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75
山壑长歌:
红光厂的工业史诗与时代烙印
苑 利
在共和国战略防御的宏大叙事中,三线建设犹如一部用钢铁与信仰铸就的壮丽史诗。1964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催生了中国工业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迁徙。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成千上万的工厂如星辰般散落在祖国群山之中,深藏于山东长清、肥城、平阴三县交界处的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国营5805厂)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始建于1971年5月的军工堡垒,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特殊的国家使命,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时代壮歌。
从破土动工的第一天起,这座山壑中的军工堡垒就彰显出三线建设者们的铮铮铁骨。在五机部和山东省国防工办的指挥下,建设者们以最原始的方式创造了工业奇迹:五千名民兵与六百名学员组成建设大军,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靠肩挑背扛,将万吨建材运上海拔数百米的山岭。没有现代化机械,便以铁锹箩筐开山辟路;缺乏电力供应,便点起煤油灯彻夜攻关。老工人们动情地回忆:“那时我们住在干打垒的石头房里,雨天要用脸盆接漏水,但没有人抱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国家需要的产品按时投产!”正是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让红光化工厂在荒山之中巍然屹立。
1972年5月26日,红光厂与立新化工厂合并,一个占地1235亩、总投资5615.5万元的军工巨擘已然成形。工厂严格按照战时标准设计:生产区与生活区通过防空隧道相连,35公里专用通讯线路与44.3公里供电网络构成独立运行系统,26.81公里厂区公路在群山间蜿蜒穿梭。其设计产能达到年产万吨TNT炸药、万吨浓硝酸和3000吨合成氨,这些数字不仅代表着工业实力,更是一个民族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在这段创业岁月里,工人们连续奋战,依靠人拉肩扛完成上百吨设备的安装,用汗水与智慧践行着三线精神的深刻内涵。
改革开放的春雷,改变了这座军工堡垒的命运轨迹。1982年3月11日,军品线正式封存,工厂开启了“军转民”的战略转型。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转换,更是一场从思想到技术的全面革命。依托原有化工生产线技术优势,经过大规模技术改造,1983年7月26日,第一批“山菊花”牌味精成功下线,次年产量即达1500吨并远销海外。从山东红光化工厂到济南发酵食品厂,再到济南味精厂,直至济南周济莲花味精有限责任公司,这座曾经的军工堡垒以一次次名称更迭,完成了从国防利器到民生工厂的历史性蜕变。
在转型最艰难的岁月里,全厂上下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与创新精神。厂领导带头组织技术攻关小组,白天维持生产,夜晚挑灯研究市场;销售人员背着样品走遍大江南北,开拓新的市场。老工人们的话语道出了所有红光人的心声:“民品我们一样能做好!不论产品怎么变,不变的是咱三线厂的质量和良心!”这种对质量的执着追求,正是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红光厂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1300多名职工在深山中构建起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电影院、职工食堂、菜店、商店、招待所、粮所、银行、邮局、派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二济南”的美誉广为流传。“山菊花”味精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奥波”“泺神”啤酒成为省优部优产品,“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的口号激励着每个红光人。在这段辉煌时期,工人们恪尽职守,对每道工序的技术指标严格把控,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产量,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却始终无怨无悔,以尽职尽责的态度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然而,市场经济的浪潮终究淹没了计划经济的孤岛。1996年1月与莲花味精的合资尝试(济南厂出资2600万占49%),1999年山东金泰的重组计划,都未能挽救这座巨型工厂的衰落。2014年11月的破产清算数据显示:资产总额3.27万,负债总额1.33亿,资产负债率高达408899.02%。最终,曾经的军工基地转型为福寿园人文纪念园,部分生产厂区改建为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
今日,当我们漫步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园,凝视那两件静静伫立的锅炉车间遗存,仿佛仍能听见那段火红岁月的回声。这两件珍贵的工业遗产,默立于角落,顽强地诉说着那段曲折动人的历史。它们代表着工厂正常运转时的一台二十吨、两台十吨锅炉,以及一套自备发电机组——这些曾在济南市市属企业中首屈一指的装备,如今成为那个激情年代最真切的见证。
从1971年破土动工到2016年3月2日工商注销,红光厂45年的兴衰史堪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微观缩影。那些遗留在山沟里的破旧家属楼院落及废弃设施,既记录着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奉献,也见证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当我们在老战士广场缅怀历史时,应当铭记的不仅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一个民族在工业化道路上获得的深刻启示:在国家战略与市场规律的双重变奏中,那种艰苦创业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三线之光,穿越时空,照亮过去,也指引着未来。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意志、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红光化工厂的故事,是军工厂从辉煌到转型的典型实例,也是中国工业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必将激励新时代的建设者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苑利,中共党员,大专,工程师,1982年~1991年在山东新华翻砂厂(国营9363厂)工作,脱产电大学习三年,毕业后任质检科计量和产品质量技术员,1991年~2015年在济南味精厂(国营第5805厂)工作,先后任节能计量处技术员、副处长、处长,1995年任<中国质量报>通讯员,<标准.计量.质量>杂志通讯员,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诗歌、歌词、企业管理文章、通讯等,现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