清雅,也象征着诗人对纯净文化的追求。这样的环境中创作的《三咏寒梅第一香》,自然也兼具了“轩”的雅致与“海”的开阔,成为一首融合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佳作。
五、破“诗界”启“人心”:组诗的精神感召与未来意义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速成与功利,忽视了精神的滋养与灵魂的成长。而冯计英先生的《三咏寒梅第一香》,恰如一剂清醒剂,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组诗不仅是“诗”,更是“道”——它以梅为喻,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守信念,如何超越自我。
我们在工作中遭遇挫折,生活中面临困境时,“独向苍寒立八荒”的孤勇会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在风雨中挺直脊梁,不向困难低头;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感到迷茫,坚持的路上感到疲惫时,“唯待寒梅破雪芳”的执着会给予我们希望,我们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蛰伏中积蓄能量,等待绽放的时刻;我们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中迷失自我,浮躁的尘世中失去方向时,“梅影参差淡似无”的超脱会给予我们警醒,我们学会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这组诗如同一位智者,用梅的语言,为我们解答生命中的困惑,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三咏寒梅第一香》所传递的精神,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社会需要“独向苍寒立八荒”的勇者,去突破技术的壁垒,去开拓新的领域,去面对发展中的难题;需要“玉魂冰魄淬玄霜”的坚守者,浮躁的环境中保持初心,利益的诱惑下坚守底线,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需要“梅影参差淡似无”的超脱者,不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为社会注入一份宁静与从容。这组诗所蕴含的精神,不是孤立的个人情怀,而是可以融入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力量。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三咏寒梅第一香》也为中国传统诗词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明了传统诗词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只要赋予其当代的精神内涵,找到与当代人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组诗不仅在国内受到读者的喜爱,其优秀的英文翻译也让它走向了世界,更多的外国读者通过这组诗,了解中国的梅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进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冯计英先生以《三咏寒梅第一香》为载体,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文化的坚守、对时代的思考融入其中,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兼具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佳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冯计英先生个人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当代诗词创作的宝贵财富。
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咏寒梅第一香》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会被更多的读者所喜爱,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所传递的梅魂精神,会如同寒梅的香气一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激励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坚守初心、追求超越。
冯计英先生用自己的笔,为寒梅写下了新的赞歌,也为中国传统诗词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期待着冯计英先生在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继续以诗为媒,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文学创作者能够从《三咏寒梅第一香》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学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咏寒梅第一香》,这组看似简短的绝句,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精神思想。是冯计英先生献给时代、献给文化、献给每一位追寻精神家园的读者的珍贵礼物。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被人们品读、感悟、传承,成为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丰碑,永远照耀着华夏大地,永远激励着人们在生命的道路上,如寒梅一般,顶风傲雪,绽放属于自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