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载创关学,立“横渠四句”,倡“民胞物与”,以气本论重构儒家天道观。其学合哲理与实践,深远影响宋明理学,至今仍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资源。
历 史 上 的 张 载
——造道关中与“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
整理:张小鸥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卷上,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1020-1077)以其独特的气本论哲学和横渠四句的精神宣言,塑造了理学发展的重要一脉。他不仅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更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抱负,成为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杰出实践者。
早年经历与学术渊源
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徙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少年时他兴趣广泛,尤喜兵事,曾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二十一岁时,他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书言兵,范仲淹识其大器,授《中庸》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此番点拨成为张载人生的转折点。
他由此潜心儒典,出入佛老多年,最终返归六经,在关中之地开创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与程颢、程颐、苏轼、苏辙、曾巩等同登进士第,在学术舞台上与二程相互切磋激荡,既相借鉴又各自成说。
哲学体系的构建:气本论与天地之性
张载哲学的核心是“气本论”。在《正蒙》等著作中,他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气的聚散形成万物的生灭变化。这种唯物倾向的宇宙观既区别于佛教的“空观”,也不同于老子的“有生于无”。
在人性论上,张载创造性地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本性,源于太虚之气的清通本质;气质之性则因气禀清浊而有善恶之分。这一理论为宋明理学的人性讨论奠定了基础,后被二程、朱熹等进一步发挥。
张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贡献当属《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观念。他将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将全人类视为兄弟、万物视为同伴的博爱思想,极大地拓展了儒家“仁爱”的边界,构建了理学家“天人一体”的宇宙关怀。
政治实践与教育理念
张载不仅是书斋中的思想家,也是躬身实践的政治家。中进士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在云岩县令任上,他推行德政,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礼治教化,政事咨访耆老,教化百姓,颇有成效。
张载特别重视恢复三代礼制,尤推崇宗法制。他尝试推行井田制,主张“均平”土地,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社会矛盾。虽然这些实践因时代条件限制未能全面推行,但体现了他将理想付诸实践的不懈努力。
在教育方面,张载在横渠镇授徒讲学,形成了关学学派。他教学严谨,强调“学必如圣人而后已”,注重礼教实践,要求弟子“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关学强调经世致用、躬行礼教的特色,与二程洛学偏重心性理气之辩形成鲜明对比。
横渠四句与历史回响
张载最为后人传颂的是其“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凝聚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展现了北宋士人重建儒家道统、开创新局面的宏大志向,至今仍激励着无数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
1077年,张载病逝于临潼馆舍,享年五十八岁。他生前清贫,无以为殓,在学生们的集资下才得以归葬故里。张载死后,关学一度式微,部分弟子转入洛学,但其思想通过《正蒙》《西铭》《经学理窟》等著作持续发挥影响。南宋朱熹高度重视张载思想,将其“心统性情”“天地之性”等观念融入自己的体系,《西铭》更被列为理学入门必读文献。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船山)堪称张载气学思想的隔代知音,他在《张子正蒙注》中大力阐发张载学说,使气本论哲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近代以来,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被赋予新的诠释,成为儒家生态哲学和世界主义的重要资源。
张载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既有宇宙论的宏大建构,又有人文关怀的细致入微;既上承孔孟之道,又下启千年学风。他开创的关学传统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务实活力。从“民胞物与”的博爱精神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张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哲学思考,更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人类整体命运相连的崇高境界。在全球化与生态危机并存的今天,张载的思想依然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指引着人类寻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
我们至今怀念张载,绝非因其个人境遇,而是因其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他提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与担当,成为一代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标。他“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将众生视为同胞、万物视为伙伴,展现了极高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永恒的普世价值。
尽管一生清贫坎坷,但他的人格力量与思想高度,使其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